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城乡 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近日正式印发。2月9日,国新办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民政部副部长王爱文表示,党中央、国务院将加强城乡 区服务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首次将城乡 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列为“十四五”时期重点专项规划之一。
据介绍,《规划》体现了“两个聚焦、两个坚持”的特点。聚焦群众期待,推动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向 区下沉,以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困难家庭等为重点,优先发展 区养老、托育等服务,大力发展 区生活性服务业,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聚焦国家重大战略,紧扣就业优先、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等国家重大战略,大力提升城市 区就业承载力,着力补齐农村地区 区服务短板,确保管理服务有效覆盖常住人口。
同时,坚持问题导向,重点强化应急管理、风险防控、医疗卫生、 会心理服务等方面短板弱项;坚持创新发展,注重运用数字技术为 区赋能减负,充分发挥市场主体、 会组织、群团组织等作用,推动 区服务向主体多层、功能集聚、模式便利方向发展。
焦点1
城乡 区服务体系如何规划和布局?
王爱文介绍,《规划》围绕基层治理新任务进行了总体规划布局,既明确了场地、设施、人员、服务对象和投入这些方面的“硬件”要素,也规划了 区服务项目、活动、载体、机制等“软件”设施要求。
在服务内容上,强调为民服务、便民服务、安民服务一体推进。其中,为民服务主要集中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弱有所扶、文体活动有服务等方面,包括14个行动计划,都是在 区层面群众能直接享受到的服务。
便民服务功能主要是 区公共事业服务事项和商业服务事项两大类。推进水、电、气等 区公共事业服务事项和各类商业服务事项进 区,鼓励市场、 会力量发展 区托育、养老等服务业态,鼓励发展 区物业、维修、家政、餐饮、零售、美容美发等生活性服务业在 区发展。
安民服务功能主要涉及 区平安建设的各项服务。强化 区平安、应急能力建设以及 区心理服务供给;加强村( 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健全完善微型消防站(点),支持各类专业组织和机构在村( 区)开展心理服务。
在服务方式和主体上,强调构建多方参与格局、创新服务模式,强调公共服务、市场服务、居民互助服务均衡发展。鼓励发挥市场主体作用,积极引导市场主体提供 区服务,发展 区生活性服务业。
焦点2
推动基层发热诊室设置和规范管理
国家卫生健康委基层卫生健康司监察专员傅卫表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既是城市 区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也是守护人民群众健康的第一道防线。
“十四五”期间,将推动城乡 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
在疫情防控方面,加强乡镇卫生院和 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疾病预防职责,持续提升基层的疫情防控能力。加快推动基层发热诊室设置和规范管理,做好新冠疫苗接种,协助做好 区疫情隔离管控等,协同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
提升综合服务能力方面,将持续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着力提升基层的医疗服务能力,力争使乡镇卫生院和 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够普遍达到能力基本标准。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方面,通过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人员培训、对口支援等综合措施,为基层提供更多人才保障。
同时,以健康为中心,继续改善医疗卫生服务,积极推进医养结合服务;不断优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深入推进老年人、儿童、孕产妇等重点人群的健康管理。
此外,大力推进村居民委员会公共卫生委员会的建设,使得公共卫生委员会能够在卫生宣教、服务评议、防疫应急等工作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焦点3
各地体育场馆建设避免“高大上”
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体育司负责人邱汝介绍,“十四五”期间将新建改扩建1000个以上体育公园、加强全民健身器材配建管理。
近几年,已投入中央资金超过135亿元支持推动地方建设完善场地设施。截至2020年底,全国体育场地的数量较2017年增长了89.7%。其中, 区体育场地覆盖率达到90%,行政村场地设施覆盖率超过96%。每年支持上千个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每年大约有2亿人次享受体育健身的优惠政策。
她表示,下一步,将组织实施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工程,统筹利用中央资金,引导支持地方建设完善健身设施。开展公共场馆开放服务提升行动。督导各地落实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履行好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开放等方面的政府兜底保障责任。推动各地控制体育场馆的规模,将土地、资金等资源向群众身边的健身设施倾斜,避免场馆建设“高大上”,而群众用不上。
同时,指导各地推进智慧化体育设施建设,构建国家全民健身信息服务平台和全国公共体育设施电子地图,提升智慧化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水平。积极支持配合教育部门推动符合条件的学校体育设施向 会开放,特别是向 区居民开放。
焦点4
把农村文化设施体量做大、 络织密
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司长李宏介绍,现在群众身边的公共文化设施越来越多,实现了有文化场馆可去、有文化活动可参加、有文化服务可享受。
“十四五”时期,文旅部将深化公共文化领域改革,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统筹加强公共文化设施软硬件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扩大公共文化服务供给。
在设施布局方面,继续深入推进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激发乡镇、街道文化站和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活力,鼓励和支持 会力量参与建办各类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把基层特别是农村文化设施体量做大、 络织密。
在服务优化方面,推动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与博物馆、美术馆、非遗展示馆等合作,提高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综合效益,推动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融合发展,强化文明实践功能。
在产品供给方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订单式”“菜单式”“预约式”服务。加快推进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公共文化云建设项目,不断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便利性、可及性。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