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创新”频发背后的科学因素分析

邓峰复旦大学科研院教师

最近,“红芯事件”沸沸扬扬。红芯最初以“中国首个自主创新智能浏览器内核”而走红,并在市场上顺利完成2.5亿元的系列融资。但今年8月中旬 友发现,该浏览器的底层代码显示大量文件照搬谷歌浏览器旧版。所谓“自主创新”的红芯浏览器,其实是利用Google的开源项目Chromium套个壳的“成果”。8月17日红芯正式道歉后,红芯的伪创新行径曝光。 上余波未平,有院士近期更是批评指出,红芯穿上创新的“马甲”危害更大。

红芯使用了开源的Chromium,这是谷歌旗下浏览器Chrome的开源代码项目。开源代码是 络共享精神的集中体现。开放源代码的协议最早是由Debian创始人之一Bruce Perens提出的。其后,程序员理查德·斯托曼,在1983年公开发起的自由软件集体协作项目,之后形成了GNU计划,产生了不计其数的开源软件。

络上的开源代码,逐渐形成了一种开源的 络共享精神,这也常常被称为自由软件精神,强调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大量程序员免费使用开源代码,同时也不断自愿提供新的开源代码,使得开源代码的内容不断丰富,发展日新月异,并造福全球软件行业和大量相关产业。(如linux操作系统加入GNU计划,使得成千上万人可以免费试用linux系统,这就大大推动了 络共享精神的发展。)由此,产生的 络共享精神,实质是一种科学精神。默顿曾指出科学具有几大精神特质,非私利性就是其一。该特质强调,对科学知识的追求应该是科学活动的最主要的宗旨,功利目的必须让位。科学这种以知识造福人类、并追求公有的精神通过 络共享的新形式,得到新的发展。

1990年代, 络流行以来,开源代码就成为 络共享精神的重要体现。而 络之所以能流行,一个关键原因就在于科学家伯纳斯-李爵士发明了第一个 页和 页浏览器,使得原先复杂的代码 络世界转变成了 页超链接形成的万维 世界。而发明人伯纳斯-李爵士,却没有为此申请专利,也就主动放弃了巨大的财富和商业利益之争。而他也因为巨大而无私的贡献,获得了计算机界的最高奖——图灵奖。

今日, 络早在中国大地流行,大量GNU计划中的 络软件在中国得以充分共享使用,而 络共享精神和科学精神却并没有在中国充分生根发芽。

红芯浏览器内核Redcore是基于开源Chromium免费代码基础上的略许改造投入市场,却伪称创新。其实,在红芯浏览器之前,这种事情并不少,不少人相提并论的汉芯,更为简单粗暴,直接将摩托罗拉的芯片打磨后更换标签,并蒙蔽了非常强大的院士专家组。

事实上,暴露的这些很可能都是冰山的一角。因为当下,科技创新发展还存在几点明显不足,这使得一些 称创新的工作,并没有充分实现自主创新。这些问题,集中体现在与科学密切相关的三点之上。

第一点,至今没有形成爱科学和知识共享的 会氛围,而更多是功利氛围,已经反映出 会功利心日增的问题。

事实上,西方发展的历史中,所经历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这三大 会运动中,科学担当起了重任。科学逐渐替代宗教,成为人们精神世界的重要支柱。科学实验和学术理论,成为人类世界知识产生和更新的根本源泉。

与此相似的是,中国在五四运动期间曾高举“科学与民主”的口 ,科学曾一度成为人们向往新世界的强大支柱。其后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科学逐渐让位于技术,价值理性让位于工具理性。缺少科学的氛围,使得很多技术缺乏广泛的科学知识基础和人才基础,也得不到开放 会的有效支持。很多技术都是封闭大投入,却很快又因为科学基础不足而被赶超。

我们至今仍相当多是“师夷长技以制夷”,更多充分利用科技来竞争;这些竞争也包括了国内的商业竞争和各种利益竞争等等。而技术背后的科学精神和知识共享价值,却持久得不到重视。与海外大量FreeBSD、Linux等开源 区不同,中国的开源 区始终发展不起来,也形不成共享精神,这构成了非良性循环。

一般民众对 络共享精神、科学文化精神的普遍忽视,使得利用技术逐利的功利文化得以不断滋生,更激发少数专业人员铤而走险。这使得利用国外共享资源,包装成为商品的行径,迟迟得不到发现。

第二点,中国基础研究的整体发展不足。

由于爱科学氛围的不足,所以科学得到的重视和资源也有限。而科学是技术的基础,科学不足就导致技术发展的整体就存在长期不足。

我们对科学的尊重和重视必须根本改观,才不会重蹈覆辙。

第三点,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存在难点,关键还在于科研人员的基础权利不足。

中国的科学研究和 会的技术需求之间,没有充分对接起来。这关键在于科研人员的基础权利不足。缺乏科学氛围、缺乏对基础研究的重视,也集中体现在科研人员基础权利不足身上。

科研人员的工作不是在一个开放 会的基础上、并充分利用大量 会科研共享资源的基础上展开。大量优秀的科研人员并没有足够影响力,推动共享氛围的产生,同时科学精神无法在科研人员身上得到保障。

科研人员的科研选择空间就比西方少,同行评议的交流氛围就容易受制于各种强大势力的干预;而且,直接面向成果转化的相关知识产权,也不容易得到保障。中国大量发明专利是作为职务发明申 的,却集中挤在单位的出口上,大量的重复流程消耗着发明人的时间精力、影响了相应专利的转化和应用。

以上三点,造成大学里拥有知识和智慧的基础研究学者,坚持科研和学术积累,却迟迟不能够为国家的创新发展充分贡献力量;而一些企业为了争夺市场、谋取暴利,却借助伪创新来欺骗 会。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通过自身努力,建成当代的世界制造中心。但是,中国的制造中心与历史上英德美这类制造中心不一样,中国制造的大量产品仍是中低端产品,我们还没有充分掌握大量高科技产品的核心技术与知识产权,只好通过薄利多销的方式,逐步发展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引擎。这种成绩举世瞩目,但这种环境污染、廉劳动力等的代价也都是巨大的。因而,面向创新发展的转型势在必行。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8年9月2日
下一篇 2018年9月2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