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华为创始人任正非签发了一份总裁办电子邮件,宣布对部分2019届顶尖学生实行年薪制管理。
自今年5月开始,华为一直处于风口浪尖。美国商务部将华为纳入”实体清单“后,华为被限制购买美企的零部件,高度依赖进口的中国企业无疑是被”断粮“处理。人们不仅关注华为的回应和应对措施,更关注的是”中国芯”自主研发之路。“芯片大战”就决定了“专利大战”,技术人才的培养是最为关键。
6月20日,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在EMT一次会议上说道:今年华为将从全世界招进20-3-名天才少年,明年从世界范围招进200-300名天才少年。任正非还特意举例,如在英国建芯片厂,从德国招博士。“还可在新西伯利亚大学把世界计算机竞赛冠军,用五六倍工资招进来。我们在俄罗斯提高了工资待遇,很多博士科学家争着来我们这工作。”
7月23日,华为内部发文公布了8名顶尖学生的年薪方案,这8名人员全部是2019届顶尖的应届毕业生,其年薪的最低为89.6万,最高为201万元。
根据这份邮件,华为对八名2019届顶尖学生给出高薪,这八名员工均为博士学历,其中有两名员工的年薪为182万-201万元;两名员工的年薪为140.5万-156.5万元;最后还有四名员工的年薪为89.6万-100.8万元。
据南方都市 ,这8位年薪制的博士信息如下:
1. 钟钊
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专业为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博士论文是《深度神经 络结构:从人工设计到自动学习》,导师是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的刘成林。
年薪制方案:182-201万人民币/年
2.秦通
毕业于香港科技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师从沈劭劫教授。于2015年获得浙江大学控制系学士学位。秦通学生时代就在IEEE TRO、ICRA、IROS、ECCV等国际顶级期刊和会议发表多篇论文,获得IEEE IROS 2018最佳学生论文奖。
其研究兴趣主要包括机器视觉SLAM,视觉惯导融合,多传感器定位。视觉惯导里程计被大量应用于机器人领域,通过融合视觉观测值与惯性测量值,能够准确估计物体的位置和姿态。
去年10月,秦通还在 上开了公开课,专门讲“视觉惯导里程计时差的在线标定”,俨然已是业界名人。
年薪制方案:182-201万人民币/年
3.李屹
毕业于北大数学学院,硕博连读生,今年7月刚刚毕业,毕业论文题目是《Coordination and Composition: From Reo to Mediator》。
年薪制方案:140.5-156.5万人民币/年
4.管高扬
浙江大学创新软件研发中心,导师为卜佳俊教授和董玮教授。研究方向为物联 和边缘计算。
年薪制方案:140.5-156.5万人民币/年
5.贾许亚
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时获得数学建模国家一等奖,获得“2017人民 优秀技术课题”一等奖。
年薪制方案:89.6-100.8万入民币/年
6.王承珂
毕业于北京大学信息与技术学院,本科直博,2007年从贵州遵义航天中学获全国信息竞赛一等奖,保送北京大学。
年薪制方案:89.6-100.8万人民币/年
7. 林晗
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年薪制方案:89.6-100.8万人民币/年
8.何睿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计算数学专业。
年薪制方案:89.6-100.8万人民币/年
据3月份华为发布的2018年 显示,华为目前共有18.8万员工,业务遍及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服务30多亿人口。2018年研发费用支出1015亿元,占全年收入的14.1%,同比增长13.2%。2018年研发人员8万多名,约占公司总人数的45%。
截至2018年底,华为在全球累计获得授权专利87805件。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华为向该机构提交了5405份专利申请,在全球所有企业中排名第一。
而2018年,华为雇员费用为1124亿元,推算后人均年薪接近60万元。打破优秀人才薪酬“天花板”,让高薪酬、高激励成为创新的第一推动力,是个人之福、企业之福,也是国家之福。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对人的投入远高于对物的投入,才是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的不二法门。
2018年,中国的研发投入全球排名第二,科技创新的能力不断提高。但科研投入和产出不匹配,仍是一大痼疾,众多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没有从根本上打破。这背后,科技投入没有做到“以人为本”,是一个深层次原因。
与许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研经费中人员费用占比偏低。在美国,科学基金项目经费中,项目人员薪酬、博士生学费、生活费所占比例可达60%甚至更高,而国内一位高校青年教师根据政策申请到100万元的科研经费后,最后分给个人的绩效奖励只有4000元。这与国外同类科研人员的待遇相比,可谓判若霄壤。
一家企业的技术实力,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说到底,还是要依靠人才。要想获得优秀的人才,要想激发人才的创新动力,首先必须打破薪酬“天花板”。让他们的收入与付出相匹配,让他的知识估值与知识价值相匹配。对优秀人才进行价值重估,让高薪酬、高激励成为创新的第一推动力,不仅是个人之福、企业之福,也是国家之福。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