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停服公告,宣告运营了长达15年、一度拥有5亿注册用户的“飞信”将正式成为历史。
7月25日,中国移动在官 发布公告称,旗下“和飞信”业务将从2022年9月30日开始停止提供服务,届时将无法登录及使用和飞信。至此,这一由中国移动于2007年推出,前身为飞信的即时通信服务,进入卸下历史使命的倒计时。
抢开局:成功的尝试
站在今天回溯“飞信”,长期商业逻辑训练下的舆论,似乎更加热衷窥探这款产品寿终的缘由。但作为一款生命周期持续了近15年的科技产品,其早期的风靡和成功是无可否认的,而这种体验,也更多留存在飞信老用户的记忆之中。
公开资料显示,2007年5月,为了实现互联 和移动 间的无缝通信服务,中国移动首次推出“飞信”,这一融合了语音、GPRS、短信等多种通信方式的通信产品,可以在PC与移动端给对方手机发送免费消息,即便对方不在,也能通过短信方式推送到对方手机。
未负重望,飞信推出后也很快获得成功。2009年,即飞信实现5亿注册用户峰值的前一年,易观国际统计数据显示,飞信在移动端即时通信软件中的市场渗透率已经接近20%,仅排在份额60%的龙头QQ之后,成为最有力的竞争者。
“如今来看,飞信其实在初期是一款非常成功的产品,它向资本市场证明,运营商也有能力做好C端产品。”杨光表示。
迎转折:败于自身短板
“不过,这种成功并不长久,因为飞信本质仍是基于普通短信,而不是像微信那样基于互联 打造的产品。”杨光表示,这让飞信在进入移动互联 高速发展期后难以应对微信的冲击。
2011年,趁着移动互联 的东风,微信横空出世。快速的版本迭代,以及各种更为匹配C端用户使用需求的功能,让微信很快后来居上,甚至超越腾讯的王牌产品QQ,跃居即时通信类应用的头把交椅。
同时,丁少将认为,不对电信、联通用户开放的限制,使得飞信注定无法在C端市场走得长远。“具备互联 开放思维的产品,在消费级应用的市场会更有生命力。”丁少将表示,这一点正是飞信的短板。
此外,杨光认为,相比于用政企产品思维做飞信的中国移动,腾讯在QQ上的成功,为其在C端用户的开拓上积累了更丰富的经验,这也让飞信在随后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短短几年,微信以绝对的优势占领了即时通信类市场,而飞信则错过了移动互联 抢占用户的黄金期,转而进入下行通道。2016年,由于下滑严重,飞信被中国移动更名为“和飞信”继续运营,其功能也从即时通信工具转向企业服务平台。
饶是如此,转型后的和飞信依旧表现平平。从资费上来讲,和飞信允许移动用户之间进行免费交流,异 用户之间也可以通过首次下载赠送的300分钟和其后每月赠送的100分钟进行免费视频通话。但问题在于,在“提速降费”成果颇丰的4G时代,这种“开放”已经没有任何优势可言。
而更具挑战的是,随着消费市场的饱和,进军企业服务市场的互联 公司快速增多,产品层出不穷。在此背景下,和飞信最终难掩颓势。
再出发:转战新战场
飞信的由盛转衰,虽然显露出中国移动为代表的运营商的产品思维不足,但却并未消磨掉中国移动继续探索即时通信类产品的雄心。转战5G消息,成为国内三大运营商达成的新方向共识。
“从飞信过渡到5G消息,中国移动在即时通讯类产品上的逻辑其实是一脉相承、没有中断的,那就是做融合通信类的产品。”杨光表示,但与飞信不同的是,5G消息的重心在于企业市场,而后者是运营商的传统优势领域。
不过,随着华为、腾讯、阿里同样高调进军B端市场,丁少将表示,运营商在5G消息的前景并不乐观。“运营商限于机制体制的约束,做的产品仍比较‘重’,这种‘重’体现在决策慢、更新慢、响应市场需求更慢,因此很难像互联 厂商一样。”丁少将指出,应谨慎看待运营商5G消息的前景。
周桂军则认为,不能用一成不变的思维看待运营商,增长压力下,运营商也在不断求变。以咪咕为例,早前的产品形态和体验也被市场认为缺少竞争力。但在多年市场锤炼下,不管是从产品团队的经验还是产品基调上看,中国移动旗下的咪咕已经非常C端化,并且收获了不错的市场口碑。
电信分析师付亮则认为,进军To B市场,三大电信运营商仍将面临挑战。想要提高成功的可能性,果断决策、灵活出击、快速迭代将至关重要,电信运营商也必须调整管理模式,以适应市场环境。
值得注意的是,在最新发布的6月份经营数据中,中国移动的移动业务客户总数为9.70亿户,6月份净增325.2万户,5G套餐客户数达5.11亿户。在此用户基数的优势下,5G消息的拓展也会具备更多便利。“无论如何,运营商都需要新的开始。”杨光表示,飞信已经成为历史,而5G消息才是未来。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