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一个家族如孔子的家谱往往蕴藏着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诗礼家风,一部部家谱凝聚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在合肥就有着一个专门修筑家谱的团队,他的发起人就是安徽省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会家谱研究中心主任房江传。三十年,从桐城桂林方氏到旌德江村江氏再到清朝大学士张英的张氏宗谱,房江传和他的团队已经修筑家谱两千余部,而一部家谱的修筑往往需要两三年。在快节奏的今天,房江传愿意做传统文化的“摆渡人”,将时间花在“慢功”上,因为对于他来说,家谱就是中华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慢功细活,一部家谱修筑至少需要两三年
一部完整的家谱就是一部家族的百科全书,它不仅可以让你了解家族的历史沿革、世系繁衍、人口变迁,还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学、地域文化、姓氏文化、民俗、教育等知识,修筑一部家谱至少需要两三年的时间。“如果是非常大家族的家谱修筑往往需要更久。”房江传表示。
博古通今,修家谱的过程就是不断学习的过程
由于对家谱编纂的要求很高,房江传不仅要求自己和团队不断学习文学、历史、民俗等知识,还邀请了很多历史文化领域的名家当“智囊团”,一起完成家谱修筑的工作。在房江传的桌子上,密密麻麻摆满了各式各样的书籍,有研究“三皇五帝”由来的书,还有专门研究历朝历代所有官职的书籍。“与其说是修家谱,不如说是续家谱。因为修家谱都是在又老家谱的基础之上去重新编排和续写的。”房江传介绍道。
在修家谱的过程中,也有一些有趣的或令房江传印象深刻的事情。比如地域不同往往对家谱的编排要求也不同。“大多数家族的后人在修家谱时都会将人的生卒年月基本信息放在最前面,而安庆桐城一代就会更倾向于将人一生的功名写在最前面。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他们对于教育、文化的重视。”有的家族在修家谱的过程中还找到了失散几十年的亲人。
运用科技,修家谱也要与时俱进
对于大多数年轻人来说,家谱是传统文化的象征,但又似乎离我们很远。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修家谱也正在与时俱进。
家谱的修筑在几百年甚至几十年前还都是靠着人工修修补补,如今进入互联 时代后,高科技也可以运用在修家谱上。房江传的团队里也多了很多年轻的90后、95后,他们就是这些科技修家谱的主力军。
为适应互联 发展的需要,房江传特意与高校合作专门开发了用于修谱的专业软件,配合人工修筑,极大地提高了修谱的效率。“科技改变我们的生活,同样,家谱既是古典文化的象征,也要借用高科技让它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
寻根传承,甘做传统文化的“摆渡人”
“夫家有谱,州县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家谱、方志、正史是中华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
家谱的修筑是一个家族团圆的过程,也是一种文化在家族中流淌、传承的过程。如今,他参与修筑的家谱已有两千多部。对于他来说,如今最希望的便是能将家谱文化传递下去,让新时代下的年轻人们了解它、接受它。接下来,他将以家谱研究中心为主阵地,与相关部门合作,开办“家谱大讲堂”,吸引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参与。“让家谱文化参与到传统文化的建设中,为中华民资传统文化的复兴与繁荣作出贡献。”房江传说。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