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犹新-告别宝兴里之后他们都说“庆幸”

“幸亏两年前我们搬出来了哦,要不然,都不知道现在什么样子!”

疫情以来,尤其是看到本市老旧小区出现群体性疫情之后,上海市民邵素珍夫妇不断地跟家人、亲朋好友、过去的老邻居们重复这样一句话。

而邵素珍夫妇口中“两年前搬离”的地方,正是上海历史最悠久的旧里之一——宝兴里。

其实,宝兴里所在的黄浦区金陵东路地块启动全市瞩目的旧改工程之后,不少居民都有过犹豫不决,想过讨价还价甚至“钉住不动”。但宝兴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徐丽华和其他居委干部们,一遍一遍上门劝说:“旧改的阳光照进来了,一定要把握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错过了,真的会遗憾一辈子!”

经过2022年这波疫情,当年居委干部们苦口婆心劝告居民的话,被如今已经散布在上海各处的老居民们重新提起,并且有了更为直接的感受:幸亏!幸亏我们搬了!

“搬家,我们等了几十年”

邵素珍夫妇如今住在宝山路上一套52平方米的老公房里,两室朝南,有独立厨房和卫生间。虽然条件算不上优越,但比起之前只有15.5平方米的宝兴里旧居,邵阿姨表示非常知足了,“这次搬家,我们等了几十年,真的是切切实实感受到了旧改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好处。”

虽然位于金陵东路上的黄金地段,但宝兴里小区内多数房屋建成于1916年至1944年间,是典型的“老旧小”小区。人均居住面积狭小,楼梯逼仄不平,多年来各种私自搭建,外来者已经看不出每栋建筑内部原本的样子了。因为无法安装下水管道等原因,宝兴居委涉及的1136证居民家中,超过一半家中没有卫生设施。厨房,在过道上;上厕所,靠痰盂;洗澡,只能去小区里简易的收费浴室。

邵阿姨的儿子许先铭是现任宝兴居委的干部,也是宝兴里土生土长的孩子。他介绍说,许家之前住的是临街骑楼的三楼,面积只有15.5平方米,小时候家里住着一家三口和奶奶总共四个人。上小学后,因为家里实在没法提供学习和休息环境,他只能住到小学老师家里。“我就读的那个年级所有老师家,我都住过,一周换一家。我是吃百家饭、睡百家床长大的。”

在宝兴里,许家的住房情况甚至还算不上是最窘迫的。徐丽华介绍说,宝兴里户均居住面积仅12.6平方米;三代乃至四代同堂、残疾人一年到头无法出门、马桶安装在冰箱旁边的情况,比比皆是。过去几十年中,政府做过几轮大修和“微更新”,但宝兴里的底子如此,修修补补已经不能解决问题了。

对像邵阿姨这样无法靠自身能力离开这里的居民来说,旧改,几乎是他们改善居住环境、过上更好生活最大的乃至唯一的机会。2019年7月8日,市委书记李强来到宝兴居民区实地调研走访,使他们多年的期盼成为现实。金陵东路地块旧改工作于2019年7月9日启动,签约截止于2020年3月5日。

“旧改创造五个第一”

盼了几十年的旧改终于来了,宝兴里居民的心情是雀跃而复杂的。尤其是补偿方案发布后,面对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没人不希望“多点、更多点”。在居民自发组织的微信群里,各种关于旧改补偿价格的消息满天飞。因此,在二轮房屋征收补偿方案征询投票前,宝兴居委干部做了大量解释、劝说的工作。

因为许先铭是居委干部,邵素珍夫妇也曾向儿子打听过,是不是真的“毫无运作空间”?许先铭直接告诉父母:“征收政策都是公开透明的,不要挣扎,越早签、越早搬越好。别人跟你说晚点签钱会多,你不要睬他,多余的举动真的没必要。”在儿子的劝说下,邵阿姨成为宝兴里最早签字的居民之一。

在不到半年时间里,金陵东路地块旧改项目接连创造了黄浦区旧改居民参与度、大体量旧改项目一轮征询赞成率、二轮征询首日签约率、二轮征询居民签约速度、搬迁率等“五个第一”的记录,最终实现了大规模地块的“零强迁”。

在离开宝兴里之后,邵阿姨与老邻居们还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尤其在疫情期间,大家都会关注彼此的生活和健康情况。“以前说起宝兴里,大家还经常说舍不得啊。但疫情之后,大家都在庆幸,幸亏搬出来了,真的是要感谢旧改!”许先铭说。

如果没有旧改动迁,老旧小区出现的群体性疫情,是不是也可能发生在宝兴里?徐丽华非常感慨地回答:“不是‘可不可能’,而是同样的情况‘一定’会发生!以宝兴里的居住情况,如果一家出现阳性,那是会传染一大片,因为邻居避无可避。这个话题,我们居委内部,以及跟迁走的老居民们都讨论过很多次了,我们真的是为宝兴里居民感到庆幸!”“老朋友们迁走了,但宝兴里的温度还在”

从居住环境实实在在的改善,到疫情期间居家生活的健康与安心,宝兴里居民毫无疑问是上海旧改工作的受惠者、受益者,以及宣讲者。邵素珍说:“指望通过旧改发财,那是不可能的;但通过旧改改善居住条件,那是确确实实的。经过这波疫情,我们的体会就更深了。”

众多老居民都向徐丽华表达出了跟邵阿姨同样的意思,这让做了多年居委工作的徐丽华深有感触:“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是如此真实可感,如春风化雨般打动人心。

其实,宝兴里旧改之所以引起全市关注,除了黄金地段的地理位置之外,还因为它的光荣历史:1949年12月,“宝兴里居民福利委员会”宣告成立,这是上海市第一个、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由居民自发成立的居民委员会,宝兴居委从此被称为“申城第一居委”。

一代又一代宝兴居委干部们的努力工作,居民们都看在眼里。即便已经搬离两年多,老居民们依然把宝兴里当作“娘家”,把宝兴居委干部们当作“亲人”。居民区党总支换届会议,徐丽华以为居民离得那么远不会过来了,没想到当天来的人非常多,“他们不愿意把党组织关系迁出去,毕竟一步步见证了宝兴里的历史”。疫情之前,好几位宝兴里的热心志愿者,甚至积极主动地乘公交赶过来,继续做宝兴居委的志愿者。

在新小区遇到难题,很多人尤其是老人,也会习惯性地打电话到宝兴居委求助。居委干部李琳就曾接到一位搬家到浦东的孤老求助,说封控在家,菜断了好几天了。李琳找到对应街道的联系方式,打电话过去询问情况,最终解决了问题。

徐丽华现在还跟很多居民保持着密切的微信联系,他们一直都在关注宝兴里的现状:徐书记,我们的老房子开始拆了吗?最近居委工作忙吗?幸亏我们搬走了,否则(疫情期间)你们的工作得翻好几倍吧?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2年5月18日
下一篇 2022年5月19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