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你可别笑得太早,垃圾分类是一项全国性工程。继上海之后,6月28日,住建部宣布,到2020年底,全国有46个重点城市先试先行,要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在2025年前,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也就是说,在今后的几年中。这个事情不仅让上海人头疼,恐怕全国人民都会为此“头疼”一段时间。但既然是全国要贯彻的新规,它在注定要成为今后几年里的各行各业必须关注的一个风口。
事实上在上海人为之“头疼”的一个月里,我们已经隐隐的感受到了给一些行业带来的麻烦,但也给更多一些行业带来了机遇。这种情况在未来几年中或将持续改变从业者们的命运。
一、垃圾分类之后,能不点外卖就不点了?
对于办公室里的白领们来说,夏日炎炎的坐在办公室里点份外卖是最正常不过了。但垃圾分类之后,某媒体采访了上海的滕先生。滕先生如是说:
现在吃完外卖不能把吃剩的东西一扔了之了。要把外卖里的厨余垃圾倒在湿垃圾里,盒子丢干垃圾。但对我来说,最麻烦的就是湿垃圾得破开包装袋丢进垃圾桶,因为垃圾袋是干垃圾。这导致每天倒垃圾变成了一个大事。”
媒体还随机采访了几位上海当地的年轻人,他们表示虽然点外卖的情况并没有因为垃圾分类而骤然改变。但“部分非硬性的估计就不点了,比如宵夜。不过因为午饭没地方吃,还得继续点外卖。”
更有意思的是,还有女生提到她点奶茶的次数明显减少了“以前喝不完的时候,就直接把它扔到垃圾桶里。现在就不能这么做了:要先把里面的珍珠、布丁、红豆倒到湿垃圾桶里,然后如果有条件的话还要把杯子和吸管洗干净扔到可回收垃圾桶。”
人们点外卖的初衷是为了便捷。而有了垃圾分类政策之后,消费者享用完了外卖还需要花时间分类投放垃圾。这可能会影响到非刚需的外卖。
据美团上海地区相关业务部门回应称:从数据上来看,目前垃圾分类对美团外卖业务量影响不大。饿了么也仅在餐具数据上有变化。但介于垃圾分类政策仅仅实施了一个月。后续影响还需持续关注。
目前表现最明显的,还是在一次性餐具的数量上。根据数据显示,上海地区的美团外卖和饿了么选“无需餐具”的订单量均比之前大幅增加,同时平台也通过奖励积分手段来鼓励用户选择“无需餐具”。
二、闻“圾”起舞的科技企业
面对即将覆盖全国的垃圾分类政策,一些行业需要调整。但更多的行业嗅到的是商机。四面八方的英雄豪杰们涌到垃圾分类的市场中:末端运营企业,环保技术厂商 、环卫服务公司、IT企业、回收企业等等都想在此领分得一杯羹。
对于大众消费者来说,最先接触和了解的莫过于是垃圾分类学习和识别类的APP。
《垃圾分类向导》之类的小程序早已经在微信和支付宝两大流量平台上上线。主打文字搜索、同时微信中还加入了语音搜索功能。作为小程序,最大的优势就是不需要下载,想用时打开微信或者支付宝就可以。
淘宝也很快推出了一个内置的垃圾分类助手,打开左上角的“扫一扫”——“戳我识别垃圾分类”可以直接通过拍摄来识别“垃圾种类”有点AR的味道,而且准确率还算颇高。
对于微信、支付宝和淘宝之类的大流量型APP来说,用户数量、日活用户数、每天打开APP的频率都是衡量APP是否健康还是衰退的重要指标。“垃圾分类”的学习和识别无疑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吸引用户打开APP的重要理由。
除了大流量APP之外,互联 回收领域企业也格外备受关注:小黄狗、爱回收、闪回收、熊猫格子等平台都经过数年的发展和沉淀,在市场中拥有一定口碑。借助垃圾分类的风口,这些回收平台都拿到了大量的融资,有望进入到快速增长期。
另外,一些嗅觉敏锐的服务型企业也已经在“垃圾分类”政策中嗅到了商机。饿了么早在6月25日便推出了一项代扔垃圾的服务。根据“饿了么”提示,用户可以从App 首页“跑腿”中下单。据了解,该服务一单12元,跑腿范围不超过3公里。
另外、德邦快递,京东物流等企业也早已在全国范围内开设上门回收服务。可以预见,“代扔垃圾”业务可能是众多“最后一公里”的服务公司可以拓展的一项新的业务内容。跑腿小哥或者快递员到你们家送货同时,顺便帮忙把你家昨天的垃圾带出去扔了。这看起来是对双方都很划算的生意。
三、环卫信息化的科技型企业将迎来最大机遇
相比于“半路闯入行业中的野蛮人”,专业从事环卫信息化业务的科技型企业。今后的发展潜力可能会更大。
这些企业会环卫全流程业务更加清晰。对大型企业和政府部门的垃圾管理和处理更加熟悉。除了前边那些回收企业所做上线和线下联动,主打回收的平台外。这些科技企业无论从前端分类和终端运输回收等领域都已有了自己的一套成熟的方案。
根据人民 浙江频道的;余杭区总体实现了居民垃圾分类知晓率100%,分类正确率95%以上,可回收物丢弃了小于3%,年垃圾量减少了50%左右。
除了综合性解决方案供应商外,嗅觉敏锐的环境装备企业在新能源车的基础上,融入AI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积极应对垃圾分类下对转运能力提升的要求,也成为市场红利的分享者。
写在最后,科技成为垃圾分类的“破冰利器”
中国是一个垃圾生产大国,每年的垃圾产量有4亿吨。算下来平均每三个人一年要生产一吨的垃圾。而且这个数字在以每年8%的速度增加。在之前,大多数城市垃圾处理的方式是靠填满,但有 告显示,目前中国的600多座大中型城市中有三分之二已经被垃圾围城。有四分之一的城市已经没有堆放垃圾的合适场所了。
在这种情况下,“垃圾焚烧”就成了唯一现实的替代方式。但垃圾焚烧会带来一个污染物叫“二恶英”,它是地球上最致命的有害物质之一。根据卫生组织的 道,“二恶英”排放后可远距离扩散。且人类无法用代谢排出它的毒性,“二恶英”将在人体内累计,并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和生殖系统。
垃圾焚烧一定是比填埋更合理的一种方式,但要降低“二恶英”的排放量。唯一的方式是去垃圾分类。
早在2000年我国就确定了8个城市(其中包括北京、上海、南京、深圳)作为垃圾分类收集的试点单位。但当时无论是公民意识、科技水平都还未成熟。也导致了过去近20年了,“垃圾分类”在国内仍未推广开来。而如今,在科技技术的进步和移动互联 的爆发。普及全民垃圾分类恰逢其时。
如今是新一轮垃圾分类实施初期:市民的意识,分类垃圾的收集,转运,再处理利用等等环节都需要长期坚持,不断投入,持续推进。不过我们也欣喜的看到,科技企业在几乎每一个环节中都有助力。这种助力不仅能让“垃圾分类”成功的推行。亦是科技企业自身的一个新风口。在风口之上可能会有企业有阵痛和转型。但也意味着更多的机遇和一次整体的产业升级。
?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