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文阅读(36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时至今日,新媒体艺术已经涉及一切艺术领域,涵盖所有艺术门类,它们有着共同的特点:“融合”与“跨界”。所谓“融合”即“艺的融合”,原本受到各自媒介限定与技术影响的各个艺术门类,在数字化的新媒体平台的作用下,彼此间产生了融合,衍生出新的艺术现象,艺术和艺术之间、艺术和非艺术之间的边界逐渐变得模糊,甚至被突破。这种融合具体表现为艺术媒介的融合、艺术语言的融合、审美意象的融合、审美体验的融合。我们用“多媒融合”这一概念来概括新媒体艺术的这一基本特征。
“多媒融合”,字面意思是多种信息媒介的融通整合。其技术背景是数字化的断媒体不仅可以记录、还原视听形象信息,而且可以记录还原包括味觉、嗅觉、触觉和运动感觉等感官属性信息,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全息记录语言,能实现艺术形象记录和造型语言的最终统一。因此“多媒融合”的深层含义是指,新媒体实现了艺术形象和造型语言的最终统一,从而建构了一种多媒融合的艺术语汇,搭建起了一个多媒融合的艺术平台。
所谓“跨界”即“人的跨界”,也就是艺术主体的跨界行为,既包括非艺术家跨界到艺术领域,也包括某一门类的艺术家跨界到其他艺术门类,还包括艺术创作主体(艺术家)与接受主体(欣赏者)之间的跨界。在中国,20世纪80年代第一波新媒体艺术实践主要是被新思潮而不是被新技术催生的。当然,凡事不可一概而论。中国新媒体艺术中的跨界现象的背景既包括新媒体技术的推动,如互联 之于 络文学,也包括西方新媒体艺术的影响,如电子音乐、新媒体舞蹈等。
新媒体艺术跨界的向度包括向内的内涵式跨界与向外的外延式跨界。以电子音乐为例,内涵式跨界主要表现为从“乐音”到“噪音”声音的拓展以及从“调性”到“无调性”的音乐手法与类型的突破。但尽管出现了拓展与突破,它仍然属于音乐艺术范围内的跨越,并未突破音乐的边界。而外延式跨界则表现为从听觉到视觉、从时间到空间的跨越和突破,已经超越了音乐艺术的边界,跨进了其他艺术领域。如作曲家程伊兵的《乐中书》就是这种跨界的典型作品。作品将书法者现场书写苏轼《前赤壁赋》的动作通过传感裝置控制电子音乐,与现场的“电子化”古琴演奏和人声吟唱等其他音乐声部进行现场合成,再现古战场惨烈的厮杀场面,演绎中国古代文人旷达悠远的怀古心境,而作品的视频投影则着力表现中国书法艺术的下笔、提笔、运笔的动静、轻重、疾徐、曲直等韵律变化,为音乐的提供了更细腻丰富的表情元素。
我们应辩证而非绝对地看待新媒体艺术中的跨界与融合。它们是新媒体艺术的重要特征,却不是新媒体艺术的本质;它们是斷媒体艺术的发展趋势,但不是斷媒体艺术的追求目标。当下,我国新媒体艺术实践中的“跨界”总体上还是在“守界”前提下的跨界,是在传统艺术门类框架下的跨出和跨进。而我国新媒体艺术实践中的多媒融合,总体上也停留在多种固有的艺术媒介语言的联合运用层面上,距离真正意义上多媒融合的新型艺术语言的要求尚有不小的提升空间。
(摘编自许鹏《融合与跨界:新媒体艺术的特征与发展趋势》《文艺 》2022年1月10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新媒体艺术的“融合”是“艺的融合”,是各个艺术门类之间的融合,“多媒融合”是其基本特征之一。
B .新媒体可以记录、还原视听形象信息和感官属性信息,因而能实现艺术形象和造型语言的统一。
C .新媒体艺术的“跨界”,其艺术主体不限于不同门类的艺术家,艺术家和欣赏者之间也可以跨界。
D .当下,我国新媒体艺术实践中的“跨界”还局限在传统艺术门类框架下,总体上还是内涵式跨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二、三两段先概述“融合”的内涵和表现,再引出“多媒融合”的概念,最后重点阐述这一概念的深层含义。
B .第五段援用作曲家程伊兵创作《乐中书》这个事例,是为了论证“外延式跨界”具有更强大的艺术表现力。
C .文章结尾指出“跨界与融合”是新媒体艺术的重要特征而非本质,是趋势而非目标,是对前文的补充论述。
D .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主体部分诠释了新媒体艺术中“融合”和“跨界”的含义、背景、特点等内容,层次明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我国新媒体艺术的“融合”与“跨界”已有20年历史,但距离真正意义上的“融合”与“跨界”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B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融合全息扫描等前沿技术,用舞蹈语汇演绎名画《千里江山图》,是典型的新媒体艺术。
C .新媒体艺术的“融合”一般只需要数字化技术的支持、催生,而新媒体艺术的“跨界”,还需要新思潮的推动。
D .内涵式跨界并没有突破某一艺术的边界,而外延式跨界则跨进了其他艺术领域,后者的艺术效果更具魅力。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
在全球集成电路产业的竞争格局中,目前仍是美国“一家独大”,而我国的自给率仍然很低,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突破我国在半导体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难关,半导体产业的国产替代成为大势所趋。
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公开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芯片的自给率只有26.6%,其中汽车芯片的自给率更是低至5%。正是因为我国集成电路产业自给率较低,所以许多芯片都需要从海外进口。中国海关数据显示,我国是当前全球芯片进口大国,从2018年到2020年,连续三年,中国的芯片进口額均超过了3000亿美元。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多项政策来支持半导体产业的发展。2020年8月,国务院印发《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制定出台财税、投融资、研究开发、进出口、人才、知识产权、市场应用、国际合作等八个方面政策措施。随后,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 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指出,将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以此来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目前,国家正大力着手半导体行业的布局,如提出要在2025年实现国产芯片70%自給率的目标,成立国内首所芯片大学,并投资5000亿元打造国内最大的集成电路基地“东方芯港”,几乎涵盖芯片产业所有的细分领域。
材料二:
芯片制造技术体现了目前人类精密制造的最高水平。精密制造业是中国跟世界先进水平相差最远的领城,所以我们不能制定一个太乐观的赶超时间表。
芯片制造分五个阶段,前三个阶段是:第一,把沙子,也就是二氧化硅,转化成多晶硅;第二,把多晶硅提炼成单晶硅,再把单晶硅切成一个个圆盘,也就是品圆;第三,在晶圆上制造各种器件。前两个阶段都很难,第三个阶段又是难中之难。光刻就是其中的核心技术。
在光刻技术领域,中国的中微半导体在刻蚀机方面是世界领先的,不过在很多其他步骤上我们是落后的,有非常多的缺陷。我们没有高端的光刻机,也没有高质董的光刻胶。
现在制造一个芯片需要经过300至500道工序,涉及精密机床精密化工、精密光学等几乎所有领域的尖端技术,可以说芯片是现代工业技术的冠。
中国芯片业的落后,看似是一个点,其实反映的是一大片。所以唯一的正道,就是把所有这些门类的基础都补上,芯片业才能达到世界顶端水平。
(摘编自袁岚峰《中国芯片的正道何在?》)
材料三:
2021年,全球产业界“缺芯”所带来的影响逐渐扩大。从汽车到手机、电脑、 卡,再到家用电器的普遍涨价,今普通百姓也开始关注到芯片严业安全。
““缺芯”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芯片的设计和制造人才。”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制所长包云岗强调,作为芯片产业“聖冠上的明珠”,处理器芯片因设计复杂度高、难度大,相关设计人オ面临巨大缺口,加快人オ培养迫在眉睫。
据了解,20世纪80年代,美国也遇到过类似的人才危机。其解决思路是把芯片设计的门槛降下来,让学生可以参与流片。并专门启动了相应的人才培养项目,运今已培养了儿万名芯片人才。
“加快处理器芯片设计专门人才培养,是解决我国信息领域‘卡脖子’问題的关键。”包云岗介绍,国科大2019年8月启动的"一生一芯”计划,旨在通过让学生设计处理器芯片并完成流片,培养具有扎实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处理器芯片设计人オ。
(摘编自罗旭《"一生一芯”计划:破解芯片人才培养“卡脖子”难题》)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目前,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自给率还很低,截至2021年6月,芯片的自给率只有26.6%,汽车芯片的自给率只有5%,大量芯片都依赖进口。
B .我国提出要在2025年实现国产芯片自给率达70%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还不是太容易,我们跟世界先进水平相差太大是其原因之一。
C .根据我国“十四五规划”,我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重点是宽禁带半导体的发展,将打造国内最大的涵盖芯片产业所有细分领域的集成电路基地。
D .芯片制造涉及精密化工、精密光学等儿乎所有领域的尖端技术,在其制造的前三个阶段中,“难中之难”的是第三阶段,而光刻技术是核心技术。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在全球集成电路产业竞争格局中,我国处于较弱地位,这与国内相关企业“国产替代”意识不强不无关系,已经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
B .“十四五”时期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将重点突破先进存储技术、集成电路先进工艺等,研发重点是集成电路设计工具、重点装备等关键材料。
C .芯片是现代工业技术的冠,处理器芯片是“冠上的明珠”,如能在处理器芯片设计上取得突破,信息领域的“卡脖子”难题即可破解。
D .20世纪80年代美国芯片产业发展也遇到过危机,我们可以借鉴美国采取降低芯片设计难度的方法,来破解我国发展集成电路产业中的难题。
6.如何加快我国芯片产业的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南泥湾侯发山
直到父亲去世,我オ解开他身上所有的谜。
我刚刚懂事的时候,曾问过父亲:“大,我的爷爷奶奶呢,我怎么没见过他们?”父亲说:“你没见过?我也没见过。”父亲说这话的时候,面无表情,冷冰冰的,吓得以后我再也不敢提这个话题了。事实上,父亲不是没有见过爷爷奶奶,是他没有印象了。我曾悄悄地问过母亲。母亲说她也不知道父亲的底细,父亲是“流浪”到他们村的,只说己是个孤儿。后来,我查了查资料,父亲是1961年来的。当时,自然灾害肆虐,好多人缺吃少穿,四处流浪,父亲所说的话应该属实。我所在的村子是米脂的一个小山村,有的是土地,只要不惜力气,便饿不死人。父亲可能是奔着这个来的。他当时20岁,已经是一个成年人了。姥爷家没有男孩,看他老实、勤快,便收留了他。三年后,与同他年龄相仿的母亲成婚,算是入赘。我出生后,依照入赘的习俗,姓氏随母。
后来搞运动,父亲因为是外来人口且身份不明成了批斗对象,说他是国民党特务,经常被喊来叫去。他毎次回来,身上少不了带着伤疤。母亲忍不住哭哭啼啼,他就瞪母亲:“哭啥哭?我还没死呢!”母亲不哭了,却还是不住地抹眼泪。有一天,那些批斗父亲的人来抄家,从家里的地窖中找到一个保存完好的箱子,打开箱子,里边有一个小包裹﹣﹣他们以为“铁证如山”,没想到打开包裹,竟是两张烈士证书,一张是爷爷的,一张是奶奶的!至此,大家オ知道,我的父亲是烈士遗孤,我爷爷和奶奶在抗战中牺牲了。
当时,我已经上初中,不是一般的懂事,我想知道更出乎所有人的预料,父亲拒绝了。来人不忍放弃,再三恳请,父亲说:“这里有吃有喝,我已经习惯了。”父亲又说:“我已经四十来岁了,还去干啥?把岗位留给年轻人吧。”
不止榆林来的人失望,我和母亲也很失望。父亲不满我和母亲的表现,说:“当农民咋啦?种地吃粮,问心无愧。”
父亲的老家是河南的,他为什么没有回老家却来到了米脂?我说出了心中的疑惑。“老家没亲人了,那地方也难……再说,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父亲说到这里,不自然地挠了挠头。当时母亲也在旁边,撤了撇嘴:“还老实呢。”父亲赧然一笑,算是回应母亲的嗔怪。
我没考上大学,回到了农村,曾有过外出打工的想法,都让父亲给堵了回去。
这时候,土地已经承包到户,父亲的干劲更足了。天不亮就带着我下地,晚上星星出来了,还在地里忙活。在我们那个村,年年就属我家打的粮食多。吃不完,便积攒起来,遇到哪里有了难,捐,可劲儿地捐。为此,家人没少跟他闹别扭。
2021年夏的一天,父亲忽然感觉身体不适。我要送他去医院,他说:“我知道自个儿的病,上医院白花钱。八十个春夏秋冬了,就是一台机器也该歇歇了。”尽管父亲这样说,我还是请了村医。村医诊断后,开了点药走了,临走他留下话:“赶紧准备后事吧。”
没过两天,父亲便法然长逝。老人家临咽气的时候,用微弱的声音告诉我:“我是在南泥湾出生的,刚满一岁,乐奶奶和你爷爷一道南下上了前线…■…■是南泥湾的南瓜汤、小米粥把我养活大的。我来到米脂,总想着离南泥酒近一些,有机会回去看一看。”
我依照父亲的遗愿,背着他的骨灰来到了南泥湾。看到南泥湾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后悔真相知道的太晚了,没早点带他老人家来。
我一直羞于说出父亲的名字,现在可以骄傲地告诉大家:他老人家的大 叫南泥湾。这是他在南泥湾时那些叔叔婶婶给起的昵称,他一直没改过。父亲去世后,我征求母亲的意见,把姓改成了“南”。
(选自《小说选刊》2022第二期)
注①南泥湾:1941年3月,八路军三五九旅在旅长王震的率领下在南泥湾开展了著名的大生产运动。南泥湾是延安精神的发源地,也是中国农垦事业的发源地。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小说开头写“我”直到父亲去世才解开他身上的谜,设置悬念,结尾写父亲临终前交代其出生情况和来米脂的原因,首尾呼应。
B .“我不是一般的懂事”一句意指“我”认识到父亲作为烈土遗孤,理应得到更好的对待,而“我”和母亲也应该得到一些好处。
C .小说以“我”的口吻来叙写故事,既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又便于描写“我”的心理活动,能够很好地突出父亲高大的形象。
D .小说运用生动简练而富有地域特色的语言来叙述父亲的人生经历,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父子深情,凸显了小说的主旨。
8.高尔基说“(小说的)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请结合文本,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9.有人认为将小说的标题换成“父亲”更为恰当,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6分)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明帝永平三年冬十月,莎车王贤以兵成逼夺于阗使其将守之于阗人杀其将君德立大人广德为王广德使其弟仁攻贤广德父先拘在莎车贤乃归其父以女妻之与之和亲。四年冬十月,于阗王广德将诸国兵三万人攻莎车,诱莎车王贤,杀之,并其国。匈奴发诸国兵围于阗,广德请降。匈奴立贤质子不居微为莎车王。十六年,奉车都尉赛固之伐匈奴也,使假司马班超与从事郭恂俱使西域。超行到鄯善,鄯善王广奉超礼敬甚备,后忽更疏懈。超谓其官属曰:“宁觉广礼意薄乎?”官属曰:“胡人不能常久,无他故也。”超曰:“此必有北虏使来,狐疑未知所从故也。明者睹未萌,况已著邪?”乃召侍胡,诈之曰:“匈奴使来数日,今安在乎?”侍胡惶恐曰:“到已三日,去此三十里。”超乃闭侍胡,悉会其吏士三十六人,与共饮,酒酣,因激怒之曰:“卿曹与我俱在绝域,今虏使到載数日,而王广礼敬即废,如令鄯善收吾属送匈奴,骸骨为豺狼食矣,为之奈何?”官属皆曰:“今在危亡之地,死生从司马。”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灭此虏,则鄯善破胆,功成事立矣。”众曰:“当与从事议之。”超怒曰:“吉凶决于今日,从事文俗吏,闻此必恐而谋泄,死无所名,非壮士也。”众曰:“善。”初夜,超遂将吏士往奔虏营。超手格杀三人,吏兵斩其使及从士三十余级,余众百许人悉烧死。明日乃还,告郭恂,恂大惊,既而色动,超知其意,举手曰:“橡虽不行,班超何心独擅之乎!”恂乃悦,超于是召鄯善王广,以虏使首示之,一国震怖。超告以汉威德,自今以后,勿复与北虜通。广叩头:“愿属汉,无二心。”遂纳子为质。还白窦固,固大喜,具上超功效,并求更选使使西城。帝曰:“吏如班超,何故不遣,而更选乎?今以超为军司马,令遂前功。”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西域归附》)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莎车王贤以兵威逼/夺于阗使其将守之/于阗人杀其将君德/立大人广德为王/广德使其弟仁攻贤/广德父先拘在莎车/贤乃归/其父以女妻之/
B .莎车王贤以兵威逼/夺于阗使其将守之/于阗人杀其将/君德立大人广德为王/广德使其弟仁攻贤/广德父先拘在莎车/贤乃归其父/以女妻之/
C .莎车王贤以兵威逼夺于阗/使其将守之/于阗人杀其将/君德立大人广德为王/广德使其弟仁攻贤/广德父先拘在莎车/贤乃归/其父以女妻之/
D .莎车王贤以兵威逼夺于阗/使其将守之/于阗人杀其将君德/立大人广德为王/广德使其弟仁攻贤/广德父先拘在莎车/贤乃归其父/以女妻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和亲,指两个不同民族政权首领间为求和平而进行的联姻,始于汉朝。
B .质子,古代指派往敌方或他国去作抵押的人质,多为诸侯王之子。
C .假司马,官名。汉官名凡加“假”,表示副贰,假司马即司马的副贰。
D .绝域,古代指隔绝难通的边远地方。文中指离汉朝极远的鄯善王国。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3分)
A .班超受窦固之命出使西域,到达鄯善国,收服鄯善王广而还。汉明帝听说后,在窦固请求更换出使西域使者时,仍派班超前往。
B .班超机警敏锐。他从鄯善王对汉朝使节的态度有所疏远怠慢的细节中,察知匈奴使者的到来使鄯善王广对汉朝有了二心。
C .班超功成不居。他因惧怕郭恂生气而拒绝下属将消灭匈奴使者的计划提前告知郭恂的建议,但事后对郭恂表示不会独居功劳。
D .班超有勇有谋。他先设计从侍胡嘴里诈出匈奴使团到达鄯善国的时间和驻地,然后进行周密部署,并亲自上阵,一举将其歼灭。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此必有北虏使来,狐疑未知所从故也。明者睹未萌,况已著邪?
(2)如令鄯善收吾属送匈奴,骸骨为豺狼食矣,为之奈何?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水调歌头.和南剑薛悴曾觌
长乐◇富山水,杖屡足追游。故人千里,西望双剑黯回眸。多谢扁舟乘兴,慰我天涯羁思,何必羡封侯。暮雨疏帘卷,爽气飒如秋。
送征鸿,浮大白,倚危楼。参横月落,耿耿河汉近人流。堪叹人生离合,后日征鞍西去,别语却从头。老矣江
边路,清兴漫悠悠。
【注】①乾道三年(1167年)曾觌被举 “漏泄省中语”,孝宗大怒而出之为“淮西副总管”,不久又改任“福建副总管”,此词作于词人任职福建之时。南剑,位于福州西一百多公里,又名南剑州。②长乐,位于福州市东部。③大白,酒杯。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开篇两句写长乐多名山胜水,隐约透露出词人的贬谪生活,为下文抒情张本。
B .“故人”两句中的“黯”字表现词人对故人的思念和被贬福建的无奈与苦闷。
C .“多谢”三句直抒胸臆,写词人乘兴荡舟,欣赏长乐美景,却依然不解旅愁思。
D .本词为和词,词人写长乐山水带给自己的多重感受,以回复友人对自己的牵挂。
15.本词下片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琵琶行》中,运用环境描写从侧面烘托琵琶女所弹乐曲虽终,但其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却并没有消失的两句是“(2)《虞美人》中,“ ”两句写词人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怀念故国的愁思。
(3)柳宗元《小石潭记》中,“ ”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潭水的声音,“ ”一句则直指不可在潭上久居的原因。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I (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春晚舞台上,创意舞蹈《金面》利用现代技术让三星堆青铜大面具带来古蜀的问候,可谓( ),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从良渚文化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年,到三星堆遗址考古新发现实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历史轴线得以延伸,历史内涵更加丰富,历史场景得到活化,历史长河为民族的( )、长盛不衰提供了文化滋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力量。
认识国家和民族的根脉,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离不开考古学。三星堆的“霸屏”说明考古不是刻板印象中的深奥和冷门,文物也不是( ),厚重的历史也可以是( )、鲜活有趣的。此次三星堆“上新”,不仅有恒温恒湿考古仓、3D打印箱等新技术、新装备,还有“直播十 MV ”的全新探索,考古工作的环境、方式有了质的提升,)。五千年文明从来不缺乏精彩故事,只是缺少融入时代语境的表达方式和途径。无论是三星堆全景式的考古现场直播,以及此前无数“点赞”的《国家宝藏唐宫夜宴》等节目,都是对表达方式和途径的有益追寻,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承载的历史意义、时代意义更好地“飞入寻常百姓家”。
17.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别具一格 生生不息 望尘莫及 和颜悦色
B. 别开生面 绵绵不绝 望尘莫及 平易近人
C .别具一格 绵绵不绝 遥不可及 和颜悦色
D. 别开生面 生生不息 遥不可及 平易近人
18.下列填人文中括 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真正让文物“活起来”, 会大众对古代文明更产生了浓厚兴趣
B 会大众对古代文明更产生了浓厚兴趣,真正让文物“活起来”
C .更让 会大众对古代文明产生了浓厚兴趣,真正让文物“活起来”
D .古代文明让 会大众更产生了浓厚兴趣,真正让文物“活起来”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无论是三星堆考古现场的全景式直播,还是此前无数“点赞”的《国家宝藏唐宫夜宴》等节目,都是对表达方式和途径的有益追寻,
B .无论是三星堆考古现场的全景式直播,以及此前收获无数“点赞”的《国家宝藏唐宫夜宴》等节目,都是对表达方式和途径的有益探索,
C .无论是三星堆考古现场的全景式直播,还是此前收获无数“点赞”的《国家宝藏唐宫夜宴》等节目,都是对表达方式和途径的有益探索,
D .无论是三星堆考古现场的全景式直播,以及此前收获无数“点赞”的《国家藏》《唐宫夜宴》等节目,都是对表达方式和途径的有益追寻,
(二)语言文字运用 I (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相对于夏季运动项目,冰雪运动属于高危险性体育项目,普通人接触少,对相关领域的了解也非常缺乏。雪上项目大部分是极限运动,速度快、难度高、对抗性强、场地复杂,高速滑行之下更容易发生摔倒、翻转。冰上项目则由于穿着冰刀站在冰面上,脚踝受力非常大,因此急性扭伤、摔倒在初学者身上也很常见。所以,②,要做到量力而行,科学有序。
冰雪运动爱好者在运动时一定要做好防护,并合理安排运动强度。③_,最好有专业教练员或 会体育指导员的引导和指导,一步步去体验冰雪运动之美,不要认为滑雪或者滑冰看起来“很简单”,就冒险尝试,很多时候,疏忽大意会适得其反,让冰雪的乐趣大打折扣。
20.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21.请简要概括上面文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5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毋庸讳言,有一段时间,娱乐圈集中出现一些是非颠倒、美丑不分、价值观扭曲的乱象,类似“颜值即正义”这类畸形的审美观大行其道。但可喜的是,当下年轻人新的偶像审美观正悄然重构。“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成边英雄陈祥榕,“无论是主份还是备份,都是航天员的本分”的邓清明,抗疫中“不计 酬,无论生死”的最美逆行者,在石墨烯超导领域有重大发现、荣登《自然》杂志“影响世界的十大科学人物”榜首的青年科学家曹原,“玉汝于成,踏雪寻龙”的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大跳台冠军谷爱凌………他们都让年轻人汲取到向上的力量,感受到真
正的人生大美。
上述现象引发你怎样的感受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