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文章我们介绍了调节家长和孩子情绪的方法,亲子双方得以坐下来心平气和地沟通,但如何解决孩子的问题行为?如何帮助孩子养成好的行为习惯,主动做到早睡早起,放下手机认真学习呢?
机智的家长们应把握住这段刚开学不久的缓冲期,利用行为契约法来循序渐进地训练孩子,以恢复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使孩子减轻突然复课的不适感。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了解行为契约法吧!
方法二:行为契约法
行为契约法(Behavior Contract)起源于心理学行为主义流派,可以用于训练孩子的行为习惯。家长和孩子需要通过协商来确定要达到的目标和相应奖惩,并严格执行。
经过科学和实践的检验,能够有效塑造孩子的习惯,激发孩子的自制力,同时培养契约精神。
第一点 | 设定目标
要点1:
数量少,目标小
◆ 家长应专门抽出1-2小时时间和孩子认真商量,选择双方最想改变的行为和最想达到的目标,不要由家长或者孩子单方面决定。
例如孩子特别爱吃零食,家长希望孩子一点儿零食都不吃,孩子肯定很难接受,但如果和孩子商量每周去买五十块钱以内的零食,这样双方都满意。
◆ 拆解大目标,将其改为一系列可实现的小目标,保证每一次的目标都不会让孩子觉得过于困难而无法实现。
比如大目标是晚上22点睡觉,可以将目标分解为21点30分停止写作业 → 21点45分将手机交给家长 → 21点55分前洗漱完毕躺在床上 → 22点关灯。
◆ 目标一次最多1~2个,孩子的精力和自控力都是有限的,专注于达成1个目标更容易成功,孩子也能因此提高信心。
要点2:
目标明确,可量化
◆ 目标应该是可操作、有客观标准的,要用清晰的时间、地点和明确的动作代替空洞的目标,当然这个标准也是由父母和孩子一起商定的。
比如把“努力学习”具体化为每天晚上睡觉前背两个公式/十个单词;
把“认真听讲”具体化为上课时要坐端正、桌面上只能有相关文具和书本;
把“少玩手机”具体化为规定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范围。
相信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做计划的时候满腔热血,执行的时候划水摸鱼……
家长们最怕的也是孩子坚持不了两天就回到原点。
要避免行为契约成为一张空头支票,就要和孩子提前定好详细的奖惩措施,保证孩子对实现目标的热情和动力。
第二点 | 细化奖惩
要点1:
奖励什么?
必须是“他/她想要的”&“你能给的”
◆ 奖励要让双方都认可,既要对孩子有吸引力,也要让家长接受。
有的家长自作主张承诺只要考试名次提高就给孩子奖励全套习题集,孩子恨不得永远不进步;
也有家长为了能让孩子早睡早起答应买昂贵的游戏机,孩子达到要求之后家长又反悔找借口,反而伤害了孩子的信任和热情。
要点2:
怎么奖励?
物质和精神相结合&“近在眼前”!
◆ 兼顾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物质奖励的即时效果明显,精神奖励则能产生持久作用。
◆ 年龄越小的孩子越要缩短行为和奖惩之间的间隔,良好习惯及时强化才能坚持,利用好“三分钟热情”才能事半功倍。
× “如果今年表现好,寒假带你去旅游”这样的承诺过于遥远。
√ “这周做得好,这周就去郊游”这种短期承诺更能有效激发孩子的动力。
要点3:
为什么惩罚?惩罚不是目的!
◆ “先提醒、再警告、最后才惩罚”。家长一定要提醒自己,改变行为才是终极目的,应避免过于严厉。
可以提前约好允许三次犯错机会:
第一次发现孩子没有遵照契约,要先友好提醒;
如果孩子依然不听第二次犯错,就严厉警告;
提醒和警告都没有用,孩子第三次违反契约,家长就要坚决地实施惩罚。
▲ 行为契约模板
第三点 | 温和而坚定
温~和~沟~通~
和孩子沟通时要仔细倾听孩子的感受,表达自己的看法也要轻言细语,避免双方因为目标不匹配而发生争吵。如果发现契约实施起来有困难,要灵活进行调整。
坚!定!执!行!
在孩子试图蒙混过关时则要态度坚决,坚持契约精神,奖惩措施都不能含糊,否则孩子就会产生动摇,认为“只不过是父母给我定的行为规范,完不成也没事”,行为契约的力量无法发挥。
希望这两个方法能够帮助家长们找到与孩子的相处之道,增进亲子间更深层次的相互理解!
策 划:方晓义
撰 稿:孙梓芯
北师大心理学本科在读
在心理学的道路上努力挪动…
北京心智计算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服务于青少年学生、家长、教师以及学校的高科技公司。
公司聘请北京师范大学方晓义教授为首的多位长江学者组成了核心研发专家团队,汇聚了心理学、脑科学、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专业研究人员,为心智用户提供技术服务、基础软件服务、应用软件服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家长教育服务以及心理咨询服务。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