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竹筒酒:一堆乱象、一笔智商税、一点无奈

毁掉一类产品最彻底的办法,莫过于大规模的、让人莫辨真伪的弄虚作假,譬如竹筒酒。

竹筒酒,曾以乡土特产/伴手礼的面貌在云、贵、川等地存在多年,后来,其产品概念升格为“竹子入曲”、“竹子酿造”、“活竹老熟”等。由于迎合了人们追求天然、健康的需求,在中国传统竹文化、短视频传播,以及马云点赞的推波助澜下,风靡一时。

然而,在高额利润的刺激之下,竹筒酒迅速被随之而来的泥沙俱下所淹没,沦为笑柄。

差强人意的饮用体验、遍地是坑的智商陷阱——竹筒酒的真相到底如何?白酒业为何屡出如此乱象?让我们一起擦亮眼睛,来看上一看……

01

竹筒酿奇酒

关于竹筒酒,唐代的《华阳风俗录》有所记载:“郫县有郫筒池(今郫筒井),池旁有大竹,郫人刳其节,倾春酿于筒,苞以藕丝,蔽以蕉叶,信宿香达于外,然后断之以献,俗 郫筒酒。”

想象一下这个画面:“握住竹筒,用木槌在其顶部敲出一个小洞。琥珀色的酒液从小洞里汩汩而出,空气中飘荡着一股竹子特有的清香。”

2014年,初次见到这种产品的马云称赞道:“好喝、好玩、好创意!”

据国家一级品酒师滕蕾介绍,1997年,云南昆明酒厂曾对省内水傣族的竹筒酒做过较为细致的研究:其制作方法是把竹子里的竹液注入米酒,然后再把米酒灌进经过处理的竹筒,并用蜡汁密封,蜡液覆盖。不过,由于竹子的密闭性不强,即便经过处理,最多也只能存放一年左右。

据说,确有福建宁化当地的商家对客家自古流传的竹筒酒进行了改良:每年清明时节,用针筒把40-53度的基酒注入毛竹幼株,让其伴随竹子生长2-3年,让酒液在活竹腔体内二次发酵,吸收竹子的营养精华。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相当动人的产品故事。据悉,在竹筒酒最火爆的时候,其售价高达数百元一斤,仅一家店,一天就能接到上千瓶的 上订单。

02

乱象迭出,智商入坑

“生产真正的活竹酒不仅要用纯粮酒来作基酒,还要求酒厂有自己的生态竹林,严格的生产、管理制度也是必须的。”该知情人士说道。

然而,随着竹筒酒利润的高企,黑窝点、家庭作坊如雨后春笋般的冒了出来。

2012年,湖南省中方县蒋家学校教师袁某在当地小作坊买来白酒,以高压将其注入活的楠竹节内,留置8-12个月后,锯下楠竹分段出售。整个加工过程均在一间租赁屋内完成。袁某后因无证生产、销售竹筒酒而被相关部门查处。

事实上,类似的情况屡在各地发生,除购买低价、劣质白酒注入活竹外,更多的是直接将其注入砍下来的竹筒里,贴上标签出售。

一是把竹子砍下后注入白酒,在其中加入竹子香精等添加剂;

二是以劣质酒、酒精酒作为基酒,为减少挥发,往往灌酒一周后就将竹节砍下来售卖;

三是挥发、漏酒严重。自然生长的竹子,竹节间常有裂缝,竹筒壁的密封性也不好,部分小酒厂、小作坊缺乏检验措施,导致产品缺斤少两。

让人感到疑惑的是,这些竹筒酒的价格千差万别,有三、四十元一斤的,也有十几元一斤还包邮的。

众所周知,白酒由于酿造工艺的不同,成本也有一定的差别。但不论基酒采用的是酱香型白酒、浓香型白酒,甚至是小曲清香型白酒,算上时间和人工,竹筒酒的价格也不可能便宜到20元以下。

有竹筒酒厂家表示,竹筒酒珍贵的原因在于原生态的古法工艺和产量较低。竹筒酒的生产非常苛刻,每年只能在清明节前后把酒注入竹笋内,每颗竹子最多只能注入三节基酒,而且只能选取竹林中10%左右的竹子用于种酒,过多则会让整根、整片竹子被酒精“烧死”。因此,太过便宜的竹筒酒肯定是有问题的。

据悉,作为 红竹筒酒的起源地之一,福建宁化的市场监管部门曾有声明:宁化县并未批准任何企业、个人生产销售竹筒酒,凡产地为宁化县的竹筒酒,均为非法产品。

03

善加引导,放条生路

近年来, 络在消费方面的传播和引导能力越来越强大,在发挥其正面作用的同时,也让酒业内涌现出了一大批包括长毛酒、洞藏酒、竹筒酒在内的 红产品,养活了不少酒类生产企业。

然而,这些 红酒很快就在逐利心的驱使下变了味道,大部分沦为带给消费者极差体验,骗取其智商税的毒瘤。

无可否认,白酒业的马太效应或多或少在其中起到了推手的作用。

中国酒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宋书玉曾表示:到今年末,白酒行业规模以上的企业很可能减少到1000家以内。

近三年来,白酒业实现了良好的发展,但其增长带有明显的集中化趋势。行业的利润,基本集中在排名前4%的企业当中。

由此可见,不论是竹筒酒、洞藏酒还是长毛酒,在它们背后,除了赚钱的歪脑筋,也有着求一条活路的无奈。我们抵制、打击违规产品的同时,也当看到其中的价值和创意,积极引导它们走向正规,为中小酒企寻求更多的发展空间。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0年4月2日
下一篇 2020年4月2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