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就支部“硬实力”
——三原县着力能力、服务、作风打造过硬支部
2020年起,三原县开始推进农村过硬党支部创建工作。一年多的实践中,除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得到明显提升外,还有不少溢出效应:2021年前三季度,三原县国内生产总值增速达12.6%,排咸阳市第1名;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6.6% ,名列全市第一。
2021年,党支部建设“整镇过硬、整县提升”工作在全咸阳市推进。
“我们不能起个大早,赶个晚集,更不能花了不少钱,换来一堆填写规范的表格。”三原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刘荣说,基层组织建设重点在提效和服务。
△ 农技人员用无人机监测农作物长势
支部过硬,不是用钱砸出“豪华阵地”
在“整镇过硬、整县提升”工作开展初期的一次汇 会上,三原下辖的某乡镇提出,为了建设好阵地,要争取资金,把现有阵地推倒重建或者另选地址新建,被县委领导及时叫停。
“既出于对县级财政承受能力的考虑,也为了防止铺张浪费,一块钱能干成的事,为什么要花两块呢?”三原县委组织部副部长、两新工委书记郝东锋说,后来各镇在村级阵地建设时,本着硬件量力而行,软件尽力而为的原则推进。
硬件建设上不追求奢华,鼓励激励措施中却舍得真金白银。
三原县委出台文件,村级党支部一旦获评市级过硬党支部,就能获得奖补20万元,成为县级过硬党支部可获奖补10万元。
2021年7月,县委对首批创建过硬支部达标的十个村进行表彰,西阳镇东寨村就是其中之一。
别看东寨村现在发展得井井有条,它曾经是全镇唯一一个贫困村,“过去从乡镇过来都不方便,基础设施也不好,只要一下雨就是有水有泥的‘水泥路’,人出不去了,农产品也出不去。”东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周兴哲说。
县里从组织标准化建设、党委自身建设、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等方面明确过硬镇(街道)检查评价指标,为打造“过硬”支部画出了“标准像”,让基层支部建设有据可依。
周兴哲是本地致富能人,在他的带领下,东寨村人均收入超过1.38万元。2021年3月村“两委”换届时,周兴哲连任“一肩挑”村干部。
“作为曾经的商人,我最看重的是实事求是,吸引我回村任职的真不是村干部待遇提高,而是县上实实在在的工作作风。”周兴哲说,志相同、道才能相合。
2021年,三原县的村“两委”换届中,一大批有想法、有干劲的土专家、致富能人、大学生被选配到班子里。
支部过硬,不是用人夯出“齐整表格”
三原县在党支部“整镇过硬、整县提升”建设中,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深入推进的评价指标,占比30%。
“单纯的谈党支部过硬建设,不与当前的重点工作相结合,就是‘空对空’。”郝东锋说,基层党建过硬不能只看相关表格是否齐整,更要看为群众服务的劲头够不够足。
2017年秋天,陵前镇大寨村苹果大面积滞销,群众背着苹果来村委会让干部想办法,刚当上村党支部书记的吕刚急火攻心:“群众果子卖不出去,当这干部还有啥意思?有愧于群众对咱的信任。”
为了寻找果商,大寨村党支部发动党员四处寻找销路。听说客商去了邻镇,吕刚带着村党支部副书记跑到了牛肉面馆帮人结饭钱,请客商来大寨村看看。
“最后人没有来,电话也关机了,我们才知道全国的苹果市场都不好。”吕刚说,村“两委”并没有就此放下,通过村上的种植大户,联系到了西安一家助农公司,先销售全村25户贫困户滞销的苹果,后来又把全村的400万斤滞销果销售一空,每斤卖价比其他地方还高8分钱。
果子卖完了,事还不算完,大寨村投资500万元着手建设自己的产销一体化平台。随着占地11亩的果品分拣中心建成,顺丰、邮政快递也主动上门签约合作,群众挎着篮篮路边叫卖苹果的现象成为记忆。
与大寨村同属陵前镇的柴家窑村,也把为群众谋求产业长远发展作为支部过硬的重要实绩。
柴家窑村是旱塬地,人均3亩耕地,但由于缺水,粮食产量极低。村党支部书记王卫把发展的路子定在苗木产业上,并引进企业,盘活100多亩土地,带动群众共同富裕。
缺水,村党支部四处跑项目,陆续投资了1000多万元,从泾惠渠引水。缺钱,柴家窑村就带着村民向信用 借钱。2018年,第一笔贷款由村集体担保,帮助村民向县人 局下属的劳动服务中心贷款360万元。
为了保证贷款顺利,王卫还把自家的服装厂拿去抵押。累计为产业群众贷款2800万元,贫困户贷款98万元。
“千万贷款没有出现一起逾期,能看出我们村党支部的凝聚力。”王卫说,村民借助村集体担保向金融机构贷款,采用5户联保的办法,群众之间的信任也在增强。
贫困户赵兴民就是这样拿到了自己发展苗木的启动资金,因残致贫的老赵,之前一直在苗木公司打工,有技术,缺资金。通过5户联保贷款8万元,发展10亩红叶李与国槐,成功脱贫。
2021年7月,柴家窑村党支部被评为陕西省先进基层党支部。8月,陵前镇推动“1+2”党支部共建,通过党员联帮、产业联兴带动发展。柴家窑村作为主导村,与邻近的铁家村、口外村组成支部共建小组,王卫任副组长,并担任联合支部调委会的组长,带领其他两个村一起发展产业。
支部过硬,不是让村干部“夙兴夜寐”
过硬党支部,不仅仅是村干部作风过硬,更需要激发全村党员的活力,以此带动全体村民的干劲。
在三原县,街巷长其实不属于村党支部的编制内,但是他们作为乡村治理组织的神经末梢,深入到街巷门户,成为过硬支部的外延补充。
三原县的街巷长制起源于西阳镇的东寨村,最早是在村容村貌整治中发挥作用。“整治过程中有的垃圾前脚拉走,村民后脚又堆回来,但是街巷长出门眼一睄就能发现问题,能够及时处理解决。”西阳镇东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周兴哲说。
东寨村共有3031人,分为9个村民小组。每个小组按照一街一长、就近方便的原则,设有三到四名街巷长。经党员自荐、“两委”提名、群众决定,街巷长当选后,成为村里的宣传员、信息员、调解员、安全员、监督员。
“以前没有划分 格时,一个组平均有60—70户,组长的精力有限、负担也很重。”周兴哲说,街巷长可以深入到每条巷弄,最少的管10户,最多能管30户,一出门就能从街头看到街尾,尤其是谁家里有了急难事,这些住在旁边的邻居往往能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帮忙解决问题。
四组有一位姓杨的村民患有脑梗,孩子在新疆上班,老伴去世之后,家里只有他一个人。2021年10月,村里抢收玉米,老杨家里的七八亩玉米一时泡在水里,他一个人行动不便,又雇不到人,只能干着急。街巷长贺书成得知后,带着5个人连掰了4天,帮他把地里的玉米都拾掇好,又帮着抢播新种。
8组的街巷长陈长春负责服务东六巷的20户居民,不光要当村上的宣传员、信息员,有时还得兼任调解员。
“10月底,两个邻居因为地畔子的左右几公分起了争执,户长发现后上 给了我们,我们三个街巷长就去协调解决了这件事。”陈长春说,别看他负责的街巷只有短短200米,事情琐碎繁杂,但只有把这些跟村民有关的件件小事处理好,大家才能生活得更舒心。
西阳镇大部分耕地都是盐碱地,遇上今年秋淋降水量大,几十公分厚的水积在地里,玉米收不回来,种子播撒不下去。陈长春和几个街巷长率先发现了问题,他们找到组长,拉泵接电,用了一周时间把地里的水抽干。
在抢收抢种的过程中,镇、村、组共同发挥作用,街巷长能够迅速发现问题,梳理出群众耕地的积水情况,发动群众组织群众自救减损,恢复生产。
西十一巷的街巷长张三娃记得很清楚,气象台预计11月6日将迎来突然降温,有可能下降到零下4度。一旦地温降到零下,种子即使播种下去也不能破壳生长,所以他们在降温前两天就开始做准备工作,与天抢时间,必须要赶在降温前连夜播撒。
但是有些群众之前没见过无人机飞播,就需要街巷长每人每户地去做工作,上门解释说明,统计麦籽化肥量。“有的人不理解,想等着地干了再旋耕,有的人不接受无人机播种用种量大,还有的村民没见过,就想跟近一点看,我们还得保证安全。”张三娃说。
无人机从前一天早上播撒到次日凌晨五点,街巷长们就在地里呆了一宿。张三娃开玩笑说,当晚光顾着抢播抢种,连条线裤都没穿,穿着单裤子完成了任务。
2021年7月1日,东寨村成为全县第一批过硬党支部创建示范村,“ 格化+街巷长”的模式也成功“出圈”。
ID:jrtt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