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字 、“妆”字 、“药”字 :
不同批文的产品有啥不同?
“这是‘妆’字 还是‘消’字 ?”随着激素超标抑菌霜事件持续引发关注,家长在选购婴儿霜时变得紧张起来。
1月17日,福建省漳州市“欧艾抑菌霜”事件处置工作组发布通 称,经调查检测,确认涉事两款产品均含激素,企业涉嫌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目前当地卫健部门已将有关线索移送公安机关。
化妆品上标注的“妆”字 ,是非特殊用途化妆品经药品监管部门备案后获得的许可证标 。日常护肤中使用的保湿类爽肤水、乳液、面霜、精华液,以及粉底、口红、眼影等产品都属于“妆”字 产品。
夸大宣传、高额利润抢占市场:
一些“消”字 产品打“擦边球”
“消”字 产品审批时间短、审批门槛低,给了不法商家可乘之机。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周清杰分析,此次出现的“大头娃娃”质量安全事件,暴露出个别企业在“消”字 产品中违规添加药物以达到某种治疗效果的问题,是恶意违规所致。
“‘纯天然’‘无激素’,为迎合新手爸妈不愿使用激素类药物的心理,通过‘擦边球’形式夸大宣传,这是部分‘消’字 婴幼儿产品惯用的手法。”周清杰说,“在涉事抑菌霜的产品说明书中,写着‘可用于日常护理’,这样的宣传手法会误导消费者以为产品可长期使用。”
除了玩弄文字游戏外,此类产品还多次宣传婴儿霜可“祛红止痒”、可“随时随地修复宝宝每一寸肌肤”。周清杰指出,根据国家规定,“消”字 产品不得宣传具备治疗效果。不具备相应的治疗功能,却通过 交平台虚假宣传、大肆销售,这严重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和生命健康权。
游走在政策边缘,一方面通过“低门槛”进入市场销售,一方面夸大使用效果,误导消费者,利用巨大的利润空间抢占市场——某种程度上,此次事件涉事公司“欧艾”折射了一些“消”字 母婴产品的生存之道。
在销售环节,这类产品通过高额利润诱惑抢占市场。据了解,涉事的25克抑菌霜的出库价为4元,但市场价为80元左右,中间存在70多元的利润空间,而某正规知名品牌的25克抑菌霜则只要30元左右。此外,虽然“消”字 产品包装和广告不得宣传治疗效果,但实际上部分母婴店为赚钱进行了大量口头推销。
刘向东指出,从屡次出现的“消”字 产品事件看,作为日常使用的消费品,“消”字 产品存在一定的监管空白。“要进一步完善监管漏洞,特别是加强‘消’字 审批检测,实施更规范的质量监管认证,严查三无产品入市,对有问题产品实施严格召回制度。”刘向东说。
强化风险控制,严厉打击违规违法行为:
强化监管,消费者也多留意
安全的产品是生产出来的,也是监管出来的。周清杰说,生产企业是质量安全的第一责任人,监管部门在监管实践中要严格执行国家标准,严厉打击违规违法行为。“婴幼儿护肤产品因为使用对象的特殊性,无论是质量标准的制定还是生产的监管,都应该更加严格。”周清杰说。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为加强化妆品注册和备案管理,保障消费者健康权益,规范和促进化妆品行业健康发展,新发布的《化妆品注册备案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将于2021年5月1日起实施。
该负责人介绍,《办法》共63条,严格审批审评和备案管理,强化风险控制。一是细化注册人、备案人管理制度,强化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二是优化注册备案管理程序,落实审批制度改革措施;三是加强备案后监督管理,确保产品质量安全责任落实到位。明确备案后监督管理责任落实和工作要求,加大对备案产品违法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实施备案产品分级管理,合理配置监管资源;四是建立鼓励创新机制,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强注册、备案信息化建设,构建多功能信息服务平台等。
周清杰认为,监管部门应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手段,提升智慧监管水平和监管效率,在第一时间掌握市场产品的质量安全信息,最大限度把不安全产品阻挡在市场之外。市场流通主体应规范采购流程,把控产品安全标准。企业生产者应规范地在产品使用说明书上注明相关功能。
除了企业按规定生产产品、监管部门提高监管效率外,消费者也应提高警惕,慎选产品。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