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类诞生那天起,就一直对夜空中高悬的月亮有着极为特殊的情感。在古中国,人们将这种特殊的情感化作了一个个神话故事,幻想那皎月上有着城屿楼台、有着和地面上一样的人,甚至有地面上所没有的奇珍异兽。
时间转瞬即逝,18世纪下半叶的“机器洪流”,不仅将人类文明推上了新的发展阶段,同时也让人类的“登月梦”再次燃起。
仅仅两百年后,随着一阵巨大的引擎轰鸣声响起,阿波罗十一 携带着阿姆斯特朗在内的三名宇航员奔赴月球,不仅实现了人类万年来的梦想,同时也让人类推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在随后的几年内又有多次登月计划,一共有12位人类宇航员在月球上留下了永久的印记。然而让人感到疑惑的是,在1972年“阿波罗17 ”登月成功之后,NASA再也没有组织过一次登月活动。
这奇怪的情况让人们心中怀疑的种子开始生根发芽,因为从始至终就一直有人认为登月根本就是一场骗局,人类根本没有能力登上月球。
?而让许多人这样认为的关键性证据就是,月球上并没有预先架设发射台,那些到达月球表面的宇航员是如何返回地球的呢?
正因为很多人想不明白这个问题,所以才会认为登月从始至终都是一场骗局,毕竟没有人想进行一场单程旅行。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如果不是,那么在宇航员是如何在月球没有发射场的情况下返回地球的呢?
其实登月并非一场世纪骗局,确实先后共有12位宇航员在月球留下了自己的脚印,而在他们登月之前科学家们经过反复的实验论证,一共提出了四种待选方案能让宇航员到达月球再回来。
第一种方案
这种方案比较简单粗暴,科学家们试想制造一个动力巨大的火箭,并在这个火箭上搭载一个航天器,航天器中再搭载一个小型推进器。然后等任务完成后,宇航员们会通过这个推进器返回地球。
第二种方案
第二种方案有些类似于“蚂蚁搬家”。首先将登月飞船拆解,然后一点点运输到月球和地球之间的轨道上进行组装,这样一来登月飞船就能省下从地球到当前位置的燃料,从而保证剩余燃料足够从月球返回地球。
更主要的是,这种方案还不用耗费巨资制造一个不一定能飞得起来的巨型火箭。但是由于宇宙中环境复杂,无处不在的宇宙尘埃不能保证组装的成功率,所以最终该方法被弃置。
第三种方案
这种方案中科学家设想将两个航天器送上月球,一个航天器中携带大量的燃料和发射装置,宇航员们乘坐第二个航天器。
当然任务结束之后,宇航员们将第一个航天器剩余的燃料和发射架拿出,用于他们乘坐的航天器,然后离开月球表面返回地球。
第四种方案
这种方案中,将首先发射一个携带足够燃料,以及供几人使用的月球登陆舱的航天器,不过这个航天器并非直接达到月球表面,而是到达月球运行轨道。
当到它达预定位置时,宇航员则会乘坐登陆舱进行登月,而它则留在原地和月球保持相对静止。由于登陆舱体积小质量小,所以在重力仅为地球六分之一的月球环境中,只需要很少的燃料进行推进,就能够抵达停留在月球轨道的航天器处,然后乘坐这个航天器返回地球。
在这四个预选方案中,第四种方案因为可操作性更强,同时成本和成功率也相对较高,所以科学家们将第四种方案定为了最终的实施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登月舱登陆月球和离开月球使用的推进器是不同的,登录时为了确保稳定性,所以使用的是推力为45千牛的推进器,而离开月球时考虑更多的是功耗问题,所以使用的是推力在16千牛的推进器。
或许有的朋友会对登月舱使用极小的推力而感到吃惊,实际上这并没有什么好吃惊的,因为月球的重力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左右,再加上月球没有空气,也就意味着没有空气产生的摩擦力和阻力,所以离开月球需要的推力当然不用太大。
看到这里可能你已经认同登月的真实性,但是肯定海会对美国近半个世纪不再次登月而感到好奇。实际上,按照NASA公开的登月费用来看,不再次登月的主要原因其实非常简单也非常现实,就是付出和回 完全不成正比,如果再精炼一点甚至完全可以用三个字来解释:不划算。
不过,近些年因为石油价格涨幅较猛,再加上可控核聚变领域稍微有了些进展,登月计划又重新被一些国家提上的日程,其原因不仅仅是航天能够刺激各个行业的发展,更主要的是为了月球上所蕴含的大量“氦-3”。
“氦-3”是一种极为清洁的核聚变原料,由于它不会产生无法处理的核废料,所以也被科学家们称为“完美能源”。对于这样高效清洁的未来新能源,各个有实力的大国当然不想、也不会错过。
按照人类目前的发展速度和发展势头来看,终有一天登月将会变成一件稀疏平常的事情,甚至可能就像我们今天乘坐公交车一样简单便捷。
?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