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刚下完雨的清晨,中山港口镇星晨花园的“万卷楼”公益书屋里,孙永锋夫妇正在检查一本本包裹着透明胶袋的古书籍。
每遇上潮湿天,夫妇俩都格外费心,生怕这些“脆弱”的书籍沾了湿气,“这些宝贝娇气着呢!”孙永锋的妻子黄国英女士打趣说。
从中山港口镇星晨花园5期小区大门直入100米,可以看到这间写着“万卷楼”的小房子。2015年,孙永锋夫妇退休后用一辈子攒下的百万积蓄,买下了这套三室一厅的房子,改造成“万卷楼”。随着藏书数目的增加,这间面积不小的屋子也显得有些拥挤。
作为一间公益书屋,万卷楼经常组织举行读书分享活动,让阅读爱好者们可以聚在一起交流读书体会。这里不仅是孙伯的私人书房,也成为其所在的星晨花园小区的 “ 区图书馆”。
近期,孙伯打算开一个修复书籍的公益培训班,把书籍修复的技艺传承给更多的年轻人,能让他们学会一技之长,让爱书之人跟他一起为保护古籍而努力。
旧书籍中的厚重历史
从10年前开始收藏图书开始至今,万卷楼藏书已多达3万余册。其中,明朝、清朝、民国时期的“古书”就有5000多册,类目涵盖历史、文学、军事、名家书法、雕刻建筑美术、药学、医学各类教科书和中山县志等内容。
谈起藏书,孙伯如数家珍。万卷楼中所藏之书来自四面八方,有的是从旧书 上买来的,有的是从沙岗墟、逢源街等地摊上淘来的,而更多是从圈中朋友那收购的。“很多人都知道我喜欢买书,也因此认识了很多旧书商。前两年,我淘到了一本清代的《东坡书钞》,弄到手以后,不就就有人要买,给我出了个高价。但是入了我家门的书从来没有出去过的,他怎么说我也不卖。”孙伯笑着说。
从明代万历年间所作的《明榻淳文化阁法帖》,《世界名人小传》,到康熙精写刻本《古诗源》,嘉庆十三年刻本《广陵诗事》,清光绪二十八年日本东京心智学 石印《饮冰室全集》,再到民国时期以仿宋版印刷的《孔子家语》……孙伯收藏许多珍贵古籍。其中,孙伯尤其喜爱医学类书籍。他向我们展示的部分收藏中,就有清乾隆年间的《医宗金鉴》,同治年间出版的《沈氏尊生书》,乃至乾隆年间专供兽医的《增补绣像牛马经》等。
“康熙精写刻本《古诗源》里面共收藏了七百余首先秦至隋的诗歌和民谣。开篇第一首《击壤歌》里就有一句: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大意是太阳出来时人们起来干活,太阳落下后他们就躺下休息。你看当时人们生活的单纯、质朴的画面就呈现在我们脑海里了。”《古诗源》因选编者为“江南老名士”沈德潜之故,受累于 “文字狱”,曾被列为清代禁书。保留至今日,内页破损严重,而页边早已腐蚀脆化。黄国英女士特意挑选了轻柔的竹纸,亲自熬制并调配糨糊,细细装裱。花费一月有余,才将这本书修复。
旧书所承载的,不仅是我们不熟知的历史,也是一代代人的回忆。孙伯的书屋中,60年代出版的《十万个为什么》写着“皮蛋上为什么有雪花”,三四十年代民国时期香港出版的《东方日 》留下了那时的香港街头影像。这些历史和故事,因为有如孙伯一样的有心人,才得以让今天的人窥探那些时代印记。
在古书修复中体味乐趣
2015年6月份,年逾九旬的古书爱好者沈伯来访,细细打量“万卷楼”后对孙伯夫妇说:“软件是齐全了,硬件还远远不够呀。”沈伯不仅喜欢收藏古籍,也有一手修复古籍的技艺。从沈伯身上了解到古籍修复的重要性的黄国英,拜了孙伯为师,学习古书籍的修复技艺。
古书修复技艺的学习并非易事,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精力。起初需先将一本本残破的古书拆开来,用铅笔标上序 后再用相机拍摄录入资料。然后在宣纸上刷浆糊、托宣纸、剪裁、打孔、穿纸钉、装封面、缝线……
一本古籍的修复需要经过十多道工序才能完成。每每遇到破损严重的古籍,少则半月,长达一个月才能修补完成。虽然辛苦,夫妇俩却很开心,“每次看到修补好的古籍,我们心里很有成就感。”
修复古籍耗时长,进度缓慢,但夫妇二人每天都会花一定的时间去做。有空时,孙伯依旧和朋友四处打听古籍,往返各书店,沙岗墟、逢源街等卖书的地摊上,细心淘书。而黄国英则抽空和沈伯学习画画,写字。“我们一直在做自己喜欢开心的事情,生活很充实。”
【实习生】王凯琪
【图片】王云 王凯琪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