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解说师:最终兵器弓,国破家亡乱世中的英雄,地道的古装戏

弓箭是历史最悠久的抛射类武器,人类很早就已经开始使用。中国古代弓箭的出现更是由来已久,在诸多文献中也多有记载,比如在《越绝书》上就有话记载:“黄帝以玉为兵”而在《山海经》中则有“少皞生般,始为弓矢”的句子。这些古籍中的记载显示在遥远的黄帝时代,中国的弓箭就已经发展得比较完善了。尽管如此,我们至今仍然没有一部拿得出手的描写弓箭作用的电影。而在这个方面,单眼皮的韩国人显然已经走在了我们的前面,这绝不是因为单眼皮能够更加方便地眯起来瞄准。

《最终兵器:弓》是2011年的一部韩国电影,根据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最终兵器:弓》以745万的观影人数排在2011年度票房排行榜第二位,该片在大作云集的暑期档上映,却能够取得出人意料的票房佳绩,当之无愧的成为了当年韩国影坛的最大黑马,同时还荣获第48届韩国电影大钟奖的多个提名和奖项。745万的观影人数对于只有5000万人口的韩国来说是个巨大的数字,它唯一没有战胜的是当年的《变形金刚3》,而之前被人看好的《第七矿区》、《高地战》等本土大制作电影,在《最终兵器:弓》这部被视作二流电影的作品前面都纷纷地惨死于马下。

电影以丙子胡乱为历史背景,在仁祖反正时期被冠以叛贼名 的崔平良遭到了朝廷的捕杀。刚正的崔平良不愿逃走,宁愿舍身取义,在最后的时刻,嘱咐一双儿女手持自己的弓箭,投奔至交金武善。在一双儿女长大成人之后,哥哥南伊因为自己叛贼之子的身份自甘消沉。在金武善儿子瑞俊向妹妹慈仁求婚时,更因为二人叛贼之后身份的敏感一口回绝这门亲事,但在瑞俊的诚意和金武善的极力支持下,南伊最终还是送上了自己的祝福。谁也不曾料到,就在大婚当日,后金的军队入侵朝鲜在进城之后烧杀抢掠,金家与城池一样蒙受了灭顶之灾。此时,练就了一手好弓箭的南伊在野外遭遇了后金的弓骑兵,双方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追杀,瑞俊和妹妹慈仁被后金军队掳走,幸免于难的南伊开始沿路追踪试图营救,上演了一场以弓为终极武器的精彩对决。

《最终武器:弓》在制作上并不能算是高成本,也没有IMAX和3D等虚华耀眼的噱头,单从画面就能看出它略显粗糙的制作水平,甚至还有一只像纸片一样的CG老虎,在场面的铺设上更是显得小里小气,完全没有我们人山人海的气势,这可能是因为韩国人口本就比较稀疏,但看上去更像是没有足够的资金多请一些群众演员,但是它之所以能够战胜那些大制作的韩国同期电影,是因为他有他自己的独家法宝。

对于一部主打动作场面的电影来说,《最终兵器:弓》首先没有为自己取一个华而不实的大名头,而是选择了在名字上直接点题,这还给没有入场的观众一个正确的心理期待,在内容上也没有将精力浪费在不重要的奢华布置上,而是追求的弓箭战斗场面的打造和人物内心情感的梳理,这两方面的共同作用,使得电影文题相对,电影对观众的智商做出了最起码的尊重,观众也会在心里产生于电影期待相对应的共鸣。对于早已习惯挂羊头卖狗肉的国产电影的中国观众来说,这种可遇不可求的礼遇是他们梦寐以求的。国内电影喜欢取一些自认为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名字,营造一种正常人类猜不到的神秘感,造成了观众本能的高期待和自身的文不对题,这些电影从一开始就已经输了。

作为故事之外的主要描述对象,《最终兵器:弓》在场面里出色地展示了弓箭这种武器的作战特点,弓箭手在战斗过程中的伏击动作和灵活移动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展现。在保证整体节奏快速有序的同时,还着重描述出了弓箭在战斗过程中的斗智斗勇。对于弓箭战术的描述成为了电影亮眼的段落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于弓箭的角度、力度和速度,电影塑造出了令人激动的畅快感,动作场面的摄影已经超越了其他内容画面好几个街区,单从不错的弓箭动作镜头来看,这部暑期档电影就已经名副其实了。不仅如此,虽然它是一部娱乐指向的电影,《最终兵器:弓》在故事内核上也做到了言之有物。

朝鲜历史上的丙子胡乱以朝鲜王朝向后金称臣为结束,从此朝鲜由向明朝纳贡变为了清朝的藩属国。它的历史背景是朝鲜一段没有主权的血泪历史,对于家园丧失的悲痛和自身归属的渴望,从南伊和慈仁无家可归开始就已经渗透到了电影的主题当中,而从根本上来说,《最终兵器:弓》在情感上是对于侵略的反抗和对自我民族的认同。在悲壮的主题故事下,埋藏着对于民族自强的愿望。这两种情感对于任何一个民族来说都有着极其强烈的共鸣感。在情感的把握上,作为二线电影的《最终兵器:弓》牢牢地掐准了观众的情感脉搏。当他们在电影院中产生了猛烈的共鸣之后,必定会从电影院出来之后进行口碑传播。

电影虽然在硬件上不能有所突破,但在软件上的调配仍然有着自己的追求,因为电影的主要故事发生在朝鲜人和后金人之间,为了电影更加贴近真实,对于后金士兵,《最终兵器:弓》使用了满文作为对白语言,这至少给观众一种暗示:主创们是很认真的。虽然韩国电影与中国电影的生存环境不尽相同,但是《最终兵器:弓》的成功或许可以为国产电影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经验。内容上言之有物和指向明确,尝试把握观众的内心情感,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尊重观众的智商。这是目前商业电影能够成功的三大要素。与此相对,大制作和大明星阵容并不是商业电影中的不二法宝。当能够遵循一些基本的市场规则,中国电影才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最终武器。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8年6月8日
下一篇 2018年6月8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