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的确如此。
但据我对周围年轻人的观察,发现这种现象,并非出自本能驱使,更多出于理性判断。
年轻人把爱情往后排,不是因为不需要爱情了,而是出于对现实和未来的考量,理性权衡之后,不得不把爱情往后排。
这就好比你吃垃圾食品,欲望渴望着火锅烧烤和奶茶,但身体条件只允许你吃白粥鸡蛋和蔬菜。
很多事情,你不是不想,是不能。
而爱情为什么“不能”在年轻人的价值排序中独占鳌头,原因如下:
1、投入亲密关系的成本太大,很多时候需要自我牺牲
很多单身人士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也想恋爱,但我没时间,没精力,没钱。”
因为比起普通 交,谈恋爱就是需要你投入大量成本,乃至很多时候需要以牺牲自我的方式,来换取对方的某些需求。
而做这一通下来,两人的结果也未必得偿所愿。
于是很多人荒废了青春、错失了机会、磨掉了棱角,但最终落得一场空,物质还能赚取,但感情和心态却很难复原。
所以干脆不恋爱了,或者建立一份足够轻松到毫不耽误自己的恋爱。
2、不会处理感情问题,很难从感情中获取足够的正面反馈
你越看重什么,就越会被什么牵绊。
你看中爱情,就必然会纠缠在两性交往过程中的一系列矛盾里,情商够高尚可,但如果情商一般,不懂得处理恋爱矛盾,那么亲密关系反而不会带来治愈,只会无限消耗。
好端端的一个人,单身时候还整天嘻嘻哈哈,能吃能喝;谈了恋爱就开始悲伤春秋,怀疑人生。
所以年轻一代总是简单粗暴地概括:“不谈恋爱,屁事没有。”
3、自我意识过重,不愿迁就他人,更不想压抑自我
当代年轻人的思维更加开放,眼界更加拓展,对人生价值也有了许多不同定义。
而这背后的源头,是因为年轻人更注重自我了。
他们允许自我的存在,允许想法的不同,同时也更在意个人边界感,原则更多,对外界环境的要求也难免更加苛刻。
所以不到万不得已,很多年轻人并不想迁就他人,自然也不需要被谁迁就——尤其是,这份迁就是种义务,是种心照不宣的责任,就更无法接受。
4、戳破了爱情的幻想泡沫,明白人际关系的本质是利益交换
王小波说:“一个人在想象自己不懂得的事时,很容易浪漫。”
爱情这回事也是,经不起细琢磨,一旦离得太近,看清本质,很多人会失望。
爱情本身没有错,因为它就是人际交往的一种。
有错的,是人类将它过度神话和架高,用诗歌、影视、童话等方式过度歌颂和渲染。
这就导致,几乎所有人的成长过程中,都抱有对爱情的不切实幻想,和对异性的不现实期待。但幻想一定会落空的,聪明人很快会发现:
爱情的本质,仍然是利益交换。
所谓的白马王子,不会莫名其妙从天而降,只有当你足够勇敢、有趣、有价值的时候,他才愿意为你停留;
所谓的灵魂伴侣,也不是天生契合,而是那些勇于一路踩着血泪磨合过来的人,值得的结果。
5、能独立处理生活中的绝大多数琐事,无需和他人进行利益绑定
其实,不只是现在的年轻人对爱情不重视了,而是在此之前,很多人没有这种选择。
相较于当今 会,过去的人更容易被 会发展和个人能力所禁锢,传统一致,选择单一。
比如,最经典支撑亲密关系的理由是:女生需要男生提供物质保障,男生需要女生提供生育价值。
双方互相合作,利益交换绑定,所以缺一不可。
但在现在的年轻人身上,则少了许多规则。
物质上,每个人都想经济独立,活出个人价值;婚姻上,也多了几分反省,不敢轻易养育后代。
5、获取情绪价值的途径更多
一旦对异性的客观需求减少,就只剩下情绪价值的空缺。
人类是由情感需求的,这是基因本能,但这种需求,不一定要完美的恋爱关系来弥补。
获取情绪价值有很多:有人看甜宠剧,有人玩剧本杀,有人上聊天软件上钓钓鱼… …这些方式无需负责、随来随走,比谈个苦大仇深的恋爱要好不少。
就算是已经身处恋爱关系中的年轻人,也会用这种“自娱自乐”的方式,来缓冲在恋爱中的不如意。
当爱情摘下了看似神圣高尚、实则交易的面具,它就不再是一个人的生存必需品。
而缺乏它能带来的情绪价值,倒也不至于死人。
比起爱情,年轻人可能更在意真正属于自己的生命价值。比如工作、梦想、生活和家人,爱情在年轻人的价值排序中位置要靠后很多,这也就不奇怪了。
我是深刻,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书籍《非暴力沟通 · 两性篇》译者,大连市心理协会会员,34岁,已婚已育,愿意分享我的态度。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