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帝都回武汉后,感觉就被各种带偏,本来微不足道的优点被各种花式炫耀还有抖音和头条中各种浮躁攀比给淹没,媒体和个人都在各种宣扬消费主义或者观念,确实如大部分文章所说的,你的父母大概什么样,也决定了你的出身如何。审慎分析和长远眼光都不是一朝一夕得来的,需要沉淀,仔细观察,这 会并没有某条还有某音里宣传得那么不堪,也没有那里面的浮夸,只不过现在大多数APP都很好的利用了各种心理规律牢牢的把住了,跳进了一个焦虑的循环。
古斯塔夫.勒旁在100多年前就指出了,人在群体中会有智商和判断力下降的情况而后来的 会心理学家戴维.迈尔斯和他的同僚们也通过大量 会实验证实了这一点,有了微信这个载体,焦虑被传播,集体被放大。可以说那种感觉就像不停的被人用鞭子挥舞着向前赶,就像精神的奴隶。
从我个人的经验观察,觉得自己不对劲,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来审查自己,我从来没有这么迷茫过,感觉总有什么东西挡在眼前让我看不清未来,中年危机?我不认为,一定是什么问题出现在我身上了,得益于常年的心理学的知识摄入,我对自己做了些心理测试,同时去医院诊断了一下,中度忧郁症,然而这也只不过是表象,我觉得我的情绪是长期被影响了,导致我出现了倦怠,是心理因素上的疲倦,那么我肯定被常接触的人或者媒体给影响了,意识到这一点,我先对自己做了个实验,先记录手机使用频率和时常最多的APP,然后看是否有影响我的思维,如果减少频率或者限制使用呢?后来筛选出来就是大名鼎鼎的两大APP,我发现无论是使用频率还是使用时间减少到极致都会影响到我的情绪,会让我焦虑甚至会影响到我的判断乃至思维,这种情况是我大量增加严肃阅读后都无法避免的,万恶的算法和万恶的个人信息获取,资本真是用到极致了,基于3个月的观察,我卸载了相关的软件。
焦虑和疲倦是需要时间恢复的,我在配合心理医生治疗抑郁症的同时增加大量严肃专栏和严肃杂志和书籍的阅读,从我个人的经验来看,严肃的专栏和杂志会恢复你的思考能力,会引导你慢慢恢复你的判断力,这是你的思维自我修复的一个过程。在心理学中,你的行为是可以被设计的,同时也是可以被恢复的。
自从这次观察后,我也暗暗的在做一些相关实践,用理论给的方法来观察周边的人或事,也可以得到相对准确的答案,并用这些结果去研判他们的下一步行为,准确率还是比较高的,用科学的方法可以更清晰的看清某些人的心理活动,也可以科学的判断这些人值不值得交往,能在科学的办法下办事,省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这次去上海,我的感触很深,我的表侄已经一表人才,00后,今年才15岁,待人接物就很成熟了,一言一行都很有章法,让我这个混迹 会多年的人都有些自叹不如,而看了作为他的父亲我的表哥 一切都顺理成章,表侄身上有他父亲很深的影子。我表哥是部队中的中高层管理者,表嫂是市政部门的中级管理者,两人的言传身教加上上海这边的环境以及国际化的视野和平台,让我感到自己以前很多思维和行动都有太多的片面性了,同时感到作为家庭不光传承的是财富,更多是传承深远思维的方式和看问题的多面性,以及择优而为的方法。当不需要太多去为财富而殚精竭虑的时候,一定要有深谋远虑的思维,和行为方法。
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里面讲过一个小故事,李斯青年时期担任家乡上蔡的小吏,在一次上厕所的时候,突然对人生有了感悟。他来到茅厕,尚未解衣,就惊跑了粪坑中的一堆老鼠。这些老鼠又小又瘦,毛色灰暗而且缩头缩脑,胆小甚微。他们吃的是污秽的粪便,见到人来就吓得惊慌逃窜。这时李斯突然想起他陪郡守巡视粮仓时,在粮仓看到的老鼠。那些家伙,吃着公家堆积如山的粮食,住着宽大舒适的房舍,没有风吹日晒,没有人来打搅,一个个吃的脑满肠肥、毛皮油亮、硕大无比。他心想原来这老鼠的世界也是有等级差别的。
于是他终于感悟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史记·李斯列传》(人和老鼠一样,荣辱穷达、贵贱贫富,就看他处在什么样的环境)。
厕鼠,仓鼠境遇不同,这些在常人眼里再寻常不过的事.却引起李斯的一番感叹:“人是出人头地还是甘落人后,就像老鼠一样.就看他处于什么环境中了。”
但是他始终没有跳出那就是一只老鼠的范围,飞黄腾达了的他内心还是一只老鼠。
与老鼠为伴,最终也会逃不出老鼠的圈子 。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