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2日至今,共188个日夜,小鹏汽车成功跨越万辆新车下线大关。虽然没有打破新造车企业的量产交付记录,但在此时此刻,能达成如此成就却也足以引发业界关注。
6月18日,几乎是蔚来ES6正式交付的同一时期,在小鹏智能工厂内,员工与高管们为G3第一万辆下线举行了庆祝仪式,小鹏汽车董事长兼CEO何小鹏和海马汽车董事长景柱均到场出席表示祝贺和感谢。随着在此之前的研发、生产、销售、交付、售后等一系列布局及蓄能,小鹏汽车体系力建设似乎已初见成效。
前不久,全国乘用车联席会发布的销量数据显示,今年5月,小鹏汽车完成新车交付2704辆,环比增长22.9%,在新能源板块猛踩一脚“急刹车”后,小鹏汽车飘红的业绩显然分外鲜艳。
小鹏汽车自然值得庆祝,庆祝在独有的交付逻辑下首战告捷,庆祝这充满挣扎与焦虑的半年没有白白付诸东流。
当这第10000辆小鹏G3通过他手中的钥匙控制停定在面前时,何小鹏在“小鹏G3万辆下线仪式”现场感慨道:“这的确是一个令所有小鹏人激动万分的时刻,因为第10000辆小鹏G3安全可靠地驶下生产线,代表我们已经高效跑通了研发、制造、生产、销售等一揽子体系,在用实际行动证明了我们建流程、跑体系的初步阶段成果。”
在他看来,尽管前期小鹏G3的规模交付晚了一步,但是智能制造的体系化力量在慢慢显露。他仍然相信智能新造车企应当遵循“慢就是快”的理念,才能最终在市场和消费者中站稳脚跟。
“我要感谢全国来自224个城市的客户们”何小鹏在现场表示,“今天小鹏汽车的运营体系正在快速地搭建,无论从销售到运营以及充电体系,还包括互联 运营、自动驾驶AI运营、用户运营等,我们在运营的体系上会做非常多的事情。我相信这10000辆下线只是刚刚开始。”
没错,这只是个开始。
想必亲身经历这一切的何小鹏先生最能体会此间的五味杂陈。在并不平坦的造车路上,我们见证了他遭遇各种质疑,收获各种轻视,就连冷眼旁观的“局外人”也会时常感到这家初创企业的力不从心,即便小鹏并不像贾跃亭一样“掷地无声”。
比如,今年3月18日,作为国内品牌中自建自营超级充电站体系的汽车企业,小鹏汽车宣布,布局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和武汉五座城市共计30座超级充电站正式投入运营,为小鹏G3及其他新能源品牌车主提供了充电解决方案。
比如,6月11日,小鹏汽车正式向小鹏G3用户分批推送Xmart OS 1.4版本OTA 升级软件,升级完成后的小鹏G3(智享版、尊享版)将开放ICA 智能巡航辅助功能(60km/h以上LCC 车道居中辅助),标志着小鹏G3在智能驾驶领域正式进入L2级时代。但这些,仍然成为不了小鹏汽车一劳永逸的资本。
因为这就是造车新势力企业,在没有品牌积淀、技术基础、市场经验、行业积累的前提下成长的“野蛮幼苗”,没有大树的庇护,任何一阵微小的气流都会让其看起来弱不禁风。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这些企业和品牌逐步进入到产品落地、制造落地和营销服务落地的“实打实”阶段,市场和舆论的观望情绪会越来越浓。即便车辆通过路测、内测等重重考验,最终发放给消费者的,仍是没有经历过大风大浪的独立个体,不可控因素仍然无法消除。
理论上,这种可能性并非没有,而且还会随着市场保有量(也可以理解为累计交付量)的上涨变得更加动荡。
就像车型问世伊始,消费者往往会把目光集中在产品本身,续航多少,配置几何。待等销售渠道成熟,交付量直线上涨后,有关制造工艺,产品质量、安全性这些举足轻重的问题又会纷至沓来,时刻牵扯着新势力企业脆弱的神经。而更加残酷的是,这条漫漫长路,从来不存在尽头,摆在面前的挑战只会越来越大。
有人认为,头部造车新势力的竞争,最后将是体系能力的竞争:一是研发和生产制造能力,对应产品和成本控制;二是对市场的把控能力,包括对产品的定位和市场的预判;三是企业文化,造车的核心价值观。
这句话或许不全面,因为就目前市场对于新能源车的展望来看,或许新势力们已经料到,颠覆两个字已经可以被彻底雪藏,当初在PPT上展现出的雄心壮志也未必是“活下去”这个游戏中最重要的筹码。
在汽车头条APP看来,能在新势力量产交锋中胜出的人,要么身怀绝技,要么勤勤恳恳,但总归要对造车有敬畏之心。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