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未死 硬件复生 软硬件融合

  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普及,把人们带入了移动互联 时代。移动互联 带来的是APP的爆炸式增长,可是很少有人意识到,硬件在推动软件发展的时候,也使得硬自身来了个“回马枪”。

硬件已死?关于这个话题的讨论一直不断——卖硬件赚钱很难,利润被压得很低,因此创业公司没有办法只做硬件,它们在价格或生产规模上根本没有竞争力。

然而苹果告诉我们:软件能拯救硬件。通过硬件挣钱的唯一途径是搭配其它一些产品或服务。苹果销售的不止是硬件,它还销售应用、iOS、品牌,iPhone让人们开始关注软件和操作系统对手机的重要性。

  苹果给国内软件互联 公司带了个好头,从雷军的小米到蔡文胜的MeituKiss、甚至崔健的蓝色骨头手机,大家开始拼软件+硬件,拼谁能在移动互联 时代掌控人们的碎片化时间。在国外,更有Google Glass、Pebble、Nike+、LeapMotion、Makerbot等朝着更创新的智能化硬件出发了,当然,这些硬件的灵魂是软件,是用户体验,是对人们生活方式的颠覆式改变。智能硬件化时代,正在开启。

  而之前微软收购诺基亚的事件也可以说明这一点,微软意识到,苹果自身的软硬件生态系统以及谷歌收购摩托罗拉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全球科技市场的格局,因此软硬件的结合业已成为微软未来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为什么硬件会在一夜之间风靡?

  硬件与软件说到底是载体与内容的关系,软件各种各样的功能都需要有好的载体才能发挥出来,尤其是现在,软件的开发可以说是到了一定的极限,受到了硬件的束缚,这也导致很难给用户带来惊奇的体验,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很多走在前列的企业比如会重视硬件,如谷歌、乐视。

  其次,移动互联 时代的到来,客观上也对硬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硬件体积要不断缩小,而且功能还得更加丰富。另外,现在都在抢先布局移动互联 ,而抢占终端则也是战略目标之一。

  但是,硬件很难找到一个能象软件业一样快速商业化的途径。但是风水轮流转,没有永远为王的商业模式。如果推出硬件能够像推出软件一样简单快捷,我们将会看见大批硬件的兴起。

  未来的发展模式应该是硬件+软件+云计算,很多互联 企业都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互联 行业掀起的并购潮真是在弥补自己的不足,但现在的并购还局限在很窄的一面。但也有全面布局的,乐视开发智能电视,360推出便捷路由器等等。相信未来将是软件与硬件“两条腿”走路,而当下,却是需要硬件跑步追赶上来。

  智能硬件以及智慧生活圈,正在成为BAT下一个不可忽视的兵家必争之地。

  现阶段而言,国内并未出现颠覆性的创新智能硬件产品,大多数产品市场反应平平。创新工场创始人汪华甚至表示,“创新工场投了十几个硬件公司,目前只有一家真正出了硬件产品”。

  因此,目前智能硬件面临的现状则是,“行业热情与概念正在退潮,消费者、投资人也开始观望居多,而爆款单品也难得一见,不少创业者也遭遇到供应链危机。许多创业公司在生存线上挣扎,也有不少创业者选择退出,去寻找其他领域的生存机会。”

  在这个时机,BAT却呈现加速入场的态势。

  在今年的移动互联 大会上,腾讯发布了“TOS+”智能硬件开放平台战略,为行业提供实现硬件、人、服务相连接的底层系统——TencentOS;同时为硬件厂商、芯片厂商、应用开发者提供内容、服务、标准、商业模式等支持,与产业链上下游共同打造智能硬件开放生态。

  腾讯集团COO任宇昕表示,“TOS+”与此前推出的QQ物联、微信硬件开放战略,共同构成腾讯在智能硬件领域的布局。除了底层系统以及开发标准以外,“TOS+”战略还将为行业贡献技术、数据处理、资金支持以及商业变现等能力,以更好地为智能硬件厂商提供解决方案。

  也是在上个月,阿里巴巴集团宣布成立阿里巴巴智能生活事业部,全面进军智能生活领域。据悉,阿里巴巴将整合集团旗下天猫电器城、阿里智能云、淘宝众筹三个业务部门,在内部调动各类优质资源,全面支持智能产品的推进,加速智能硬件孵化速度。

  阿里巴巴智能生活事业部不但整合了电商销售资源,还集成了云端数据服务、内容平台,旨在打通全产业链:智能云负责为厂商提供有关技术和云端服务;天猫电器城为知名大厂家提供“规模化”市场销售渠道;淘宝众筹为中小厂商甚至创业者提供“个性化”市场销售渠道。

  相对而言,针对创新智能硬件,百度去年就推出了“Baidu Inside”计划,有Baidu Inside平台、基于智能硬件聚合销售推出了百度未来商店,以及针对健康监测领域推出了dulife平台。

  Baidu Inside在技术上为智能硬件提供智能语音、图像识别、云计算、LBS定位等支持;在品牌和销售渠道方面,它授予厂商Baidu Inside标示使用权,并提供百度与京东商城共建的绿色销售通道。目前,该计划已覆盖智能语音、智能影音、智能健康、智能办公等领域。

  那么,如何解读BAT进军智能硬件生态圈的思路和用意?

  一、智能硬件市场的想象空间正在日益壮大。《2014-2017年中国硬件行业市场前景分析与投资发展规划研究 告》预测,2015年国内智能硬件市场规模将达到300亿元。随着智能硬件技术和传统家居业结合,智能硬件市场规模将快速增长,有望在短期内突破千亿元大关。

  二、BAT只做平台,不涉足制造。BAT等互联 巨头公司,倚靠自身的技术、大数据和用户资源等独有优势,在生态建设上发力。平台型公司并不涉足制造,而是把自身的计算技术、连接能力、优势内容、营销渠道输送给合作伙伴,进行基础设施的搭建。

  三、巨头们通过打造数据中心掌握生态链。市场分析师们的专业解读,BAT的思路,都是做智能硬件的数据中心、连接器或者核心内容的分发以及中转站,掌控整个智能硬件产业链的内容或者信息服务。产品本身的内容与服务,是智能硬件的最为核心的竞争力之一。

  四、智能硬件中小创业者将陷入站队漩涡。在投资人对智能硬件中小创业者的热潮逐步衰退之际,BAT的强势入场,再次燃起了这些创业者的激情。同时,创业者们本身也必须依赖于巨头们的核心数据、连接战略与渠道资源,才能把产品推向规划化市场。

  五、BAT的入局,有利于行业整体品质的提升。在不少创业者眼里,智能硬件似乎只要加上传感器、APP控制等智能元素,就是一款智能硬件。同时,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以及行业标准,产品往往粗制滥造。在产品的思想性创新上以及行业的规范性上,BAT需承担一定责任。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0年8月4日
下一篇 2020年8月4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