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小标题)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必须走出一条新路,依靠创新驱动”

2022年5月14日,中国商飞公司即将交付的首架C919大飞机圆满完成首飞试验。从1970年我国自主研制的“运十”飞机立项,到如今自主研制的大型客机翱翔蓝天,中国人的“大飞机梦”穿越半个世纪。

8年前的这一幕,人们记忆犹新:

2014年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商飞公司考察时登上C919大型客机展示样机,详细了解有关设计情况。他指出:“我们要做一个强国,就一定要把装备制造业搞上去,把大飞机搞上去,起带动作用、标志性作用。”

多少关切,多少厚望,寄托着科技强国的梦想。

2014年6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深刻指出:

“历史告诉我们一个真理:一个国家是否强大不能单就经济总量大小而定,一个民族是否强盛也不能单凭人口规模、领土幅员多寡而定。近代史上,我国落后挨打的根子之一就是科技落后。”

2015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2021年5月28日,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历史反复证明,总是跟踪模仿没有出路,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2015年2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科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调研,他指出,“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必须靠自力更生”“科技人员要树立强烈的创新责任和创新自信”。

种子是农业“芯片”,事关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海南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沿着田埂,习近平总书记走进超级水稻展示田,时而察看水稻长势,时而同袁隆平交流。

习近平总书记说:“要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袁隆平满怀信心地对总书记说:杂交稻亩产1000公斤,没问题!

一年后,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袁隆平被授予“共和国勋章”。习近平总书记向他颁授勋章。这次见面,总书记问袁隆平:有什么进展?

袁隆平回答:我们正向亩产1200公斤冲刺!

1603.9公斤!2021年10月17日,湖南省衡阳市衡南县清竹村,由袁隆平院士专家团队研发的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继突破1500公斤大关后,再次刷新纪录。

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到海南考察科研育种,指出:“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

山西太钢,全球最大不锈钢企业,一度巨额亏损。2017年、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走进这家企业考察调研。

第一次考察时,“85后”技术员廖席正在进行新项目“手撕钢”的艰难探索,平均每两天失败一次。总书记提出的殷切期望,让他鼓足创新勇气。

三年后,太钢涅槃重生,全球最薄“手撕钢”研制成功。再次见到习近平总书记步入生产车间,廖席紧张又兴奋。拿起一片“手撕钢”,总书记轻轻扭折了一下,称赞说:“百炼钢做成了绕指柔。”

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寄语:“希望你们再接再厉,在高端制造业科技创新上不断勇攀高峰,在支撑先进制造业方面迈出新的更大步伐。”

作为21世纪人类首次月球采样返回任务,嫦娥五 任务的成功实施在多方面创造了“中国首次”和世界纪录。

2021年2月22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探月工程嫦娥五 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并参观月球样品和探月工程成果展览时强调,要继续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大自主创新工作力度。

“天问”探火星、“嫦娥”登月球、“神十三”和“天和”核心舱成功对接……我国在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领域已产出一批世界级科技成果,深空探测实现了重大跨越,“深海勇士” “奋斗者” “海斗一 ”等研制成功,我国成为目前世界上在两种物理体系达到“量子计算优越性”的国家。

面对风险挑战,必须尽早解决“卡脖子”问题,把技术和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解决“卡脖子”问题,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

2016年4月19日,在 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用一个生动的比方,提醒“卡脖子”的风险:“如果核心元器件严重依赖外国,供应链的‘命门’掌握在别人手里,那就好比在别人的墙基上砌房子,再大再漂亮也可能经不起风雨,甚至会不堪一击。”

2018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来到位于东湖高新区的烽火科技集团和武汉新芯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考察企业创新发展情况,并走进生产车间。他语重心长地对企业负责人说,新发展理念,创新是第一位的。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过去那种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行不通了,必须依靠创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是企业的“命门”所在。

科技攻关要坚持问题导向,奔着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去。解决“卡脖子”和“命门”问题,关键靠自主创新。

在习近平总书记关心指引下,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我国在石油天然气、基础原材料、高端芯片、工业软件、农作物种子、科学试验用仪器设备、化学制剂等方面关键核心技术上全力攻坚,加快突破一批药品、医疗器械、医用设备、疫苗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在事关发展全局和国家安全的基础核心领域,我国瞄准前沿领域,前瞻部署一批战略性、储备性技术研发项目。全球首个第四代核电高温气冷示范堆、“国和一 ”核电机组等国之重器取得突出成就。

2021年3月22日下午,正在福建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武夷山市星村镇燕子窠生态茶园。

在科技特派员团队指导下,茶园突出生态种植,提高了茶叶品质,带动了茶农增收。习近平总书记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十分高兴,他指出,要很好总结科技特派员制度经验,继续加以完善、巩固、坚持。

福建南平,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诞生地。总书记点赞的科技特派员队伍,就是从这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

1998年11月底,为破解“三农”难题,福建省南平市选派农技人员直接下乡,成为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发端。

2002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对这项工作进行专题调研后,在《求是》杂志刊文《努力创新农村工作机制——福建省南平市向农村选派干部的调查与思考》,指出这一做法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创新农村工作机制的有益探索,值得认真总结。

科技特派员制度是习近平同志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紧密结合,发端于南平成熟于福建的农村工作机制。他在当年就明确提出,我们要有好的机制,让下乡的科技人员能够名利双收。

从地方实践上升为国家层面制度性安排,如今,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数十万“科特派”活跃在一线,把科技致富的种子种在乡野沃土上。

一切为了国家的科研事业!钟扬——植物学家,复旦大学教授,扎根青藏高原,带领团队收集4000万颗种子,盘点了世界屋脊的生物“家底”,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种子精神”。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2年4月26日
下一篇 2022年4月27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