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客观察室
他们遇到的“中年危机”是真实存在的。他们的彷徨也映照了这个时代下出版从业者中坚力量的集体困惑——该以怎样的姿态去立足当下,面向未来?
2008年进入出版行业,曾供职于多家头部民营图书策划公司的资深产品经理NARS“除了业务上鸡毛蒜皮的事情”,最头疼的是“时代变化太快”。他觉得,“唯一应该做的和正在做的,就是努力学习,及时自我更新,尽量跟上时代。跟上时代的人是幸运的,落后于时代的人是悲剧的,超前于时代的人是痛苦的。我们过去属于抓到了一点时代的红利,算是幸运的一类。但是未来属于哪一类,谁也不知道,只能继续努力。”
2. 10年前的书业环境和做书节奏和现在对比,感受最强烈的变化是什么?
懒猴儿
从业30年
现代出版 音乐事业部主编
潘峰
从业26年
刚参加工作时,图书市场还非常红火,一种书起印1万册很平常,我所在的出版 也有“文教新六家”美誉,只要图书创意好,符合市场需求,哪怕只是版式设计稍微出彩,都能销售几百万册,图书规模效应明显,多品种大码洋的图书最受市场青睐。现在感觉图书市场惨烈,图书起印3000册都怕压库存。我们是教育 ,大部分产品是教辅书,新品种不敢轻易上,一方面是教育“双减”新政的溢出效应对教辅产品有很大影响,专业的人做专业事,教辅市场已有固定市场份额。
赵丽欣
从业22年
时静
从业20年
机械工业出版 计算机分 长
近10年的变化还是很大的,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颠覆性的。感觉自己工作的前10年图书市场火箭式增长,尤其是计算机类图书赶上计算机技术普及的黄金期,那时很多计算机类图书起印5000册、1万册,营销工作不需要怎么做,正常的图书都是几万册销量,那是一个野蛮生长时期。机工 也敏锐抓住了这个发展窗口,在计算机领域确立了自己的市场地位,凭借过硬的品质,赢得了市场口碑。近10年书业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竞争加剧、市场细分、读者更理智、产品迭代更快,要做出一本畅销书,从策划端、生产端到营销端投入的精力要比10年前高出很多倍,大多数图书起印量已下调至1500~2000册,能明显感觉到大家的工作量骤增、节奏加快、压力增加。如果说,10年前是坐着就有码洋,现在是跑着才能追到码洋。
欧阳韬
从业20年
彼岸
从业17年
相比10年前,越来越感受到书业环境、出版业的发展与业内外的政策息息相关。图书不再是实体书店、传统电商的专供,也如普通商品一样,进入抖音带货、视频直播销售渠道,消费端、市场端越来越 络化、视频化、电子化。各个图书门类,包括大众出版、教育出版,甚至专业出版和更小众的出版门类,都在跃跃欲试,尝试新媒体的营销方式,直接面对终端读者做营销展示。
小小
从业16年
现代教育出版 教材中心副主任
眼下最大的感受是,做书越来越难。 络文学对图书的影响很大,年轻人习惯在 上看东西,买书反而成了小众的事情。十几年前,去北京图书大厦,里面的人还挺多,看书、买书,现在再去,里面的人明显变少了。
刘彩云
从业15年
盛东亮
从业15年
清华大学出版 电子信息教材事业部主任
我2008年入职机械工业出版 ,2010年转至清华大学出版 ,一直深耕于电子信息领域的高等教材及专业图书出版工作。
2010年前后,是出版业的蓬勃发展期,体制内的出版机构快速扩张;体制外的民营图书出版机构茁壮成长,一路走来共同构成了今天的出版格局。近3年,国家新闻出版署及相关出版管理部门对图书出版质量给予更多指导意见,出版机构选题把关愈加慎重,图书出版审校愈加严格,出版数量持续缩减。这种数量减少和质量提升,符合市场对于出版业的呼吁,但是依然不能满足消费者对于高质量图书的阅读需求。
小欣
从业15年
中信出版·大方出版人
2005年,硕士毕业入行,机缘巧合,误打误撞,不是特意选择入出版行业,但进入之后很喜欢。
因为自己之前一直想进入文化传媒行业,所以入行之后,并没有感到与想象有很大出入。
有没有一瞬间,对自己的工作产生怀疑?
如何度过“至暗时刻”?
“会对自己的工作产生怀疑。”小小坦言,这种情绪很容易冒出来,比如,当面临现实的经济问题时,当自己做的书卖得不好时;当自己的孩子不知道自己的工作是什么时;这些时候就会对自己的坚持产生怀疑。但好在坚持了下来,然后发现自己仍然喜欢这个行业,仍然愿意继续从事这个行业。
当策划出版的图书品种越来越多,曾有一段时间,盛东亮觉得出版是重复劳动,无法给自己带去职业热情。但事后反思,他觉得这种心态或许跟“策划力不足有关”。因为“职业理想是需要在术的层面不断提升的,不能停滞”。
策划力在当下意味着什么?
如何寻到“自洽”的工作方式?
未来会好吗?出口在哪里?
“没有最差的行业,只有最差的公司。”在小欣看来,任何行业都会有危机,无论这个行业曾经多么辉煌。她倾向于立足当下,“未来是现在去定义的,所以做好当下的事情,未来就会好”。潘峰也觉得,出版行业不会突变,书业需要有人能静下来心来做精品。“在风起云涌的阵风式变化面前,能积累点东西虽然不容易,但值得做。”
欧阳韬则认为,当下已进入终身学习时代,自我学习与提高的需求(包括功利与非功利的),势必带来对图书的巨大需求。未来肯定会更好。目前中国人均居住面积41.76平方米,其中城市36.52平米,这个面积还在扩大。一个宽1.2米,厚40厘米,高2.4米的书架占地仅0.48平方米,可装约600本书。中国约有5亿家庭,如果每个中国家庭有这样一架书,就需要3000亿册。“出版人的任务就是把中国人的家庭书架用好书填满。我梦想着,每个中国家庭都有一间书房的日子,那将是出版人的黄金年代。”
图片素材:包图
话题一
今年做书可还行?
懒猴儿:音乐类图书一般不会有所谓的“爆款书”,除非是推广成功的钢琴新教材这类的大户才会出现所谓的“爆款”。另外就是流行音乐类的乐谱教材,会在几年内销售几万册。今年我所负责的部门“逆势增长”,是因为考级教程逐步上市,这类图书一般都是“刚需”,但是同类产品竞争也比较激烈。此类产品一般要在每年的寒暑假之前3~5个月上市,以便当年考生及时使用。
时静:今年,部门整体运行还不错,科技书在多个热点方向均有产品面世,教材保持了稳定增长。这些年我们的开发思路是以质量为根本,坚持“主业经营”+“精细管理”+“长期主义”的策略,从原来的跑马圈地向深耕细作转型,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面向国家需求,围绕机工科技主业,倡导编研一体。科技书方面,我们在半导体和数字经济领域有多部重磅图书出版,并且取得了较好的市场表现,包括《图解半导体系列》《首席数据官管理手册》《从程序员到架构师》等等,这些图书的出版很好地迎合了国家发展之需、行业发展之需、技术人员之需,是顺势而为的成果。教材方面我们结合申 国规教材的需求,在课程思政、数字化等方面加大编研力度,出版了一系列符合新时代需求的精品教材。
盛东亮:今年7月份出版上市的《智能简史——从大爆炸到元宇宙》系统讲述智能现象的简要历史,是迄今人类对智能现象和智能本质的系统而全面的理性认知与解读。图书出版以来,连续一个多月蝉联京东图书人工智能类图书销售榜单,有希望成为该领域的一个爆款。
赵丽欣:今年做了一套高职公共课的《信息技术》,销量超预期。这套书做下来的感受就是资源整合能力在策划工作中的重要性。调动了省级教育管理部门、销售渠道合作伙伴、业界专家等资源,抓住了国家新标准推出的时机,达到了多方共赢的局面,并且有望在今后几年带来更大的收益。
刘彩云:今年,我对培训教材的内容和版式做了大量改进,希望销量能更上一层楼。我和同事们也真的担心过这套考试书会就此终结。那段时间,我们不停地研究政策导向,搜集企业信息,分析类似案例,预判未来几年的变化和趋势,给予读者积极、客观的引导。渐渐,我们搭建的复习备考QQ群又开始活跃起来,学习氛围日趋浓厚。
话题二
哪些功课是逃不掉的?
盛东亮:2008年,入职机械工业出版 ,是学习专业图书策划方法的入门时期,受益良多。2013年,策划“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系列教材”,截至目前该丛书累计出版250多个品种。这是一个重点教材出版项目,策划与出版过程中的调研、组织与实施难度大、规模大、跨度长,其策划过程对个人策划思路的成长与成熟,是一个里程碑事件。
第二个节点是策划的第一本书出版。2003年8月,由我独立策划的第一本书,合肥工业大学高隽教授的《人工神经 络原理与仿真实例》正式出版,那本书就是我进入策划领域的一层窗户纸,它的出版使我明白了策划的意义,增强了策划信心,随之而来的是每年近30种的图书产出。
第四个节点是组织的第一场会议召开。“2007年高校PLC(西门子)教学研讨暨教师培训会议”是我花费了半年时间,利用从业5年积累的资源,主动发起的一场会议。这场会议链接了教指委、学会、高校、企业多方资源,是国内PLC领域的第一次教学研讨会议,在国内PLC教学领域引起了很大反响。
刘彩云:在我个人成长过程中,我觉得相当重要的节点是刚入职的3~5年。我现在一直在做的行业图书、培训教材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当时还做了职业教材、软件类图书,可谓五花八门,但过程中,通过深挖并有所取舍,最终在这两个领域做出影响力,形成品牌。
话题三
刚入出版行当的年轻人,有的能在自己感兴趣或者擅长的岗位上工作,有的未必。我觉得,首先,做好自己的岗位工作,在出版实践中去寻找和明晰自己的方向。出版行业是流程性的、各个环节环环相扣、需要协同合作,熟悉一个环节,哪怕志不在此,在这个环节积累的经验对你换岗位到另一个环节也有帮助。其次,要尽快明确自己的专业兴趣、职业定位,有兴趣、有目标才能激发工作热情。
欧阳韬:专业、敬业、乐业。请三思!还有无数好书等着你去做!也许再坚持一下,多深挖几锹,就会有甘泉涌出。如果去意已定,相信做过好书的你,在其他领域也会做得出色。
刘彩云:出版的转型期,出版工作更需要年轻人带来活力和冲击,正如我们新入职的一位同事,我在向他介绍图书出版流程时,看到的是他惊讶的表情,他难以理解在技术发展的今天,为何出版还一直保持如此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
小小:10年前,自己做的少儿书在亚马逊 上书店一天能卖两三千册,那个时候,深深地感觉到了快乐,感觉到这个行业带给自己不一样的人生体验。现在想起来,刚开始做少儿书时,全国做少儿书的出版 不像现在这么多,只要书好,还是能卖得不错的。
成长实录
没有四十不惑的笃定,一如既往地焦虑
■廖佳平(广西师范大学出版 集团美术分 质量总监)
■唐 玲(接力出版 婴幼分 长)
10多年前刚到出版 工作时,彼时图画书对大众来说还是非常新鲜和陌生的概念,除了为数不多的几家出版 和民营机构引进了少量国外经典图画书,并借助知名阅读推广人的全国讲演来大力推广和普及图画书的特点和价值,很多出版 本身也对图画书缺乏基本的认知和了解,或者觉得有市场风险不愿尝试。因为在学校期间我就喜欢图画书,毕业论文写的也是图画书,所以找工作的时候选择接力 很大的原因就是 里坚持价值出版的导向,喜欢出版“高精尖、新异特”的图书。
初审:陈 麟
复审:张维特
终审:宋 强
? 中国出版传媒商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