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软协教培委秘书长初晓光:为“新基建”助力,产教融合解决软件人才短缺

实施“新基建”是中国长远发展战略,疫情下的“新基建”战略意义显得格外突出。新型基础设施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 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新型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将推动我国经济全面发展,促进产业升级、科技进步。我国在计算硬件设施领域位居世界前列,但在计算软件生态、软件应用能力及人才培养方面,与先进国家存在不小差距。“新基建”对硬件设施和技术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也对计算软件和应用生态带来诸多挑战。

“新基建”本质上是信息数字化的基础设施,软件是信息技术之魂,软件和应用短缺,将影响“新基建”的落地和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曾指出,中国软件价值失衡现象比较明显,人才结构性短缺问题突出。如何解决软件人才短缺,特别是“新基建”背景下的软件人才短缺,是ICT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通信世界全媒体采访了中国软件行业协会教育与培训委员会秘书长初晓光。

中国软件行业协会教育与培训委员会秘书长初晓光

“新基建”需要新人才

初晓光认为,不是因为“新基建”造成了中国软件人才短缺,而是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存在软件人才短缺的现象,“新基建”的实施只是更凸显了这一问题。初晓光说,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 、移动互联 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对软件与互联 企业,以及传统企业的商业和经营模式产生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会催生企业对软件与信息服务领域的技术人才产生新的需求。

智联招聘日前发布的《2020年新基建产业人才发展 告》显示,我国新基建核心技术人才缺口长期存在,预期年底将达417万人。从具体职位看,2020年一季度,信息基础设施产业核心技术岗位中,缺口较大即就业景气指数较高的职位以软件开发类为主,包括Java开发工程师、软件工程师、Android开发工程师、高级软件工程师、嵌入式软件开发、系统架构设计师等,多为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各领域的通用技术人才。

初晓光认为,企业数字化转型需要大量的软件开发和维护人员。中国软件行业协会教育与培训委员会发布的《数字化时代软件与信息服务技术人才供需现状研究 告 》数据显示,随着越来越多的传统产业进入数字化转型阶段,企业对软件和信息服务人才的需求逐渐明确,对人才的竞争趋于理性, 软件和信息服务专业背景的人才愈发受到重视。根据人 部的有关统计,未来全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专业人才的需求每年将增加 100 万人左右。 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部、卫生部联合调查的专业领域人才需求状况表明, 随着中国软件和信息服务领域规模不断扩大,软件和信息服务专业人才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人才结构呈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不仅缺乏高层次的系统分析员、项目总设计师, 也缺少大量从事基础性开发的人员。

产教融合解决人才短缺

如何解决软件人才短缺问题?初晓光说,解决这个问题要理清三个情况。 一是要理清中国软件与信息服务技术人才体系的供需情况,二是要理清企业对软件和信息服务技术人才的需求情况,三是理清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

初晓光说,中国软件与信息服务技术人才体系的供需比较复杂。软件与信息服务领域的技术为正在经历数字化转型的企业带来明显优势,软件与信息 服务技术人才在这些企业中的地位普遍高于还未进行数字化转型的企业。根据技术的难度、 企业的人才战略、教育机构的实力与人才的特征,整个软件与信息服务技术人才供需生态可以划分为探索级、前沿级、应用级、项目级和基础级五个层级,每个层级差异明显。

从目前软件与信息服务技术人才体系的供需特点来看,企业从探索级到基础级呈现五种趋势: 一是 企业对校园招聘的重视程度逐层降低;二是企业对所招应届毕业生的满意程度逐层降低;三是企业对数字化转型所带来的影响的敏感程度逐层降低;四是技术人才追随新技术的难度逐层增大。

初晓光介绍说,中国软件行业协会教育与培训委员会是经中国软件行业协会批准设立,为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以及传统行业相关岗位提供教育、培训以及服务的专业机构。近年来,中国软件行业协会教育与培训委员会积极推动产教融合生态建设,开展校企合作等工作。2013年,与国家开放大学成立的软件学院,开展学历教育,拥有丰富的现代远程教育的行业经验。截止到目前,已设立了移动互联应用技术、软件工程等专业,目前在校生近3万人,全国有三十多个学习中心。同时,教培委承担了国家开放大学学分银行软件领域“继续教育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试点项目”,通过积极实践,搭建了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的学分互认互换体系,同国家开放大学共同探索未来学分银行的运行模式,,将于今年开始尝试行业专业证书和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的学分互换。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0年5月13日
下一篇 2020年5月13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