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油”到“炒油”,油腻学成了新的流量密码

文丨雷科技leitech

最近一段时间,有关“人类高质量男性”的短视频在 络上爆火,视频中的主人公脸上涂着一层厚厚的白色粉底,将头发梳成斜分油头造型,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充斥着满满的油腻感。就是这些“人间油物”,成为了 友们造梗的对象。

不管你原来了不了解,只要你使用短视频类的应用,多多少少都会刷到相关的油腻视频,在头条和微博上“人类高质量男性”话题更是掀起了许多讨论。与以往不同,此前大家倡导的是抛弃油腻迎接清爽,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新的油腻文化如何再次兴盛起来,又是如何快速占领互联 的呢?

从“去油”到“炒油”

伴随着经济和文化的蓬勃发展,许多男性开始注意到了个人的护肤问题,而去油是其中的关键。细分来说,真正意义上的去油,不只是单一层面的护肤那么简单,油腻感的产生包括许多因素,大致可以包括皮肤护理、身形体态和言行举止三个方面,当然不同的油腻问题还可以进一步细分。

去年年末播出的一档综艺节目《追光吧!哥哥》,将去油的话题推向一个新高峰。在这档集合21位男艺人的节目中,舞台上莫名其妙的Wink和甩跨动作,被大家看作是油腻动作的代表,即使是隔着屏幕也能被油腻上好几天。

那么问题来了,原来倡导的不是清爽去油吗?现在怎么又开始推广油腻视频了呢?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此时的“人类高质量男性”的油腻,和以前的油腻并不一样,以前我们是不注重护肤、不知道自己的某些举动会带来油腻感,而现在的油腻是“为了油腻而油腻”,带有浓浓的“扮丑”性质。

以前不是嫌脸部出油吗?那就直接涂厚厚的粉底将脸抹白,将头发抹得铮亮更像是一种讽刺,配合各种浮夸的肢体动作,展现出所谓高质量男性的独特气质。这种刻意扮丑的举动,正好与去油清爽的理念相悖,满足了 友们的猎奇心理,随之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模仿,引发了油腻视频的炒作。

互联 该去“油”了

没有哪个平台不渴望获得更多的流量,短视频平台更是如此,竖屏浏览和几十秒至几分钟的视频长度,让许多人能够在短时间收获快乐。短视频和中长视频一样,同样需要内容的支撑,才能持续吸引用户长时间的使用。

可别看短视频的单个视频时间较短,在许多人碎片化的生活场景下,每天使用短视频软件的总时长甚至能超越其它类型软件。根据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发布的2019年《中国电视剧( 络剧)产业调查 告》显示,2019年中国短视频用户使用时长首次超越长视频,短视频的崛起正改变用户原有的使用习惯。

极光发布的《2021年Q2移动互联 ——行业数据研究 告》显示,与BAT三巨头相比,头条系APP在用户使用时长占比上接近腾讯系,远远超越阿里系和百度系APP。不过,这也凸显出一些问题,头条系的增长率趋于缓和,不如腾讯系来得明显。

另一份数据更能反应该问题,同样是来自极光的数据,在2021年6月短视频月均DAU和抖音快手人均单日使用时长比较中,抖音虽热拥有最高的月均日活量,但单日使用时长增长乏力,不如快手来得明显。

类似“人类高质量男性”这样的热门话题,能够吸引了许多用户的模仿和观看,这正是短视频平台所需要的,能够进一步提升用户在短视频平台上的停留时间。所以,我们在短视频平台上所看到的内容,既有算法分析我们的喜好进行的推送,也有平台认为具有潜力的爆款作品,于是乎,这些视频里有自己想看到的内容,也有平台想让你看到的内容。

结语

需要注意的是,现在的智能手机非常普及,对于一些认知和判断能力还不足的学生群体,这类“人类高质量男性”视频可能会起到错误的示范作用,往另一个方向延伸,各种博人眼球的 红行为可能会对学生的心理带来畸形的认知,如扮丑流量变现后的巨大诱惑。以前的非主流杀马特是夸张的发型和紧身衣豆豆鞋等服饰,那现在这些同样逆潮流发展的油腻造型,是不是可以称之为新的杀马特呢?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1年7月15日
下一篇 2021年7月15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