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的18年,Revit的成人礼

“BIM”身上刻满了Revit的痕迹。

2002年,世界摩托车大奖赛马来西亚站开赛。

其中本田车队的意大利车手马克西蒙瑟里因为驾驶赛车风格激进,观赏性极佳而备受瞩目。

世界摩托车大奖赛(Moto GP)

但比赛在进行到第二圈时发生意外事故,瑟里从赛车上跌落后被后面的两辆赛车撞到,印有骑行服赞助商Revit字样的头盔也掉在了赛道上,紧急送往医院后不治身亡。

也就是在同一年,荷兰骑行服品牌Revit将自己的 站域名www.revit.com卖给了一家叫做Autodesk的公司。

01 Revit的诞生

90年代,主流的CAD厂商都基于自身通用性的CAD软件向各个专业领域拓展针对性产品,PTC就是其中之一。

PTC

PTC在1996年收购Reflex,作为与Pro/E对应的Pro/R用于拓展建筑行业CAD市场。

但由于Reflex与PTC其他产品的融合度差且市场占有率一直不高,所以PTC在1997年将Reflex卖出,放弃建筑行业。

在PTC卖出Reflex的同时,Pro/E的软件开发人员Leonid Raiz和 Irwin Jungreis从PTC离职,当时他们的想法是把Pro/E的思路带到建筑行业,或者说继续延续Reflex的使命。

Pro/E野火

起初在决定公司名字时创始人之一Irwin Jungreis还曾提供过一堆备选的名字,很多人喜欢“Edifice”,但最终与别人公司有重名放弃,选择了Charles River。

在获得风险投资后,Raiz Jungreis聘请了多名软件开发人员和架构师,开始在 Windows 平台上用 C++ 开发 Revit。

在1999年,公司聘请 Dave Lemont 作为 CEO,并且招聘了两位董事会成员:SolidWorks的创始人 Jon Hirschtick 和 CMD Group 的创始人 Arol Wolford。

中间CEO David Lemont;左右分别为创始人Leonid Raiz、 Irwin Jungreis。

2000年1月,Charles River公司更名为Revit Technology公司,同年4月5日,Revit 1.0 版本发布。

Revit1.0光盘

之后 Revit 的开发非常迅速,在2000年8月、10月,2001年2月、6月、11月和2002年1月接连发布 Revit 2.0、3.0、3.1、4.0、和 4.1。最初Revit只提供月租,无法购买。

当时主要CAD厂商在推出面向建筑领域的专业CAD普遍都面临一个问题:大部分建筑师已经习惯传统的二维CAD,即利用计算机来进行替代手绘的绘图模式,一个简单的工具替换。

顺应着手绘图思维的延续,大部分建筑师很难接纯三维设计,对信息的管理大多数也仅局限在了图集的管理上。

所以一方面为了区分传统的CAD、同时为了说服设计师们接受更能针对建筑行业的新产品,主要的CAD厂商在销售这些产品时,往往会创造一个更能描述针对建筑行业CAD的名词,用于区分和传统CAD产品的不同。

例如Robert Aish在1986年时提出了“Building Modeling”的概念, Graphisoft当年提出的名词是“Virtual Building”,Bentley提出的概念是“Integrated Project Models”。

而Autodesk在推出ArcCAD时也提到了“Database Building Design”、“Object Design”等词汇。如果这些词汇当时被行业所接,现在的BIM可能就不叫“BIM”,而是叫“BM”、“VB”、“DBD”。

但这些名词始终没有流行,一直到了2002年。

02 Autodesk的收购

2002年2月21日,Autodesk宣布用1.33亿美元现金收购了Revit Technology。

Autodesk在收购Revit的时候,其自身产品AutoCAD Architecture(ACA)的风格已经和Revit很像了。

虽然在Autodesk收购官方公告中给出的解释是Revit与ACA互补,但实际上Revit在进入Autodesk的第一天就面临着来自ACA的竞争。

ACA界面

当时Revit与ACA是两支销售团队,AutoCAD和基于AutoCAD的ACA在美国已经有了相当大的市场占有率,如何说服客户继续采购Revit是个很大的难题。

所以在5月份的一次Revit销售例会上,时任Autodesk CEO 的 Dave Lemont在会议的黑板上画了一个空的下划线,并让在这个下划线上写上能颠覆CAD技术的名词。

根据参数显性化和通过参数积累构件信息的建模特征,Revit团队提出了一个名词,并由Dave Lemont在黑板上写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03 BIM白皮书

紧接着,Autodesk就发布了“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白皮书。

在白皮书里,Autodesk回顾了从Layer-based CAD到Object-based CAD再到Parametric CAD的历程。

在分析不同历程CAD的局限后,Autodesk提出建筑行业需要一个专有的信息技术来解决这些问题,于是将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作为Autodesk的解决方案推出。

整篇白皮书中虽然没有提Revit,但书中阐述的大多数内容以及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这时候还没有“BIM”这个缩写)的优势都是根据Revit的特质展开。

就这样,“BIM”身上刻满了Revit的痕迹。

其实白皮书发布后,Autodesk的“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与ArchiCAD的“Virtual Building”、Bentley的“Integrated Project Models”一样,都是只是对自己产品特性和解决方案的简单表述。

但Autodesk发布白皮书的时间正好也是论坛、博客、视频 站等 交媒介兴起的时间,互联 的流量和传播速度已不是当年“Virtual Building”和“Integrated Project Models”所能比的。

同时,这时也有一个很重要的人物出现了,就是后来被称为“BIM之父”的Jerry Laserin。

“BIM之父”Jerry Laserin

Laserin很喜欢写博客,在博客中对建筑行业的新技术以及各个软件公司的产品、动向等进行评论,并有着很大的阅读量和订阅量。

在Autodesk发布了BIM白皮书后,Jerry在博客里发布了著名的《Comparing Pommes and Naranjas》这篇文章。

这篇文章在后来的许多文献里被认为是拉开了现代BIM的序幕。

Laserin在文章里表示,自己很喜欢Autodesk提出的“BIM”这个词(第一次出现缩写)。

相比于其他软件商提出的名词,“BIM”更符合建筑行业的特质。

Building比Project更能反映建筑行业,而Building既可以看作名词也可以看作动词、以及现在进行时。

Modeling也是如此:“Model”加上“ing”后,可以理解为静态,但也可以是一个过程的形态。

“Building” “Modeling”这两个动静结合的名词中间加上“Information”,让这三个词包含了更多的含义:Information可做很多用途。

总之,Jerry Laserin非常喜欢“BIM”这个名词,并在文章中表示“BIM”比“CAD”更能描述建筑行业对设计软件的预期。

随后,这篇文章被推送给了无数博客的订阅者。

这些软件厂商普遍都表示自己早有类似的解决方案,只不过名字不一样。但同时都承认“BIM”这个叫法更有针对性,可能在市场上很讨喜。

当时达索的市场经理Crily Cohen还在 络公开发表过对“BIM”的看法,作为高端CAD市场的产品销售,Crily Cohen认为“BIM”是老概念新名词,建筑行业连推动3D都那么困难,几个动名词结合的单词是改变不了建筑领域CAD的现状的。

CATIA、Solidwork、Abaqus都为达索公司旗下软件

虽然各个CAD厂商嘴上表示不服,但身体却很诚实,在Autodesk发布BIM白皮书的几个月后,各大厂商纷纷做出回应,发布了自己的BIM白皮书。

04 厂商的推动

2003年4月3日,在Laserin的牵头下,Autoudesk和Bentley进行了一场公开辩论,这场2个多小时的辩论其实是表达了一个核心,就是“CAD”这个词并不能承载建筑行业的所有诉求,“CAD”是针对多行业偏向于制图的广义名词。

而建筑行业涉及到众多的业务管理,所以建筑行业也需要新的名词,带动建筑行业制图专业(CAD)以外的其他各个专业领域的信息化产品的发展。

Chuck Eastman后来把这场辩论称为是伟大的辩论,因为这个辩论让软件厂商达成了一个共识:建筑行业需要一个名词,来推动其信息技术的发展,“BIM”来做这个名词最合适。

在软件商把BIM作为建筑领域信息技术的专属名词对待后,软件公司很快就联合咨询机构编制市场 告,宣传使用BIM的价值。

BIM出现最早期的时候,比起“BIM是什么”,行业对“BIM能做什么”更感兴趣:大家从建筑行业的各个业务出发,看是否能与“BIM”的方式结合,来解决以前的痛点。

就这样,建筑行业几十年的诉求和痛点都被整合到了一个名词里:BIM。

所以在BIM出现后,建筑行业几乎每一个业务领域都在探索基于“BIM”的理论体系,自身的产品怎么改善或者怎么打造新的产品。

05 BIM的发展

在很多BIM软件投入使用后,行业很快发现,“BIM”所描绘的场景并不是那么容易实现,需要有对应的标准和管理体系的支持。

BIM产品的实践开始带动BIM标准体系的完善。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引入buildingSMART的中立标准:IFC。

BIM标准体系中IFC、COBie

除了IFC、COBie外,很多标准术语也伴随着BIM的实践而出现。例如LOD、LOI是为了解决不同阶段的模型应用问题而出现,PIP、IT Assessment Form等都是为了解决管理问题而出现。

这些名词大多数是由软件商在产品实践中所提出,后来慢慢整合到了BIM的标准体系里。

伴随着BIM标准体系的完善,美国在2007年发布了第一个国家BIM标准:NBIMS v1.0。

美国国家BIM标准(NBIMS)第一版

NBIMS v1.0不能算是完美,但作为一个国家标准,其发布算是对BIM的一个阶段性小结,也让行业正式开始把BIM作为一个技术体系来看待。

BIM在最早的10年发展里,基本是一个市场自发的行为。

美国最早那批推BIM的政府甲方也只是要求项目用特定软件按照特定的标准提交特定的交付物,美国BIM国标也不是强制性标准。

时间进入到2011年,英国政府在5月份的时候发布了一个在BIM历史长河中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政策性文件:《政府建设战略2011》,英国著名的“BIM强制令”就是出自这个文件:BIM从市场自发变成了政府强制。

英国的这个政策影响了后来很多国家对BIM的态度。

BIM强制令的背后其实是个巨大的逻辑体系:不管哪个行业,其对应的信息技术发展和相关标准在不同国家之间都是一种竞争,背后都是一个巨大的博弈。

建筑行业也是如此。

航母横剖图

CAD的发展其实可以看做是美国、西欧、苏联三个体系的竞争。

英国作为传统的工业强国,早期的制图信息技术发展也是一直领先,例如CAD历史上最主要的两种建模内核ACIS和Parasolid,都源自于英国。

而英国在早期时,也一直是商业CAD的主要领导者,和达索、Autodesk在最早的时候都处于同一起跑线。

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产品最终都逐渐消失。而两大源自于剑桥的CAD内核,其主要发展史基本也和英国无关。

每个专业领域的信息技术都不是一个独立的技术,其发展涉及到方方面面的进步。

例如CAD的发展除其本身内核底层外,还与计算机、操作系统、处理器、互联 、其他配套产品等综合发展息息相关。

从英国制定的BIM Level 1到BIM Level 3的发展路线来看,英国并不是单纯的为了推BIM而推BIM,而是把BIM作为建筑行业相关信息技术的底层,通过BIM强制令等一系列措施,倒逼不同行业整体相关技术的进步。

所以并不是拔高BIM这个名词,而是每个专业领域的信息技术都是第一梯队国家的必争之地。

“BIM”恰巧被选做了建筑领域的这个代名词,虽然建筑行业并没有高端制造业那么引人注目,但“BIM”后面的逻辑与制造业CAD/CAE相关技术的逻辑是一样的:

再好的口 ,再漂亮的名词,没有底层技术的支持,很难有所突破。

英国把BIM推广作为国策也确实起到了显著的作用,配合着英国顶级顾问、工程团队的主动输出,BIM Level 2配套的标准体系在国际上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越来越多的产品开始适应英标。

而英国也靠着BIM Level 2的输出,本土产品硬生生的在全球建筑软件体系中有了逆袭的迹象。

英国BIM成熟度Level 2

当时马里兰大学教授Miroslaw Skibniewski访问过一次中国,当问到他为什么英国不直接使用ISO12006体系的美国OmniClass、COBie,另起炉灶做自己的UniClass 2、本土化COBie时。

Miroslaw微微一笑:这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政治和经济问题。

ArchDaily在“BIM”这个名词出现的10周年的时候,曾发表了一篇文章。

里面说“BIM”这个名词的出现,背后其实是美国与西欧在建筑软件市场上竞争的产物,经过发酵,才变成现在的无所不能。

建筑软件的每一次升级伴随的都是其他技术的进步:CAD技术从50年代末就已出现,但一直到PC出现后才迅速普及,这期间大概是20多年的沉淀;

而从CAD到Object CAD再到Parametric和BIM,也是得益于硬件、系统、互联 、移动端等技术的进步,这个过程大概又是20年。

从BIM白皮书到现在,18年过去了,现在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比原来更复杂的BIM,配套的相关技术或者名词也变成了“云计算”“物联 ”“大数据”“5G”等。

这也是为什么BIM变得如此沉重的原因。

大数据平台

回过头来看,假设当时Autodesk没有发布BIM白皮书,BIM这个名词从来没有出现过。我们行业可能还是会经历这18年所经历的一切。

CAD技术到20世纪末就已经迭代到了三维参数化,即使没有“BIM”,设计师也会经历“正向设计”的转型。

只不过这时大家从对“BIM”吐槽变成了对Revit、ArchiCAD、CAD Architecture等设计软件的吐槽。

没有“BIM”,还是会有“碰撞检查”这个事物:利用模型三维可视化发现设计的错漏碰缺。Navisworks、Solibri都是年龄比BIM还大的产品。

实体三维建模技术成熟后,4D、5D的概念和产品就已经出现,即使没有“BIM”这个词,业主方还是会让你做进度、工艺、资源模拟与分析。

没有“BIM”,建筑行业还是要面对的各种新名词新技术,为了更往前迈一步,建筑行业到头来还是要将自己的生产对象数字化:这又回到了BIM出现时的初衷。

“BIM”的出现只是把建筑行业各个业务与信息技术和工具相关的内容整合到了一个名词里,“BIM”背后所代表的诉求和行业的努力在其出现前就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

当然,这个诉求不会因为“BIM”名词的出现就会一下子解决。

END 18周年

时至今日打开荷兰Revit骑行服品牌官 Revit.eu还能看到醒目的Rev‘it LOGO,Rev It有用在引擎上面,加大马力,加速发动机转速的意思。

荷兰骑行服品牌商Revit

而不管是距Autodesk买下revit.com域名发还是布BIM白皮书都快要18周年了。

同时今年也是 Revit 的成人礼。

真正的蜕变必须需要一个成人礼,不管是BIM、Revit还是从业者。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0年6月20日
下一篇 2020年6月20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