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杀熟”,最懂你的人宰你却最深!

佛系的风吹了这么久

万万没想到

连各大电商平台也“佛”起来

“不杀生”

……

只杀熟

起因是 友“廖师傅廖师傅”

在微博自述了自己被“杀熟”的经历

廖师傅经常通过某旅行服务 站订某个特定酒店的房间,长年价格在380元到400元左右。偶然一次,通过前台他了解到,淡季的价格在300元上下。

为了验证自己是否被“杀熟”,他便用朋友的账 登陆该旅行 站查询,发现酒店房价为 300 元,而用自己账 查询依然还是 380 元!

这…这是什么套路?

友们也纷纷分享了自己的遭遇

比如

5个人买10张票

却有三种价格

并且,平时不怎么买电影票的人

买的是最便宜的

而会员等级最高的反而票价最贵

除了预定酒店购买电影票

友们表示在日常生活

也经常被“杀熟”.

约车

“我和同学打车,我们的路线和车型差不多,我要比他们贵五六块。”

“选好机票后取消,再选那个机票,价格立马上涨,甚至翻倍。”

现今时代,什么都讲究一个“互联 思维”,无论是叫外卖,叫车还是出门旅行订购酒店,大家基本上首选通过 络订购。一方面是图个方便,另一方面是图个便宜。

一般情况, 络订购都会有一些优惠。然而,大家没有注意的是,随着大家的购物习惯逐渐从线下转移到线上,一些电商平台却开始利用大数据搞起了“杀熟”生意,老客户不但没有得到更大力度的优惠,反而比线下还贵。

最懂你的“人”,宰你却最深

种种 友曝料的背后,是出于自己被愚弄的愤怒。而更多的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正在经历或曾经被电商企业“杀熟”过。

在微博文章发酵之前其实已经有人做过实验,两个人用同一款打车软件去相同目的地,手机软件显示出的价格信息居然相差30%。如果你平时经常用这个打车软件,偶尔加价10%你同意了,下次再加价20%你又同意了,那么在平台大数据库,你的用户标签一定是“价格不敏感型”。

如果你在某购物 站搜索200元以下的耐克,你家方圆几十公里也没有专卖店让你去辨别真伪,并且你之前的 购信誉良好(没有过退货和投诉),那么你在平台大数据的标签一定是“价格敏感型”。这时平台给你推荐个199元的耐克鞋,你也就买了。

还有更不易察觉的,你在 上购物,不同消费等级的用户,收到不同金额的优惠券,最终实现了对同一商品的不同人群实行不一样的价格,但大家看到的价格却是一模一样的!

表面上,这些电商通过大数据算法识别给你提供便利,实则检测你的消费行为,精准点杀

“这样的现象很普遍。”谈及现在部分公司利用大数据“杀熟”的行为,北京邮电大学 络空间安全学院教授杨义先坦言,“很多企业难以抗拒价格差的诱惑。在用大数据采集到相关利益点时,便会采取一系列措施赚取利益。”

如何避免被“杀熟”?

很多人也许和小新一样

即便自己可能不缺那一点钱

也不愿意成为待宰的羔羊

为一件商品付出超过本身售价的价格

毕竟

互联 时代让传统商店开始逐步实现

“货不二价童叟无欺”

没有人愿意退回到再次被坑的局面中

但在这样的局面下

想要避免被杀熟

恐怕还真得

回归到传统的货比三家

抛弃对某一电商的依赖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8年2月26日
下一篇 2018年2月26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