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丰田7月底成立软件公司之后,国内汽车软件“新势力”也正在急急赶来的路上。
为何主攻做软件?
在全球汽车行业,软件的竞争正在成为一个重要的新赛道。
注册信息显示,国汽智控注册资本4000万元,主营业务包括软件开发、基础软件服务、应用软件服务、计算机系统服务,以及相关的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推广、技术服务、技术咨询等。其股权结构中,有十家投资者,其中国汽(北京)智能 联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占比25%,而该公司是由中国智能 联汽车产业创新联盟发起,该联盟目前股东单位有22家,包括一汽集团、东风公司、长安汽车、北汽集团、广汽集团、宇通客车、江铃汽车、厦门金龙等,公司注册资本11亿元。
正因如此,一些国内车企也对软件研发逐渐重视起来,成立了自己的软件研发部门,如上汽成立了软件中心,北汽蓝谷计划将围绕智能制造、智慧出行、智慧能源、大数据运营等四个中心来加强软件及硬件的创新。但国内车企现有软件研发基础薄弱,一家企业的能力非常有限,业内认为,国汽智控作为创新联盟孵化的企业,可以优先根据联盟的需求、研发适用的软件并服务于联盟。
行业亟待新突破
而与此相对照的是,跨国车企已经开始在软件领域率先布局。7月下旬,丰田汽车宣布投资13亿元,成立一家聚焦软件研发的公司,名为星球控股,专注于自动驾驶、高清地图、车载系统等软件的研发。在产品上,面向将来“可编程汽车”,推出全新开放式汽车操作系统“Arene”。这个词的意思是“竞技场”,不难看出,丰田要在软件上与对手一争高下的决心。同时,还将加快开发软件平台,用于自动驾驶高精地图的创建。而且,由于接收了丰田原有的自动驾驶业务,必然也要研发大量的自动驾驶软件。在人力上,研发团队将从目前的500多人扩充到1000人以上。在跨国车企中,尽管已有不少车企设立了专门的软件研发部门,但单独成立软件研发公司者尚不多见。
业内认为,丰田所为是受到了业内同行日益增强的软件研发能力的“刺激”。因为还在去年,丰田的“老对手”大众集团就整合旗下12个汽车品牌的软件技术研发机构,在集团层面合并成一个软件研发部门,在财力趋紧的情况下,仍然决定在未来三到五年内投入70亿欧元(约合人民币575亿元)资金进行软件开发,并将研发人员从现有的5000人扩充到1万人。原计划今年上市的新一代电动车型大众ID.3,将使用大众自己的操作系统vw.OS。在大众看来,甩开对安卓或微软软件系统的依赖,不仅不必再交天价的授权使用费,而且更容易实现自主的软件功能设计与系统升级。
即使是作为造车新势力的特斯拉,也在软件研发上不遗余力。从其辅助自动驾驶系统Autopilot,到OTA升级,以及控制系统、娱乐系统等,其中有大量软件都是特斯拉自己研发的。“我们对软件授权持开放态度。”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近日表示,未来辅助自动驾驶软件系统Autopilot可以进行有偿授权。
“软件竞争的加剧,正在成为车企面临的巨大压力,”邓志东认为,国内车企如果明了这一趋势,必然不会坐失良机,而应加速追赶。
产业竞争新趋势
相对于传统燃油车硬件数十年“面孔”没有较大变化而言,软件的变化几乎是天翻地覆的,20多年前,汽车软件的代码只有几千行到上万行,而如今汽车软件的代码大多已经是上亿行甚至更多。尤其是智能 联已经成为新车型标配,自动驾驶、5G车联 发展势头迅猛的情况下,对软件和系统的需求更是与以往不可同日而语。
例如华为,不但发布了自主设计的汽车芯片,也推出了可适用于车联 的鸿蒙操作系统及相关软件,相关软件及车载设备已经搭载于近期发布的比亚迪汉新车型上。近期,华为宣布即将发布鸿蒙2.0版本的系统,可以通用于车载和手机系统,这套操作系统完全是华为自主创新的,相比安卓系统拥有更为安全、占用空间少、使用便捷等优势。
尽管有这些互联 基因较强的跨界者出现,但是大部分的车载系统并没有从源头上实现自主创新,都是在其他系统上进行应用性的修改,随着智能汽车的发展,越来越难以适应我国自主品牌智能汽车发展的需要。
从国汽智控的成立,到国内汽车对软件的日益看重,都在发出一个明显的信 。特别是在国家政策层面,我国对软件发展也越来越重视。8月4日,国务院发布《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对国内包括汽车在内的相关软件产业作出全面部署,体现了国家层面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其中提出,要聚焦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应用软件的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积极利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给予支持。提高软件质量,增强行业竞争力。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