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医院陈飞:突破医生的专业“边界”守住患者生命的“最后一次机会”

当医生该在一个专业深耕钻研,还是在多学科做专业上的“多面手”?在这个问题上,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医师陈飞教授给出了第三种答案:既深耕专业,又做学科整合。

他从事头颈肿瘤外科临床工作,外科技术精湛,能高质量完成所有头颈肿瘤外科手术,此外,他不断拓宽医生专业的“边界”,在颌面外科、血管外科、显微外科、整形外科等多个专业领域深钻细研,被称为“一个人就是一个团队”。

本期“封面天天见 健康正前方”栏目,我们来认识一位全能型教授——陈飞。

名医简介:

陈飞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四川省卫健委学术技术带头人。主要从事头颈肿瘤基础与临床研究。

医者担当

我们是患者生命的“最后一次机会”

从一名普通的医学生,到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业内响当当的专家大咖,陈飞的求学、从医经历便是医学洪流中一名医学专家淬炼成才的过程。

1997年,陈飞从重庆医科大学本科毕业,之后在贵阳医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跟随国内著名耳鼻喉科专家林尚泽教授学习;2002年,陈飞来到重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工作,在临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了继续深造学习,2003年陈飞来到了华西临床医学院攻读博士研究生。毕业后,留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工作至今。

川大华西医院在全国医院中排名第二,还是西部疑难重症诊疗国家级中心,承担了很多疑难杂症患者的救治。“对很多患者来说,这里就是生命的‘最后一次机会’。因此,促使我们要不断探索,解决各种难题。”陈飞说,正是因为身上的担子重,患者的期望高,所以他更要求自己不断提高、更新技术,为患者排忧解难。

这份医者的责任,让陈飞不敢有丝毫懈怠,面对疑难杂症,他迎难而上。求学时,他是最刻苦的学生,工作后,他和团队常常凌晨5点还在手术台上,也正是这样高难度、长期的钻研和积累,形成了他在晚期肿瘤治疗方面特有的经验。

一人就是一个团队

突破医生的专业“边界”

专家并不一开始就是专家。在陈飞还是博士研究生时,一场手术让他对医生有了新的认识和定义。

2005年,一名下咽颈段食管癌需要进行游离空肠代食管的患者正在接受手术。陈飞和老师负责切除肿瘤,负责缝合血管的是当时骨科的一位医生。“一般情况下,要求肿瘤切除后40分钟内一定要把血管接好,不然的话就会出现坏死。”然而,这位医生刚好被临时派去抢救病人,估计至少需要6个小时才能赶到。

危急时刻,陈飞临时受命负责患者的显微血管吻合。“虽然我在读研究生期间,就已经在实验动物身上进行过无数次的训练,但在患者身上做,它是两回事,当时心理上的压力也比较大,因为如果手术不成功,就会面临病人的生死考验。”陈飞说,他全神贯注,把平日训练全部倾注在这次“实战”上,终于,缝合手术顺利完成。

这次经历让陈飞印象很深,“我觉得自己必须要扎实地掌握各学科、各方面的专业知识,才能做到临危不乱。”陈飞说,医生如果能掌握多项技能,就能从整体观上看待患者病情,也能更全面地为患者制定救治方案,对患者来说是好事。

经过数十年的积累,如今,陈飞教授在头颈外科、颌面外科、血管外科、显微外科、肿瘤整形外科等多个专业领域有深入研究,他的解剖速度、修复重建速度和水准,在业界享有广泛声誉。如此“全能”的他,被同行比作“一人就是一个团队”。

然而,拥有竞争力的综合素质,不意味着“单打独斗”。

10月24日,由陈飞教授担任主任委员的四川省医学传播学会头颈肿瘤专委会正式成立,他领衔的头颈肿瘤MDT团队阵容华丽,拥有涵盖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口腔颌面外科、颅底外科、甲状腺外科、头颈肿瘤科、中医耳鼻喉学科的多名精英级医学名家,在医学传播与媒体传播紧密结合下,将引领四川头颈肿瘤各学科的协作创新发展,为广大头颈部肿瘤患者带来福音。

医者仁心

精心设计手术方案 为喉癌男孩保住喉咙

实际上,陈飞教授常常面对的头颈肿瘤是一种致残率非常高的疾病。比如,喉癌患者再也可能无法说话,长期佩带气管道管,口腔癌患者可能发生吞咽及发音障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每每看到患者因为疾病致残,他都心痛不已,因此他也始终追求在达到治疗目的的同时找到伤害最小的办法。

陈飞曾有一个患者,是一名19岁的大学生,喉癌晚期。如果按常规手术,必须进行全喉切除,这意味着这名阳光男孩将永久无法说话。

为了竭尽所能保留男孩的声音,陈飞熬了几个夜潜心设计了多种方案,他想既祛除病灶,又要保住喉部功能。最终,手术结束后保留了男孩1/4的喉部,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男孩不仅能说话,还恢复了吞咽及拔除了气管套管,经口呼吸。今年是男孩手术后的第9年,每年逢年过节,他都要给陈飞发来短信祝福、道谢。

“我们每天就是攻克难题,做研究、做临床。”陈飞说,自从博士毕业后,他没有认真看过一次电视,记忆里唯一感到真正放松的时刻,还停留在博士毕业时骑自行车到天府广场的画面。工作后的他,晚上下班后的时间留给了总结经验、写论文以及学习更新知识上。

至今,陈飞教授15年来一直保留着一个习惯,每周三上午,他都要到门诊喉镜室回访患者,通过患者真实的反馈,寻找技术方面的改进办法,“就是为了能让患者‘最后一次机会’的期待不会落空。”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 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 料微信关注:ihxdsb, 料QQ:3386405712】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1年9月23日
下一篇 2021年9月23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