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App合规之路:一场“下上联动”的成功实践

当“跟谁学们”还在因被征收“苹果税”而与应用商店斗智斗勇时,教育app的合规之路已不再仅限于符合行业规定。

5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针对《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引导规范教育移动互联 应用有序健康发展的意见》进行了解读。事实上,这条合规之路顺利打通,与广东省密不可分。有教育人士表示,这是一次典型的地方先试先行,总结经验后促进顶层设计出台。正如广东省教育厅主任督学李璧亮在发布会上所言,“2018年12月以来,广东省教育厅先后4次发文,对全省中小学学习类App进行全面排查、整治。在此基础上,广东省教育厅统筹 信、工信(通信管理)、公安、扫黄打非、市场监管等部门力量,牵头制定了《广东省面向中小学生校园学习类App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率先在省级层面建立学习类App内容审查机制,将中小学校园学习类App全部纳入前置审查并建立黑白名单制度。”

自2019年6月1日正式实施《办法》以来,广东省合计审查通过三批学习类App,将170款产品列入“白名单”,并通过正式文件印发至全省所有市、县(市、区)和中小学校,供其自主选用。

资料图。图源:视觉中国

地方先行

去年底,教育部一纸通知对2018年密集出现的App乱象作出政策回应,明确要求学习类App入校前一律进行备案审查。

紧随其后,各省出台的App管理办法中,广东从源头管理、前置审查学习类App并由省级部门统一把关的思路,显得创新又大胆。

广东省教育厅开通工作QQ群,全程为企业答疑解惑。开发广东校园学习类App管理服务平台、建立“学习类App” 站专栏、依托微信小程序等,全方位提供黑白名单查询、政策发布、产品申 、投诉举 的方式和渠道,便利学生监督、学校选用、企业申 。

一位企业代表还清楚地记得今年《广东省面向中小学生校园学习类APP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后一次座谈会上的场景。

针对中小学校园学习类App的互联 产品特点,由省级教育主管部门直接审查,一次审查、全省通用,市、县、学校不再逐级审查,大大减轻基层审查工作量和企业申 负担。

对大多数翘首以盼的企业而言,这份堪称“广东样本”的暂行办法在诞生之初就已经显现出了巨大价值,而办法落地、正式实施则是App管理政策产生更大价值的关键。

“我们的办法里面明确,审查通过仅仅代表审查时候的样品达到要求,不代表一劳永逸,后续列入白名单以后,如果出现有害问题,有群众举 或者我们检查出来,第一次给黄牌,列入灰名单;第二次,给红牌,列入黑名单。两年之内不得再次申 ,学校不得推广使用。”这是广东省在对App动态监管上的一次突破。

同时还提出了更为具体更具地方特色的管理要求。比如,进入“黑名单”的违规App,将面临两年内不再接受申 的困境,考虑到学习类App的先发优势,两年时间足以失去广东这个体量巨大的市场。

而与过去更多强调事后查处的管理方式相比,办法里将事前审查登记、后续动态监管都列为重心的规定,则更能看出政府部门对主体责任与能力的强化。顶层设计

在审查范围、审查内容、隐私保护、监管机制、综合治理、审查办法、避免应试等方面,此次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引导规范教育移动互联 应用有序健康发展的意见》都与广东省于今年6月1日起开始执行的《广东省面向中小学生校园学习类App管理暂行办法》有异曲同工之处。

不同的是,在侵犯用户隐私的“重灾区”。广东省教育厅的考虑是,原则上除了姓名、手机 码、城市名称这三项,其他一律不予征集,否则退回给企业整改对于搜集到的信息,企业要严格保管,禁止转让、出售。而《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引导规范教育移动互联 应用有序健康发展的意见》中的规定更加细化,并新增了多项要求。按照“后台实名、前台自愿”的原则,对注册用户进行身份信息认证。此外,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应当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用户同意。收集使用未成年人信息应当取得监护人同意、授权。

而在强制收费方面,不同于广东省教育厅此前提出的校园学习类APP收费项目需事先公开且合理,不得强制或变相强制收费、不得恶意扣费。

其中,校内学习类APP不得面向学生用户收费(以付款的账户为准,付款的账户为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的除外)。

至于娱乐功能,如果是为了提高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允许存在,但要重点说明,从严把关。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9年8月4日
下一篇 2019年8月4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