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官兵的主责越来越鲜明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为军服务工作纪实
“患者血液指标和多器官功能恢复正常,脑水肿症状已消失,基本脱离生命危险。”8月下旬,某学院若干名新训学员因体能测试引发急性横纹肌溶解症。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迅疾启动响应机制,紧急调集急诊科、骨科、重症医学科等7个专科9名专家力量,第一时间参与抢救会诊,明确病症原因,快速制定综合救治方案,紧急协调床位,全部及时收住,确保无1例死亡。同时,立足防治一体,主动与伤员单位对接,通 致伤可能因素,联合制定科学施训方案。这是该中心全力做好官兵医疗保障工作,为练兵备战提供有力支撑的一个缩影。
去年年底,第一医学中心调整组建后,成为总医院规模最大、任务最重的医学中心。运行八个多月以来,他们大力传承弘扬总医院精神,紧跟联勤保障体制和新的使命任务需要,坚持把为军服务摆在突出首要位置抓紧抓实,创造性落实为军服务保障新政策,让改革红利惠及广大官兵,以扎实举措锻造新时代卫勤保障尖兵。
坚守初心使命:急难任务见技术,关键时刻显担当
不管形势任务如何变化,坚守初心、献身使命的本色始终如一。第一医学中心党委始终把思想政治引领放在第一位,把两项主题教育与担负的使命任务紧密结合起来,恪守姓军为兵、保障为战的根本职能,坚持一切资源向为军服务聚焦,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提升医疗技术、守护官兵健康。
5月中旬,一名军官不慎撞伤左眼,面临眼球萎缩和眼球摘除的危险。该中心接到转诊任务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到车站前接伤员,相关科室专家连夜完成会诊和检查,并及时对伤员实施了左眼睫状体缝合及左眼晶状体、玻璃体切除、眼内光凝等系列高难度手术,使伤员左眼从伤时只有光感恢复到可以看到指数,不仅保住了眼球,而且恢复了部分视力,待后期二次修复手术后,视力还望继续提高。
急难任务见技术,关键时刻显担当。该中心接连完成高难度救治任务的事迹,以实际行动回应了部队关切,彰显了联勤联保的改革新效能。
“第一医学中心脱胎于总医院母体,有厚重的历史积淀,强大的学科优势,顶尖的人才实力。”该中心政委刘丙瑞说。调整改革以来,中心党委一班人乘势而上、主动作为,突出发展医疗技术服务官兵的主体地位,努力提高核心竞争力,通过抓教育、抓党建,促使广大医护人员坚守医者的使命初心,不断夯实以发展新技术提高保障能力的基础。
据悉,2019年上半年,该中心优先发展与军事相关的医学核心技术,成功实施了全军首例双肺移植手术、国内首例全球第2例异体颜面复合组织移植,以及连续成功完成5例心脏移植,探索了战创伤救治的新理念新技术;实施了全球首例5G环境下远程操控、同步实施人体颅脑手术和髋关节置换手术,将远程移动医疗应用推送到新高度,为该技术的军事医学应用积累了经验。
勇于担当作为:坚持官兵至上,持续提升服务质量
“无论资源多么紧张,保障军人永远是第一位的。”这是该中心始终坚持的一条为军服务理念。全军实行“一卡通”和武警部队纳入军队医疗体系后,门诊、住院的数量骤增,他们积极创新管理理念,排除万难,确保为军服务的各项举措落到实处。先后推出军人随诊随收“零待床”和跨病区、跨科室收治,解决专科和亚专科床位紧张问题;搞好延伸服务,军人家属优先收住;开通心梗、脑卒中等急诊收容绿色通道;打破传统救治体系,建立卫勤应急战备值班制度,畅通为部队服务反馈渠道……通过一系列扎实举措,不断改进服务官兵质量。
“我一个海防战士,能带着孩子来总医院看病,享受最好的医疗护理服务,感谢你们给了孩子第二次生命。”儿子患马蹄内翻足病,是压在海军战士小李全家人心头的一块大石头。不久前,他抱着希望找到该中心小儿外科,在专家们的精心治疗下,儿子的足病得到了矫治,康复出院时,小李拉着专家的手不住感谢。
据统计,截至8月底,该中心接诊患者300余万人,同比增长10.11%。其中,军队患者85万多人次,同比增长48%;收容5600余人次,同比增长29.3%,其中,急诊收治1825人,同比增长41.8%,体系外收治3128人,同比增长82.8%;完成全军训练伤“三巡”任务,累计培训官兵3万余名……这一连串数字,映射的是该中心医护人员姓军为兵的担当和奉献。
随着时代的发展,为加快信息化手段助力为军服务步伐,该中心积极研发集线上预约挂 、诊前智能病史采集、精准推荐专家等功能于一体的终端软件,建成基于军综 的线上智能问诊咨询服务系统,引进人工智能技术,加大远程会诊力度,让官兵在所在单位医疗机构就能得到高质量治疗和咨询。
既授人以鱼,更授人以渔。着眼为官兵提供精准灵活医疗服务,该中心每年接收军队进修人员400余人,帮助部队培养医疗骨干;派遣专家医疗队深入基层开展巡诊;与全军各医院、疗养院开通远程医疗和教学服务,重点帮带5家军队基层医疗机构,推广培训10余项新技术新业务,强化“白金十分钟”“黄金1小时”急救理念和技能,为部队留下一支支不走的医疗队。
锐意创新进取:聚焦保障需求,加强战救关键技术攻关
创新是推动发展的重要力量。该中心党委强化科技创新是核心战斗力思想,聚焦作战保障需求,全面提升医疗、保健、教学、科研核心能力,加快打造集高危疑难病症诊治、高新军事医学技术研发、高复杂战创伤救治、高层次军事医学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医学高地。
前不久,高原某部战士王鹏飞告诉心内科主任陈韵岱:“自我采集心电图操作方便,回复速度也快,戴上它,感觉就像总医院的专家在身边一样。”这名战士提到的,是该中心针对高原部队特点研制的心血管远程监测预警平台。
据陈主任介绍,该系统运用“全军基层心电远程监测诊断中心”管理平台,可实时显示心电、血压、血氧、海拔、气温、运动状态等多种参数,不仅能帮助高原官兵自我采集心电图,而且还能实现对心血管状态的长期监测管理,可将心脏病的救治反应时间缩短为1小时。此前,该系统经驻守西藏、新疆等地200余个基层部队试用,先后服务基层官兵1.3万余人次,结果显示其性能稳定可靠。这套系统,是医务人员多次赴高原部队蹲点调研,采集大量第一手数据后,联合有关单位经过两年半的科研攻关研制而成。
“姓军为兵、备战打仗是中心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聚焦主责主业,紧盯医学前沿,创新实干,苦练技能,不断提高救治能力,在关键时候确保“拉得出、保得好、打得赢”,为提高广大官兵的健康水平做出应有的贡献。”该中心主任于启林说。
聚焦实战能力:锤炼卫勤实战硬功,提高战场救护水平
保障打赢,是军队卫勤的天职。自组建之初,第一医学中心党委就鲜明地提出,要担起备战打仗的卫勤保障职责,在实战环境下检验队伍、查找问题短板,促进保障力提升。
“和平积弊不除,打仗型卫勤保障力量建设无望。”中心党委机关从纠治和平病入手,组织各科室支部围绕聚力深入纠治和平积弊,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对照和平积弊问题清单查表现、挖根源、抓整改,实打实立起抓备战打仗的导向。
肢战创伤继发的肺栓塞是士兵战伤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攻克这道难题,该中心完成了全球首例应用混合现实MR技术引导下可回收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该技术可以不受战时医院空间、设备的限制,第一时间在人体植入下腔静脉滤器,挽救负伤官兵生命。
被纳入单兵综合系统整体研究的单兵急救包,是该中心着眼战场需要,自主研发的战场救治设备。目前,已有500余套试装装备应用于多支作战部队,填补了我军战场一线救治的空白。
在前不久的野战卫勤训练中,该中心紧盯战场卫勤保障需求,拟制野战医疗所各种方案51项,采取人装结合、连贯演练的形式,对野战医疗队全体官兵进行全装、全员、全要素基地化训练。笔者在卫勤训练中心看到,医疗队指挥组向参训人员发放《野战医疗所基地化训练驻训手册》《野战医疗所快 》,组织观看教育纪实片;在野外搭建卫生、住宿和后勤保障帐篷,按照“三分四定”要求标定训练场地、物资,严格按流程组织训练。
姓军为战步履疾。近年来,该中心医护人员先后出色完成国际维和、抗震救灾、阅兵卫勤保障和各类演习演训等多项重大卫勤保障任务。下一步,他们将加强任务砥砺,不断锤炼战场医疗保障能力,在强军征程上奋力续写卫勤新篇章。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