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刷礼物花光父母积蓄?该给直播打赏设限了!
近些年来,智能手机的普及度越来越高,很多小孩儿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有自己的智能手机;也有些小孩儿用父母手机的,但他们甚至比父母会玩儿的多。
随着直播的兴起和手机使用的低龄化,类似“熊孩子用父母血汗钱打赏主播”的新闻层出不穷。
孩子的不谙世事和一时冲动,
给家庭背上了巨额经济损失,
面对这样的法律经济纠纷,
我们不禁疑问,
未成年人充值打赏有效吗?
第十九条规定“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如果充值和打赏者是未成年人,
家长要求退款的时候是有法可依的。
那这些钱到底能不能够追回来?
2月9日,国家 信办、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 络直播规范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要针对不同类别级别的 络主播账 在单场受赏总额、直播热度等方面合理设限,要对单个虚拟消费品、单次打赏额度合理设置上限,对单日打赏额度累计触发相应阈值的用户进行消费提醒,必要时设置打赏冷静期和延时到账期。
国家 信办有关负责人指出,出台意见的目的,是要对主播账 实行分级分类管理,规范 络主播行为,防范非理性、激情打赏,遏制商业营销乱象。
规定打赏金额的上限,并设置合理的打赏冷静期,其实是切中时弊且符合人性的举措。这不仅对那些冲动消费与非理性打赏者的基本权益形成保护,对规范主播行为、促进直播平台健康化发展也大有裨益。
中国青年 黄帅
为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直播平台、监护人、学校应协同发力!
对未成年用户的保护绝不是直播平台的单方责任,需要监护人、学校、 会等多方共同携手,营造一个绿色、健康、有序的 络环境,也促进 络直播行业的健康发展。
直播平台作为未成年用户大额打赏事件的直接责任人,应完善审查机制,拉紧防线,肩负起第一手的监管责任。
监护人应妥善保管资金,及时查看资金账户变动情况。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关心和教育,多与未成年子女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子女在生活中的喜好和学业压力,及时帮助子女化解生活中遇到的障碍问题,避免未成年子女沉迷 络。
学校应加强引导、教育未成年人,规范“在线课堂”的使用方式方法,确保教师在线授课的质量,避免未成年人因过多接触手机而沉迷直播打赏的情况出现。政府部门针对在线教育问题制定相关指导意见,严格规范教育机构、教师通过 络直播方式进行授课的行为。
北京青年
未成年人的身心,
还不够成熟、缺乏判断力,
父母们应耐心引导孩子们,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并多花时间陪伴孩子,
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
避免孩子沉迷于 络。
设置打赏冷静期,
无异于给直播行业开出一副“镇静剂”,
促使各方不妨静一静想一想。
有利于粉丝赶走“冲动的魔鬼”,
回归理性,减少激情打赏;
也有利于直播行业践行初心,
提高品位,健康发展!
出品:民生周刊(ID:msweekly)新媒体事业部
“人民名品”
了解不一样的“人民”国货,打造非凡的民生“名品”。
“民生周刊”
人民日 主管主办 ,中国唯一专注民生的新闻周刊。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