为普洱发展注入”上海力量”——扶“硬件”与强“软件”共绘乡村振兴新图景

普洱日 2021-11-22

东西部扶贫协作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加快西部贫困地区扶贫开发进程、缩小东西部发展差距,促进共同富裕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20多年来,上海市真心实意付出、真金白银投入、真抓实干攻坚,与普洱人民勠力同心携手奋进,在普洱大地上绘就乡村振兴的新图景。

产业帮扶 蓄积致富动能

产业是发展的基础,在帮扶过程中,上海市并没有将“扶贫协作”简单定义在“给钱给物”上,更着重提升“造血”功能。

在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通过上海市金山区挂职副县长张兴积极协调和努力,引进了普洱昆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发展粉防己种植产业。公司利用资金、技术、管理的优势,一头连接市场一头连接土地,大力发展粉防己等中药材种植,与温泉村合作种植65亩粉防己。温泉村出土地、劳动力,公司提供种苗、化肥、技术,药材成熟后公司负责回收。自开发种植石斛、金果榄、粉防己以来,帮助80余名周边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实现人均月收入2400元;公司租赁周边村民闲置土地,实现村民户均收入2万余元;投入对口帮扶资金200万元,积极发展村集体经济。今年,温泉村、新塘村、安宁村三个村力争集体经济收益达10万元。

在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碧安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景谷县委、政府,县沪滇扶贫协作领导小组及碧安乡党委、政府在充分论证和尊重群众意愿的情况下,在碧安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投入项目资金750万元,实施板栗地、清水河猪圈建设项目和易地扶贫安置点村级光伏扶贫项目。目前,已建成猪圈303间,总装机容量843.43千瓦的光伏发电站投入使用。项目建设期,共吸纳搬迁群众1128人进场务工,累计获得务工收入19.32万元。光伏发电站投入使用后,搬迁群众每户每年将有450元屋顶租赁收入,搬迁群众可以通过光伏项目开发的264个工作岗位实现“家门口就业”。通过项目的实施,有效解决了搬迁群众产业发展难的问题,进一步拓宽了搬迁群众增收致富的门路。

在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2020年上海对口援建项目“江城县康平镇勐康村边民互市交易市场建设项目”已建成并投入使用。项目中,康平镇7个行政村集体入股1465万元,公司按土地作价以及505万自有资金入股方式共同持有股权。每年通过经营收入,按股分成,除去经营成本、资产折旧等,按股占比7个村预计年均分红可达50至70万元左右。项目在解决了当地近200名群众就业的同时,还让村民有了长期的收益。

“智”“技”双扶 夯实发展动力

人才是发展的第一动力。在扶贫协作中,上海强化“智力”扶贫,在人才支持、干部交流等方面给予普洱全方位的对口帮扶。2016年以来,上海共选派11批82名优秀干部到普洱挂职,为普洱培训管理干部1135人次、专业技术人才3640人次,致富带头人和基层党支部书记600人次。通过开展人才培训、对口交流培养、双向挂职等方式,极大促进了边疆民族地区干部群众思想解放、观念更新、作风转变,全市干部人才能力素质不断提升。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一直以来,劳动者受教育程度低、语言交往能力差、依靠科技发展生产的能力弱都是制约普洱发展的重要因素。将上海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教育模式带到普洱一直都是沪滇帮扶的重要内容。在澜沧县,沪滇扶贫协作聚焦教育扶贫,积极整合上海各类 会资源,坚持“扶硬件”与“强软件”两手抓,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着力提升澜沧教育“底板”,弥补澜沧教育“短板”,彻底阻断代际贫困传播。

科学技术是产业发展的强大支撑。自古以来,景东彝族自治县都是普洱茶的主产区。但由于基础设施、生产条件、生产技术相对落后,信息相对闭塞等因素,得天独厚的茶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茶产品很难打进上海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2020年,在金山区委政府、景东县委政府的推动下,云南茶窝子茶业有限公司与上海开乐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开展合作,并通过科技创新,成功把云南普洱茶打入上海大市场。2021年,两地企业根据上海市场需求研制出了普洱茶新产品,深受上海茶友青睐。通过沪滇两地企业合作,新厂提标扩建使茶窝子的产能从年产1000多万元达到了现在的3000多万元,产能扩大了三倍多。目前,开乐公司与茶窝子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带动当地茶农1300多户,其中脱贫人口122户,新增古茶园2000多亩,2022年茶窝子茶叶年产量将突破百吨,覆盖乡镇将由原来的一个增加到四个乡镇,同时为当地群众提供了150个以上就业岗位。

资金投入、产业帮扶、人才支持、科技带动,在上海对普洱的倾力帮扶中,普洱美丽乡村新图卷正徐徐打开。

(本版图片由普洱市乡村振兴局提供)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1年10月17日
下一篇 2021年10月17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