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争虽然没有打在我们的土地上,但是为了挺乌还是挺俄人们之间“战争”频发。父子反目,朋友圈撕裂,拉黑、退群。据 道,上海公园两位退休大爷因“俄乌战争”观点对立,一方的耳朵淌血受伤被缝四针;一对夫妻因俄乌战争,妻子已经四天不给丈夫做饭;一女婿因为老丈人和他观点不一,取消丈人的探访权……
自媒体时代,海量信息扑面而来,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信息接受渠道,从而形成不同三观,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谁也说服不了自己。
为了让自己有正确的判断,学会收集信息、辨别信息变得越来越重要。
举个栗子,一养生专家说晚上睡觉前听音乐有利于睡眠,另外一位专家说听音乐不利于睡眠。我要相信哪一位专家呢?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大众传媒,收集两位专家在学术界的相关资料。他们在业界的认可度、知名度;他们发表的论文,所获的奖项;他们就读的学校,就业的医院,这些医院和学校在国内乃至世界的排名。其次,通过对两位专家背景的了解,再把他们支撑观点的论据拿来比较一下,关于调查的样本,时间跨度,涉及人数,性别年龄比例等等。收集资料越多,而你会知道谁的话更加可信,谁更有说服力。由此推断,任何一个领域,医学、历史,军事,文化,教育,经济你总能找到某方面的权威或者相对权威。这样我们就不会轻易站队,慢慢形成独立思考。
当然,看一个人是不是权威不仅仅看他的粉丝有多少,是不是 红?流量可以作假,而快餐阅读导致很多人不能静心思考,丧失收集资料能力,所谓“情况不明决心大,资料不多观点多”的人比比皆是;而真正静下心来的学者,不一定有时间刷 互动,不一定有大量粉丝。
以上说的也许有点绕口,简单归纳就是追问法,这是一种快速鉴别信息真伪的方法。看到某个观点,不妨先提几个问题:真的是这样吗(他说的是真的吗)?他(他们)为什么要这样说?他(他们)是谁?他(他们)是怎么说的?
比如有人向我推荐一本书——《读库》,我可以通过追问法了解《读库》是不是一本好杂志。
主编张立宪:坚持出版的“有趣、有种、有料”的“三有”原则和“不惜成本、不计篇幅、不留遗憾”的“三不”原则很熟悉。他希望经自己手出来的书,是那种“划句 的书”,也就是“我做完这本书后,未来没有人可以在同类书上超越我”。
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我再阅读大量作品,基本可以判断这是一本可读性较强的杂志,在有限的时间内,我可能就选择了这一本而不是另外一本。
阅读、追问、鉴别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只有日积月累才能具备一些常识。这样做会很累,但快乐也在于此,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日常生活就不容易成为韭菜。当然要想轻松一点,则可以在付费的软件(如得到知乎知识星球)提问。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