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将公筷、分餐再次推向餐饮的最前沿。北京、上海、广州等诸多城市陆续发出使用公筷公勺和推行分餐制的倡议,避免“病从口入”。其中,北京将公勺公筷分餐制纳入了《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进行推广,条例于2020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
探访
调查30余家餐厅
愿意使用者较少
《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中明确提出“餐饮服务企业应当配备公筷公勺,有条件的应当推行分餐制,引导消费者文明就餐。”
“这是本道菜的公筷和公勺,”在二楼包间内,服务员正向在用餐的一桌客人作出提醒。北京松鹤楼总经理王春平表示,松鹤楼主打苏菜,比较精致讲究,菜品有很多是按位上的。所以一直有分餐、公勺公筷的服务基础。疫情期间还对服务流程做了进一步优化,相关内容也写进了餐厅的服务规范。
在海底捞门店通州北苑店,该店的倪店长表示,从2019年开始,公司层面已对公筷服务进行了规范,对公筷颜色也做出了区分。灰色的筷子是食客私用筷,褐色筷子是公筷,上方还写着“生食专用”。
调查
3天随机采访百组路人
“太麻烦”成拒绝高频词
根据流行病学统计数据显示,幽门螺杆菌感染在发达国家发生率通常低于30%,我国自然人群中的感染率为40%-60%,且各地区分布不均,呈家族聚集现象。幽门螺旋杆菌主要是通过口-口(共用餐具、洁具)传播,如果家中亲人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就可能会在合餐的时候发生传播,致使其他家庭成员感染。
黄靓表示,很多人以为使用公筷,是防止别人把病传染给自己,其实使用公筷最大的作用,是防止可能的疾病从自己身上传染出去。比如一家三口中,有人有幽门螺杆菌,只要患者使用公筷,即可切断传染。
此外,儿童常见的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多为感染者的鼻、咽分泌物或粪便。6岁以下的孩子免疫功能低下,更易因共用碗筷导致病毒交叉感染。
建议
公筷、分餐应和
“饭前要洗手”一样宣传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健康所教授杨月欣表示:“长期以来,分餐并不在学生的卫生教育课本中,不在成人的健康生活方式教育中,不像‘饭前便后要洗手’一样被广泛宣传,这表明我们的全民健康教育还需要长期努力。”
杨月欣认为,目前我国有对公共餐饮卫生安全硬件和软件的要求,但缺乏对顾客和餐饮服务管理的相关制度规定,无法形成有效约束。同时,政策、场所(包括学校、 区、幼儿园等)、媒体 络、专业团体以及厨具制造业等支持性环境的营造也很重要。
“难就难在没成习惯,少数和小众的影响力是不够的,只要养成习惯,小众变大众,就不觉得难了,大家都自然而然养成良好习惯。”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朱毅表示。
“家庭可以先从餐具分开做起,各人有各人的筷子、饭碗、杯子、勺子,就像各人有各人的牙刷一样,再从各人有各人食谱,分量种类各不同做起,餐馆可以监督实施,另外宣传入眼、入耳、入心,更新观念,公筷是尊重和爱,是负责任的保护。” 朱毅说。
随着各地倡导公筷、分餐制的呼声越来越高,在政策层面上,更多的地方标准、行业指南陆续出台。
北京烹饪协会、北京市餐饮行业协会3月9日联合发布《推行公筷公勺共建文明餐桌倡议书》, 召北京市餐饮服务要配备公筷公勺,有条件的企业可定制带有“公”字标识的公筷公勺;严格做好公筷公勺清洗、消毒,设置公筷公勺专用存放区;根据餐桌规格、用餐人数、菜品类型等,摆放相应的公筷公勺。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