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逗逼的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化学反应,看到以下开头请不要怀疑,它真的是一篇认真的、深刻的建筑学子的经验弹!
懵:宜嘉你好!开始聊正题之前特别想问你一个问题,那就是我很感兴趣的你的 名,“贺兰秋裤”这个名字怎么来的?
宜嘉:很荣幸能和懵逼君聊天,交流一下这种严肃的命题。
故事说来话长,我大一大二的时候是个24K纯学渣,完全没有理解建筑这门学科,只单纯喜欢画画、CG。 我把这段不务正业的时光称作“失足”,那期间简直各种浪,打 游、填歌词、看布袋戏,也有写过上百万字的同人小说(是个坑,现在看来遣词行文都好渣,有时间推倒重来)。
其中有篇文的主角兄弟是 游人物,叫贺兰秋山和贺兰秋雪,所以为了纪念那段挖坑岁月,起了这个名字。而且秋裤多温暖,一股浓浓的乡土亲切感。
懵:哈哈,原来如此!既然这样,不如那咱先聊聊你的小说好了——你作为一名建筑学学生,小说里对空间和建筑等的描述是不是比较细致?应该有很多有意思的地方吧?
宜嘉:这个的确有一些特殊的想法,会做比较详细的场景设定,比如故事里有一处圣城,我以文字设定为开端,从总平面到空间细节都进行了考虑。
设定它是千年大战中唯一的永恒中立之城,处在极寒之地,到达之前尚有数段不同的区域,草原、冻原、极夜带,最后才到群山环抱的主城。此城供奉着大雪荒神,在战火里依然接受着来自各地的信徒朝拜。
而这座城统治上是三权分立的,城主祭司和元老院各怀心思,他们冷眼旁观着战争,刻意粉饰太平。大雪荒神本身是渡世的人,死后被神化信奉,然而这夙愿经过千年已遭有心人扭曲,所谓圣城之内,无形的权力角逐随时进行,有形的兵戈时刻将启。
我想突出一种神圣外衣下的潜流,白雪覆盖下的腐化,一种类似原罪的莫名荒芜。所以在总平面首先有一条轴线,由于是西幻背景,也就按照西方的几何式园林布局来考虑了,三个机构的方位按等边三角排列,中轴线上是至上的神权——祭司所在的神殿【无量雪华】,三角形另两个端点是城主居所和元老院议事厅。三角形中心是举行祭祀的大殿,也在中轴线上,风格为哥特风结合拜占庭,由青石垒砌,主门有多层拱券,每一层站着一个守护神像。然而他们的表情乍看宁静,久了会看出一种被禁锢太久的麻木感,他们的脸越看越透出石材和雪相衬的苍白狰狞,仿佛不是神圣的入口,而是一步一地狱,一步一沉沦。柱式也将传统柱式复杂化,设计成镂雕,多个天使姿势各异一齐托举的状态,虽然神圣华丽却更觉是一种禁锢和压逼。
懵:所以你的场景设定除了考虑空间和建筑的设计,还结合了很多你的人设去设计?
宜嘉:是的,很多细节是留作伏笔的,我不会一开始就交待完全,而是缓缓揭开这座城的全貌,再通过一些插叙完整它的历史风物各个方面。
这样的城一看就有不可告人的秘密,而秘密是大殿的地下有一座一模一样的城池倒立着,叫做镜城,只有人的灵魂可以通过。它的核心是一个圆形穹顶,是我从Boullée的Ceotaphe de Newton里产生的灵感。没有什么建筑比一个完整纯粹的穹顶更接近神圣了,Boullée的理想就是光产生建筑,所以这样一个球体汇聚着无数的光。
地上的城是暗,地下的城是光。圆形也意味着轮回,影射圣城的结局——城主终于了悟,开启了大雪荒神留下的机关,地上地下两相对调,有形的城池坍塌碎裂沉入地心,镜城崛起于虚无。
写文设定的整体感层次感也很重要啦,不能鸡血一来就野马脱缰了(虽然我经常这么做),得建立一个详细的设定大纲,哪一步走到哪里,怎样埋线,何时张何时弛,什么时候铺垫够了要来一个高潮洒洒狗血。事实证明几乎所有的设定都是有人写过的,好坏只在于你如何组织语言、设计结构、彰显设定,让它获得满意的情感效果。单独一个片段拿出来可能平凡无奇,但恰到好处地放在整体里就是亮点。
要让读者的感受跟着你的引导,一个粗浅的例子,好比不能明明是个悲情场景却用了违和的语言让人发笑(e.g.设定是贵族言行举止却一口二人转味),这不就很尴尬了。
简而言之,概念有几步决定了情节有几层,设计这个和设计空间也有相似。
懵:嗯,我觉得也是,和空间的连续性层次感有着类似的感觉。都是起承转合,都是讲故事,感觉就是建筑的叙事性。
宜嘉:关于小说和建筑,大概就是,小说里写到的建筑我会注意设计细节,小说里存在的建筑设定一定和情节主题有关,小说本身的架构也如同建筑里的空间设计。我不会随便写一个“某城堡”,然后自己都不知道它是什么样子的。空间质量决定行为嘛,哈哈。
懵:对!这也是设计师写小说的一种执着吧。我做设计的时候大部分时间也都是会根据我设计的空间,去想象可能发生的行为。
宜嘉:我另外写过的一个同人文,科幻设定,有座类似空间站的基地悬在地心,整体材料都是钢和玻璃,像个巨大脆弱的发光体,以十二颗能源核维持着。这个设定就是为了毁灭时的悲壮——最后主角卧底进去切断了能源,基地自动崩毁,脑中的场景超爽的。
懵:那么填歌词方面呢?我想听~还有歌曲和建筑或者设计有关系么?
如果说和建筑有联系,那大概还是结构逻辑上的设计,小说是公建,歌词就是别墅、小住宅,五脏俱全却更需精工细琢的巧思。作词也还是讲故事,还是描述画面和时间,还是虚实相生。
(宜嘉同学开始自带BGM了)
懵:那么你写小说和作词都是源于你对CG的热爱咯?
宜嘉:其实本质上是一件事,我写小说是因为脑洞大,喜欢CG也是同一个原因,特别喜欢想法落实的过程,还有一种……颜狗对美的事物无休止的热爱吧(天呐浓浓的装x色彩)。食色性也,这个色我觉得说的就是美,每个人都有追逐美的天性,能带来美的感受的东西,即使只是一个外壳,没有太多的所谓内涵,但能带来瞬间的心悸,也一定是有价值的。人们因为对美的追求,歌颂着美,又不惜刻画丑来作为反面映衬。
没有一个时代和文化没有自己对于美的认识和信仰。把世界各地不同种族的美人图片叠加,发现如同一个人般,契合度非常高,然而同样选了三十个丑人叠加却大相径庭。这样的规律,人们用“感觉”这个词来概括。说不清道不明却实实在在存在,就像希腊雕塑中的人体、帕特农神庙,大家一致认为有感觉的东西,我渴望着了解这种感觉的规律——是什么让我们认为美存在着?这是一个太大的命题了,大概穷尽一生也只能发现冰山一角,然而这种努力是值得的。
懵:那你是用什么方式去探索发现的呢?
宜嘉:我曾经和岳子泓老师聊过,他是一位我超级崇拜的老师(还有一位就是辅导我的宋老师,此处强行安利),让我明白美的概念的建立来自一个人背后的一整套知识体系。
我画画纯属自学啦,业余小透明,除去大学美术课教的一点知识,什么素描基础、色彩理论统统都没有。最初动机就是为了画小说人设,也想画海 (当时图样图森破,不知道做到这一步有多难)。完全是乱画一气,结果除了线条有些许进步,画的东西完全还是像坨屎。
后来我逐渐明白画不好是因为对物体形的认识不到位,以为天天见人就会画人体了,天天看到树就知道树怎么画了,其实不然,有了研究以后,很多你以为长成那样的东西根本就不是那个形状。而且现实的物体和完成的画面还不同(不然看照片就好了,不需要画了)。画画的迷人在于一种“神”和“气”,也就是每个人属于自己的形式(画风),换句话说,就是看到实际物体后经过自己的知识体系塑造出的概括方式。莫奈《睡莲》那一大片墙,靠近看都是笔触看不到形状,远看却惊心动魄。
一切的基础还是对物体的观察。对“正确”有一个认识以后,才能逐渐形成自己的概括方式,甚至不惜为表达制造错误。
懵:认识“正确”之后,又不惜为表达制造错误?这个观点着实让我有点懵逼呢。。。
宜嘉:不举栗子不幸福,我想说的就是有方向地去犯错。比如敦煌飞天,没有一个人的肢体可以那么穿插,却形成了无与伦比的动态美。我国的文人山水,和日本浮世绘都是平的没有体积,显然不是真实物体的样子,却也是西方人觉得最迷人的地方。
懵:瞬间懂了!你继续~
宜嘉:很久以前我喜欢做海 ,签名档,偏向写实风(无图无真相,放个黑历史.jpg)当然,概念风格海 更需要极大的匠心,偏重不同暂且不表。
发现元素的组织非常困难,往往不能将表达需要的元素有机结合成一张图面,这张照片抠一个人,那张画抠一朵花,堆砌起来往往过于花,脏,还缺乏整体感层次感,显得空洞。这是因为心里只有模糊的想法(就像很多甲方说的“要大气”“要有感觉,就那种感觉”),没有一个想要什么的概念,心里没有画面,不知道每种元素使用的目的。
但我们是有逼格的设计师啊,就得知道感觉是如何落实的——这时候岳老师说的知识储备就十分重要了,用他的话说是“研究符合自己美学兴趣的知识”,这种感觉每个人都是有的,去发现自己想要的,然后从源头开始,看名家大师的作品,甚至看不相关的东西,如哲学、历史、文学、 会学。
学其上,得其中,学其中,得其下,所以要看源头、精品。大师们都有自己的哲学,对现实的简化概括和夸张都有自己的一套体系。如果你喜欢的大师有理论著作,那么可以先了解他们的理论,再根据理论分析他的作品,他如何在作品中体现这样的理论,和他风格相似的作品是否也遵循同样的定理。
懵:对啦~你有没有手绘一些小说场景出来呢?
宜嘉:场景大概会有的、以后会有的、一定会有的~(讲真,现在能画好场景就马上拎包去做原画师了好吗!)画儿的话其实目前画人物更多些,好比我的作品集封面,因为作品集是想表现一种和自然元素的结合,所以就画了这个大地女神(有请黑历史2.jpg)。
宜嘉:我自认现在还不能成熟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是能够发现一些问题然后突破它们,寻找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就需要大量的参考——并不局限,也许一个门环可以带来一副盔甲的质感。
从想法到实现的表达鸿沟,理论分析作品,深入观察自然,脑内整合,基本是这样的过程理论。还是之前的问题,为什么我们觉得某件东西是美的,触动人心的?为什么某种意象会成为某个意境的代名词?
懵:嗯,这个问题比较有意思,那你是如何去思考这方面的问题的呢?
宜嘉:对之前所说的知识体系进行归纳,再观察大神们的作品,看是不是符合这一规律,实在想不通可以请教前辈大神呀!抱大腿咱一定不能要脸!
懵:那你作品集的主题和主线是什么呢,咱之前说了那么多,应该是都有联系的吧?
宜嘉:终于说到作品集了,能穿越重重话痨看到这里的都是英雄!我的作品集主线是关于自然这个永恒话题的,如果说身体是人和自然接触的第一层边界,那建筑就是第二层。
先说一个设计——它的目的就是营造一种“和自然相互渗透的边界”。当时是做一个竞赛,在江西九江武宁县横路乡。场地比较特殊,是两山夹着一个山谷的样子,被省道划成了像牛角的形状,尖部省道成桥,连着对面的村落,北面是鄱阳湖水系的一条小支流。
当时考虑了很多功能需求,比如做成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互相扶持的场所啊,甚至想到抗山体滑坡的行走建筑和非常概念化的生活污水处理站。
但是做成一个普通的无障碍空间意义并不大,周遭村落的居民为什么会受到吸引来到这个 区中心呢?这个 区中心和其他村落的公共场所又有什么不同呢?就觉得应该根据这个特殊的地形做一些文章,明明是个很诗意的地形对吧,蜿蜿蜒蜒,背山面水。就想到做一个偏向于景观的综合体。场地总体是比较大的,如果单独做一个中规中矩的房子,终归不能完整地利用,我希望这个活动中心能够成为一个标志性的东西,能统合周遭,却又不显眼,能够消隐融合到自然里去。
但是既隐又显这不就矛盾了么?
懵:嗯,好象是的。
宜嘉:所以我考虑放一个实的东西在高处,它能吸引人的目光,放一个虚的东西,让人的目光从那里发散开去。出于这种考虑,我产生了一个墙与桥相互交织的想法。观景钢桥一端连接省道的方向,一端指向远处的梅岩山,远看是纤细的被林木遮蔽的,走上去就像穿梭在山林上空。
而墙相对来说是柔的,并不像传统的墙那样起到遮蔽作用,它随着山势起伏,时而矮到人脚踝,时而高过头顶。但是纵使高过头顶,也是具有渗透性的,像传统花墙那样,可以漏出对面的光景。墙让人从嘈杂的省道走进场地(或者开车进场地),停车后进入一处广场,广场朝向湖面的方向布置戏台,呼应当地山背茶戏的文化背景,桥就从这里凌空而过,这样在垂直方向也有一个层次。
懵:那么你之前说的,做成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互相扶持的场所。功能上你是如何考虑去实现相互扶持的?
宜嘉:三个体块按照不同的高差排布,中间楔入一个广场,在每个体块上形成了朝向广场的面,在绝对高度上是平齐的,但是在每个体块内是位于不同层的,我觉得能引起更生动的交流——老人在门口平台上坐着摇椅,不用总是仰视着和人打招呼,他就这一个坐着的姿势,能看见近处的建筑体块里小孩子爬上爬下,能听见隔着墙戏台上的声音,远远桥上的人模糊得剩一个影子,融在夕阳里。
懵:我觉得你设计的时候对画面的刻画非常关注,应该和写小说也有关系吧?
宜嘉:噗,我觉得应该是因为我灰常喜欢效果图。现在大家普遍觉得渲染很不重要,占版面用的,一眼就过了,而且觉得竞赛风,抽象一些,单色,才高大上,否则花花绿绿太像楼盘广告。其实效果图并不肤浅,我觉得它是一种气氛,只要能够感染人,让人产生你想表达的感觉,无论是抽象的,或是真实如照片,都是好的。(我是用3DSMAX进行建模渲染的,现在做设计时间太紧了,如果时间充裕把模型抠得很细,Vray for 3DSMAX模拟材质和光是十分强大的)
懵:嗯,我的想法就是,如果有针对你的设计理念表达出你的思考,就是好的渲染。和颜色的数量,渲染的风格等都没有直接的关系,单色和多色都可以通过明暗的对比、色彩的深浅以及角度的选择等来突出重点。
宜嘉:是的,效果图一目了然,想不看都不行——地位多崇高啊。大家都说自己设计出了一些有质量的空间,带来如何如何的感受,何妨把观者的眼睛真实地放进去呢。
另外,觉得渲染的最大好处就是可以表达一些诡谲的光,有的光单凭脑补很难表现,用软件里的光源打打看,一目了然(多个嘴,CG场景里经常会操纵光来表现气氛突出重点,多看一看是有好处哒)。
关于设计这里还要补充说明的一点,广场最开始做成和普通的广场一样是硬质铺装,后来觉得那样不够自然,也破坏了叙事的连续性。设计本身要让令人感动的自然味道渗透进来,结果铺一大片水泥在那儿,太不近人情了。
懵:嗯,那你用的是?
宜嘉:我把广场分解成很多的方砖石,沿着地形高高低低地架空着,下面做完整的支撑结构,上面有间隔地铺砖,和桥的作用差不多。人就像不着痕迹地走在自然里一样,事实上却是规划安置好的路径。聚就变成可以交谈停留的广场,散就变成小径,变成孤独的眺望台,变成座椅,空隙里生长着自然植被,到了季节还能看油菜花开。
懵:方砖还架空着?这个有意思啊!
宜嘉:嗯!不过有点可惜,当时没来得及画一套完整的分析图,本来应该分类展示剖面有多少种高度,去分析不同高度的架空给人的心里暗示。大概多高会前进,大概多高会止步,大概多高给人的是到了尽头的感觉等等。然后不同的高度用不同的色彩代表,做成平面图,会是很直观的感受。
所以这里我也想自我总结一下,我觉得我在表达方面是有缺失的,可能是个人原因,需要系统学习。而且还有一个遗憾是,建筑部分为了自然,有些弱化了,如果重做,它们也许能参数化地和墙有机地联合,就像树根和它握住的泥土,或者溪流和卵石这种线和体积的关系。
懵:其实倒也未必,像隈研吾做的东西,目的就是弱化建筑的感觉让建筑消失。
宜嘉:嗯嗯,其实我蛮喜欢他的观念,把体积打碎也有些参照他的手法。但我其实蛮渴望能看到参数化模拟的自然,在我心目中那接近真正的自然。我之所以最后选了宾大,也是因为喜欢参数化,感觉高技派可以更加接近自然,模拟自然,以技术实体化感觉。比如可以模拟树根的生长,水膜的张力,结晶的形成,巨石被砂砾的风化。
反正关于参数化我并不恐惧,也绝不抱持济慈的态度——“科学将剪断安琪儿的双翅,用规则和准线打破所有的秘密,把幽灵赶出天空,把地精赶出洞府,把天上的彩虹拆散,叫他们永远不再编织”。我觉得永远不要害怕认清事情的本质,况且自然也给了人们认识的权利。
懵:同意,那咱接着聊下一个作品吧~
宜嘉:第二个设计是小组合作的霍普杯,一个改造项目。看完任务书我们就想到了校内那一片天天见面,“深恶痛绝”的土地。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来过武大,如果来过,几乎在每个角落都能看见那个大楼-——何镜堂绝口不提的的黑历史——变形金刚君。矗立在东湖边上,特高特标志性一大楼,比武大的象征樱顶还高得多,和山和湖都没有呼应。
通过场地现状图可以看到,楼的南边是一片带铺装的绿地广场,武大工学部唯一一片没有车流干扰的绿地,但是除了几个晨读的同学基本无人光顾,只起到一个穿越作用。楼北边是一个停车场,有半环形构造的构筑物,做模型室,陶艺室之类的,但是利用率也很低,并没有人愿意停留。再往北就是校门——沿湖公路——东湖,这么一块临湖的风水宝地,晚上漆黑一片像闹鬼一样。
于是我们把这个楼腰斩了,初衷就是把这一整条轴线激活,让它变成活跃的可利用的公共空间,将公共空间还给学生们。
懵:腰斩?还能只拆一半啊?!
宜嘉:能的,本来规划就有打算把楼炸掉一半(后来发现这样费用比全拆还高)。我们就设想它上部被移除,下部被掏空,掏成了一个构架。同时,如果建筑不深入场地,还是无法激活那片场地的,还是割裂的状态,所以我们也将原来拆除部分的可用功能进行移植和延伸。对要拆除部分的构件研究分类,思考哪些构建比较好拆除且可以再利用以及拆除并移植应用到新建筑的建造里。
这样改造后,在剖面上可以看到,从南到北有一个大约两层的高差,绿地是最高的,然后是大楼,中间有三米高差,然后到与湖面平齐是一层高差。这么处理之后就是很通畅的一个从山上到湖边的流线了。
功能上,绿地下方一层做成健身房,二层原本的停车功能转到地下停车场。楼的主体部分掏空四层只留下梁柱,插入许多模块,作为比较自由的studio等功能。教室等功能移入北部两栋颠倒的建筑中去,也就是新建的主体部分。
倾斜的两个体块一直延伸到公路,从下方穿越,在公路下方是供亲水平台使用的一些功能用房,有咖啡室,存放龙舟的库房,男女淋浴室等。
建筑在两边分开,中间那一条都是广场。之所以做成倾斜的形状,也出于呼应高差这样一个考虑。武大有名的就是老斋舍嘛,两栋老楼中间阶梯上升,我们这里也借用了这个空间意象,出于对传统空间的一个隐喻呼应。
最后,应(硬)邀(要)放一个最新写的段子——
看清人世每一件物事,才绘得出浮世诸般。
知卯时薄雾微青透着天底鱼白,知谷雨鸣鸠拂羽七月蟋蟀在野,知东苍南赤木生火动,知山不待空翠凤不待五彩,却有天下斑斓。
方敢取一抹剑锋青,挑三分寒骨白,抬笔画这山重水复,一丝不苟直到封金落款。
看尽这人世贪嗔痴哀,才写得出一字千钧。
生死是轻百年是短,我捻七苦焚成香,沥血研了墨,却写不出半个字来。
哪怕半阕锦绣词,哪怕两联玲珑句,将这百年双眼所见双耳所闻的尘世誊在一尺素帛,托鸿雁送你,寄鲤鱼送你,让四方长风唱与你听。
求而不得。
你常笑我不善言辞。不知我见你,便穷了词失了格,笔废舌拙。
懵:谢谢宜嘉的分享,祝她未来在宾大的学习中,在自己热爱的参数化和渲染领域做出更多“一颗赛艇”的内容,也希望未来能看或者听到更多宜嘉的作品。
宜嘉:感谢懵逼君如此有耐心的采访,更感谢每一个坚持看到这里没拉进度条的同志们!MU~A!
|受访者| 王宜嘉
武汉大学 建筑学
Upenn March2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