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提示:未来,当人类与智能机器发生了战争,谁能取得最终胜利?在硝烟还未散去的围棋人机对决中,来自在线对弈平台的神秘棋手Master接连战胜人类围棋高手,取得了60连胜的不败战绩。其实,这位名为Master的棋手就是经过改进升级后的人工智能程序AlphaGo。近年来,人工智能已悄然进入我们的生活,在神经 络、机器视觉和深度学习等众多领域都取得了长足进步。
曾几何时,我们还一直天真地幻想围棋是“人类智慧的最后堡垒”,却不想早已被人工智能攻破,再次引发“机器威胁论”甚嚣尘上。事实上,目前实现的人工智能看似强大,依旧有很多限制。在人机大战中取胜的人工智能,也只是集所有人智慧,以全部战胜个体,并不是真正的人工智能击败人类。
不断增长的机器超能力
如果时间的指针可以回拨,10年以前,你肯定无法想象可以跟一个机器直接对话。更难以相信它竟然可以猜透你的心思,将你想要的照片、视频,或是目的地地图和你周边的美食统统提供给你。这就是现有的人工智能技术爆发出的巨大超能力。据历史记载,人类早在公元前200年就已经能设计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类人类智力的机器了。而在数字计算第一次成为现实之时,图灵就曾于1948年在《智能机器》论文中对人工智能做出了详细阐述,并认为到20世纪末就可以制造出会思考的机器。
如今,我们离图灵的预言越来越近:从一呼百应的“Siri”,到能学会唱的“小娜”,再到可与用户深度情感互动的“小度机器人”,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的应用早已悄然闯入我们的世界。IBM研发的“高级人工智能认知平台”,就具备理解、学习和推理的能力,可实现人与机器的良性互动,甚至还可帮助用户做出科学的决策。
目前,人工智能已开始从事一些很有意义的工作。曾经家喻户晓的“人类百科全书”IBM“沃森”超级计算机,通过自然语言和专家处理后,可在内部存储的数据库中找寻到问题的最佳答案,其在美国电视游戏节目上的出彩表现就让人叹为观止。如今,“沃森”已投身医疗行业,作为一种癌症医学辅助诊断手段为医生诊治相关疾病提供参考。除医疗辅助、护理机器人外,具备图像识别能力的智能机器,已经可认知一些简单的视频内容;掌握了语言能力的智能机器,甚至能听懂不同国家的语言。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就可乘坐自动驾驶的汽车,任其自主进行道路规划选择,并对危险做出及时反应。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目前计算机在处理语音、图像等数据时早已绰绰有余,人工智能算法的快速进步为深入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像Master这样的人工智能平台能够对很多东西进行“深度学习”,依靠的就是它的“深度神经 络”以及背后可实现存储、分析和推演的强大硬件系统支持。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虽然现在的智能机器越来越多,我们距离真正的人工智能时代还是很遥远。
自欺欺人的机器威胁论
早在电影《2001太空漫游》中,人们就给出了这样的场景,拥有人工智能的HAL-9000实力远在训练有素的宇航员之上,最终导致了谋杀。1997年,当IBM的“深蓝”计算机击败世界象棋冠军加里?卡斯帕罗夫时,人们虽然惊讶,但认为机器跟人类的差距还有很远。时至今日,连围棋这座“人类智慧的堡垒”也被貌似人工智能攻克了,人们难免再次陷入对智能机器的恐惧与焦虑之中。开启人工智能,真的意味着一个“潘多拉”魔盒的开启吗?
在此基础上,比尔?盖茨、马斯克、霍金等名家大腕都曾提醒人们要警惕人工智能,甚至宣扬出了一套“机器威胁论”。如果有一天,机器比我们还聪明,发了疯而失控杀人的机器人士兵、有如脱缰野马般的自主驾驶汽车,诸如此类的人工智能潜在威胁可能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会对人类大开杀戒。
事实上,人工智能远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人工智能技术主要包括弱人工智能和强人工智能。当人工智能已经强大到可以与人类一样会思考、能学习、开始具有人类智慧的时候,才是真正的强人工智能。如果做不到这些,只是像现在单纯依赖神经 络,将输入的信息与该神经 络之前接触过的信息进行比对和匹配,都是弱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集目前所有棋手的智慧于一身,整体与单个对决,赢得肯定是整体。
笑到最后还是人类自己
目前,虽然人工智能已经在模式识别、自然语言理解、大数据挖掘、无人驾驶等领域获得了一些应用,但仍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而从弱人工智能到机器能像人类一样自主学习、提高,具备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认知智能的强人工智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智能机器打败人类的围棋对抗赛中,看上去人类好像被完全压制,但不要忘了,机器的程序乃至围棋这个游戏本身都是人创造的。目前还是只停留在机器对人类活动的模拟上,可以说,人工智能虽然具备了超越人类思维的潜能,但现阶段只是模仿,还未超越。
事实上,在研究人工智能的同时,人类对于人工智能的安全问题也早已做了考虑,人工智能巨头谷歌公司联合美国斯坦福大学、伯克利大学等研究机构,已经开始研究如何在可控范围内让未来的智能软件更加安全。
毕竟,我们开发人工智能,本就是源自对更加美好的未来生活的向往追求,就是寄希望于一个聪明能干还听话的机器,可以将人类从大量高重复性枯燥乏味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如果这个东西最终会威胁人类自身,我们凭什么去“掘自己的坟墓”?面对人工智能,我们一直处于期盼与恐惧矛盾交织的奇妙心态里,其实不妨多带一些欣喜和希望,毕竟在“人机大战”这场终极对决中,笑到最后的还是人类自己。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