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信息与信息化
1.1.1 信息
信息的传输模型
信源:产生信息的实体,信息产生后,由这个实体向外传播。
信宿:信息的归宿或接受者。
信道:传送信息的通道,如TCP/IP 络。信道可以从逻辑上理解为抽象信道,也可以是具有物理意义的实际传送信道。TCP/IP 络是一个逻辑上的概念,这个 络的物理通道可以是光纤、铜轴电缆、双绞线,也可以是4G 络,甚至是卫星或者微波。
编码器:在信息论中是泛指所有变换信 的设备,实际上是终端机的发送部分。它包括从信源到信道的所有设备,如量化器、压缩解码器、调制器等,使信源输出的信 转换成适于信道传送的信 。从信息安全的角度出发,编码器还可以包括加密设备,加密设备利用密码学的知识,对编码信息进行加密再编码。
译码器:是编码器的逆变换设备,把信道上送来的信 (原始信息与噪声的叠加)转换成信宿能接受的信 ,可包括解调器、译码器、数模转换器等。
噪声:可以理解为干扰,干扰可以来自于信息系统分层结构的任何一层,当噪声携带的信息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在信道中传输的信息可以被噪声淹没导致传输失败。
当信源和信宿已给定、信道也已选定后,决定信息系统性能就在于编码器和译码器。
信息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是有效性和可靠性。
有效性就是在系统中传送尽可能多的信息。
可靠性是要求信宿收到的信息尽可能地与信源发出的信息一致,或者说失真尽可能小。
为了提高可靠性,在信息编码时,可以增加冗余编码,恰当的冗余编码可以在信息受到噪声侵扰时被恢复,而过量的冗余编码将降低信道的有效性和信息传输速率。
信息的质量属性:精确性、完整性、可靠性、及时性、经济性、可验证性、安全性。
1.1.2 信息系统
系统特点:目的性、可嵌套性、稳定性、开放性、脆弱性、健壮性。
信息系统的组成部件包括硬件、软件、数据库、 络、人、规程等。
软件的生命周期:可行性分析与项目开发计划、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维护。
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系统规划(可行性分析与项目开发计划)、系统分析(需求分析)、系统设计(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系统实施(编码、测试)、运行维护。
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立项(系统规划)、开发(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验收)、运维、消亡。
从项目管理的角度来看,项目的生命周期分为:启动、计划、执行、收尾。
1.1.3 信息化
信息化层次:产品信息化、企业信息化、产业信息化、国民经济信息化、 会生活信息化。
信息化的核心是要通过全体 会成员的共同努力,在经济和 会各个领域充分应用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先进 会生产工具(表现为各种信息系统或软硬件产品),创建信息时代 会生产力,并推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改革(表现为法律、法规、制度、规范、标准、组织结构等),使国家的综合实力、 会的文明素质和人民的生活质量全面提升。
信息化的主体是全体 会成员,包括政府、企业、事业、团体和个人。
它的时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它的空域是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 会的一切领域。
它的手段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先进 会生产工具。
它的途径是创建信息时代的 会生产力,推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改革。
它的目标是使国家的综合实力、 会的文明素质和人民的生活质量全面提升。
1.1.4 国家信息化体系要素
信息技术应用是国家信息化体系要素中的龙头,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主阵地。
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国家信息化的核心任务。
信息 络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
信息技术和产业是我国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基础。
信息化人才是国家信息化成功之本。
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是国家信息化快速、持续、有序、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
1.1.5 信息技术发展及趋势
1.高速度大容量
2.集成化和平台化
3.智能化
4.虚拟计算
5.通信技术
6.遥感和传感技术
7.移动智能终端
8.以人为本
9.信息安全
10.两化融合
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化融合”的含义:
一是指信息化与工业化发展战略的融合,
二是指信息资源与材料、能源等工业资源的融合,
三是指虚拟经济与工业实体经济融合,
四是指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IT设备与工业装备的融合。
1.2 国家信息化战略和规划
信息化发展的基本原则:
(1)统筹发展,有序推进。
(2)需求牵引,市场导向。
(3)完善机制,创新驱动。
(4)加强管理,保障安全。
构建下一代国家综合信息基础设施
(1)加快宽带 络优化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
(2)促进下一代互联 规模商用和前沿布局。
(3)建设安全可靠的信息应用基础设施。、
(4)加快推进三 融合。
(5)优化国际通信 络布局。
1.3 电子政务
电子政务是指政府机构在其管理和服务职能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重组优化,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割的制约,建成一个精简、高效、廉洁、公平的政府运作模式。
政府间的电子政务(G2G)
政府对企业的电子政务(G2B)
政府对公务员(G2E)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