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早已成为现下人们生活最离不开的物品之一,沟通、购物、订餐等等都能够通过手机方便实现。然而,您是否也遇到过下面这样的情况:刚说了想吃什么,手机点餐软件里就蹦出了它的推荐;刚说了想买什么,手机页面就精准地出现了广告。有时,这样的情况不禁让人怀疑,难道手机真的是与我们心有灵犀?还是,它能“听”见我们的想法呢?
主流APP通常没有麦克风权限
“猜心思”实为大数据用户画像功能
您或您身边的人是否经历过这样的场景?微信里聊完旅游,一会儿就能看到机票广告。在现实生活中和朋友聊家具,根本没打过字,电商平台就会出现有家具推荐?这样的情况,让人不禁会想,我的手机APP是不是在窃听我的对话?
科技公司不会“笨”到用调取手机麦克风的方式来获取你我的隐私。首先,软件录音需要调取系统底层权限,但大多数主流APP是没有调用麦克风权限的。
梓泉说,即便APP绕过了系统限制,或者用户赋予了录音权限,通过录音方式获取用户日常信息的效率实在太低了,因为绝大多数时间,手机都没法录到用户对话,捕捉对商家有用的有效信息更为困难。以各大外卖APP、小红书等软件动辄上亿的安装量,得不偿失,把大量录音进行语意分析,从商业上没有价值。
梓泉:“(录音)效率太低了,平时生活中所收集到的声音类型太多,而且人说的杂话也各种各样的太多,分析价值非常低。这些都是被动信息,你可能说一万句话,可对购物有一点点指导,而且就算你说出来东西,也不一定是正向指导,可能是反向指导。现在的语言分析技术根本就没有达到那个地步,能够通过你说一点什么东西来猜你想讨论什么东西。”
那么这些用户反映的“APP知道我心思”是怎么实现的呢?现在的大数据用户画像功能,让互联 公司可以轻松“猜出”你的心思,根本不用去窃听。
梓泉:“完全有比窃听效果好得多的办法,就是对你这些现有的资源和你愿意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包括像位置,你的使用习惯,你的购买记录。大公司之间相互把别人的数据拿来,那么你可能没有给这个APP提供信息,但是你在那个APP上提供信息,你实际上就给他们提供信息。”
你的地理位置、你的软件使用记录都成为了大数据的一部分,根本不需要窃听,也能知道你刚考完驾照,现在正打算买车。
根据某知名 交软件的广告平台解释,用户使用软件的一切行为,比如消费记录、打车频率、手机理财习惯、是否有房贷车贷、发过多少红包,都可以成为标签被记录下来,成为大数据算法的一部分,在用户画像完成之后,广告投送方可以自由的组合目标受众的特征标签,最后选定广告位和投放时间,下一次,符合广告主需求的用户出现时,通过算法,最适合用户、让用户看到后“最想买”的那个广告,就会自动弹出。
未告知用户收集个人信息属违法
超范围收集用户信息存在监管困难
如此精准的用户画像也是基于我们平时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分析出来的结果。这些累积起来的数据信息、特征标签,是否也是隐私的一部分?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信息被记录收集,是否已经涉嫌侵犯隐私?
如此使用大数据用户画像,是否涉嫌侵犯隐私?判断企业是否获取了违规的手机信息的依据,首先是是否进行了告知,其次就是通过这些信息,能否精准定位到个人?
北京志霖律师事务所律师赵占领:“有的企业没有告知用户的这种情况下,直接去收集用户的一些个人信息隐私,这个属于是违法行为,当然这里面还涉及到个人信息的判断标准,就哪些是属于个人信息,按照现有法律的规定,判断个人信息的标准就是身份识别性,就是能够直接或者间接识别个人身份的。”
但赵占领也承认,如今企业“打擦边球”的方式有很多,不一次性收集所有信息,而是“都拼西凑”出用户画像,导致判断和监管都比较困难。
赵占领:“因为大数据画像其实就是说你他所获取的信息越多,他就有可能精准地识别出你的真实的身份,所以就说限制什么程度,在很多情况下是有争议的,所以也导致在实践中有很多的企业,他收集信息的时候,他可能今天收集一点,明天一点,或者是通过不同的渠道各收集一部分,而每一部分都不足以直接识别人的真实的身份,但是加一起量足够大的时候,就有可能是识别身份。”
超范围收集用户个人信息的情况还是有很多的,但被处罚的寥寥无几,这需要用户举 ,专业技术人员判断,监管部门切实去管。
赵占领:“这方面的这种监督的力度还是不够的。这个可能是需要一些技术人员去判断,然后去驱动,用户自己可能就比较难。所以因为你每天都在用很多的软件,都有可能收集用户的信息,但是用户他如果有初步的证据,或者说它有一定的线索,给合理的怀疑是某一个软件。对他是可以向监管部门去举 的,相关部门可以去调查的,这是没问题的。”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