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波音737空难对航天质量工作的的启示
北斗三 卫星总设计师——王平
2019年3月10日,埃塞俄比亚航空公司一架波音737-MAX8飞机失事,机上157人全部遇难。尽管这次空难不是发生在航天领域,但背后暴露出的质量管理问题在航天领域同样存在。因此,我们应该认真分析此次空难事件,从中吸取教训,进一步提高质量意识。
启示一:质量在航天事业中的定位。
从媒体 道中可以看出,此次空难和波音公司过分追求经济利益、忽视质量管理相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波音公司为了打败对手,抢夺市场,将不适合波音737的新型发动机勉强安装在飞机上,改造后又没有经过充分验证就急于投放市场,结果酿成大祸。
民航飞机是关系千万人生命安全的产品,生产制造企业本应以“质量第一、安全至上”的理念研制产品,但是在巨大市场利益的诱惑下,波音公司降低了质量要求。因追求效益而降低质量是造成此次空难的主要原因。
“质量是政治、质量是生命、质量是效益”,这句话准确地说明了质量在航天事业中的地位。首先,从国家层面讲,“质量是政治”。航天不同于其他行业,航天型 产品大都是国之重器,成败关系到国家荣誉、安危与发展大计。所以,对于航天人来说,质量首先是政治,我们必须不惜一切代价保证产品质量。
其次,从事业层面讲,“质量是生命”。航天是高风险、高投入的行业,以成败论英雄。为了航天事业能够顺利发展,航天人必须视质量为生命,居安思危,时刻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确保每一次发射任务成功。
再次,从企业层面讲,“质量是效益”,只有提高质量,减少因质量问题返工造成的损失,企业才能得到更高的效益。
波音737空难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不能因为利益忘记了国家赋予我们的使命,“质量是政治,政治高于效益”要永远牢记在我们航天人心里。
启示二:对待质量问题的态度。
波音空难事件另一个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就是对待质量问题的态度。2018年10月29日,印尼航空公司的一架波音737-MAX8客机发生第一次空难,造成机上189人全部遇难。但是事发后波音公司没有认真查找空难原因,只是将问题简单地归咎于用户操作不当,结果2019年3月10日同样的问题又发生在埃航。第二次空难后,波音公司在问题还没有调查清楚前就很快对外发表了飞机没有问题的结论。直到各国纷纷停飞波音737-MAX8飞机并且将失事飞机黑盒子数据公布于众后,波音才勉强承认飞机设计存在缺陷。如果第一次空难后就能够勇于承认错误,认真改进,第二次空难是可以避免的,波音公司的声誉也不会遭受到如此大的损害。
在航天领域,是否也存在和波音公司相似的心态?在型 问题归零过程中,很多单位、很多同志为了保住本单位和自己的声誉,首先不是努力查找自己的问题,而是想方设法证明自己没有问题。当问题定位后,为了减小返工带来的损失,不是积极采取措施消除问题,而是想方设法说明问题可以容忍,不影响使用。
归零标准是航天质量管理的法宝,归零的最终目的是让同样的问题不再重复发生。对于好的产品,出现质量问题是难得的提升机会。面对这样的机会,我们不应该放过,要积极查找问题原因,努力改进设计,才对得起我们已经付出的“学费”,产品质量才能不断提高。如果出了问题后一味推脱责任,声誉就会越来越差,企业的损失也会越来越大。
波音空难再次提醒我们,出现问题要迅速彻底归零,不要让相同的问题再次发生。
启示三:安全设计要有底线。
尽管新发动机和波音737飞机不是十分匹配,但如果安全设计到位,也不致于导致机毁人亡。为了适应新的发动机,波音飞机增加了一个新的软件控制飞机姿态,但是一个攻角传感器的故障错误地触发了此软件的控制功能,引起飞机姿态失控。显然,波音公司对故障模式危害分析做得不充分,这样明显的单点故障模式没有预防措施,安全设计缺乏底线意识。
这种设计错误在航天领域也时有发生。波音空难再一次提醒我们,安全性设计必须有底线思维,要对各种故障模式进行充分分析。
波音空难的直接技术原因虽然和航天领域不相关,但隐藏在背后面的质量意识问题却在航天领域普遍存在。我们应该从波音空难中吸取深刻的教训,提高质量意识,端正对待质量问题的态度,强化安全设计的底线意识,不要让波音空难的悲剧在我们身上发生。
二、航天型 研制中的“差不多”
火星探测任务工程探测器副总设计师——刘锋
9月6日,印度月船2 维克拉姆(Vikram)着陆器在月球南极附近软着陆时,在距离月球表面2.1公里处失联,落月失败。月船2 经过1个半月左右时间的飞行,差不多就要成功了,在最后时刻却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软着陆失败。往往“差不多”隐含的就是失败。
在型 研制工作中,我们时常听到这样的声音:这样设计“差不多”可以了,超差产品零件“差不多”能用,试验数据“差不多”满足要求……很多时候,正是由于“差不多”而闯关,型 的隐性问题难以暴露,影响型 性能和测试数据等,更甚者可能导致型 任务失败。
航天是高风险的职业,质量是航天的生命,航天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质量。航天人对质量的孜孜追求有目共睹,但在具体工作中偏离质量要求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不少人为求方便、求快捷,在型 研制中或多或少存在“差不多”的工作方式,以至于不知不觉中埋下了质量隐患。例如,通过阀门动作声音进行发动机极性检查而误判极性正确问题,潜意识中就认为听声音差不多能够判断出极性。如果不是“差不多”想法存在,工作中必然会采取措施,将隐患消除。型 研制中出现的质量问题仅仅是“果”,很多时候这个“因”就是我们养成了“差不多”的工作习惯。
凡是能够在工作中跟“差不多”叫劲的做法,往往能够避免隐患,提高产品质量。例如,在一型 推进系统容积法检漏时,漏率数值偏高,虽满足要求,但与研制不同阶段中历次漏率值存在差异,不在包络范围内。按照一般的处理方式,测试漏率值满足指标要求,虽不如历次检漏数值好,但也“差不多”,基本也就通过了。但型 研制队伍就是要较劲,在进度紧张的情况下,坚持对产品进行单点检查,排查“差不多”的原因,最终彻底排除了隐患。
工作中的“差不多”是一种潜意识、不好的习惯,究其根源,往往是工作中图方便、快捷、认识问题不深刻所致。因此,我们在工作中必须杜绝“差不多”的工作习惯。首先,要增加个人知识积累,吃透技术,提高工作能力,丰富工作经验;其次,要严格执行标准,不违规设计、制造、操作;再次,还要严格测试数据判读,对“差不多”的测试数据绝不轻易放过,真正做到做事有依据、做事按规矩、做事留记录。
航天产品研制,必须保质量、保成功,研制队伍应保持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遇事深挖一锹,追根求源,绝不可“差不多”就行。
三、干航天型 须常怀敬畏之心
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副总师——罗巧军
截至目前,YF-75发动机成功助力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完成百余次发射。回顾过去发动机研制的时光,每一次设计改进、每一次技术创新都与风险相伴,所有的措施都必须建立在大量论证、精细测算的基础上,不能让发动机带一点问题隐患上天。因为我们知道,我们从事的事业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必须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
作为型 研制人员,一定更要对技术风险、质量法规有敬畏之心。心存敬畏,认识到我们从事的是高风险事业,才能始终保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质量意识。
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首飞至今,成功率近98%,近几年在高密度发射态势下,成功率也比较“稳定”,究其原因是型 研制队伍都认识到“成功是差一点失败,失败是差一点成功”。
每次发射任务或试车后,型 研制队伍都会对遇到的每一个问题仔细分析,反复思考。打了败仗要总结,打了胜仗更要总结。从成功里找到不足,从不足中看到危机,将危机及时消灭在萌芽状态。再小的问题,如果没有得到较好的控制,也会成为致命的存在。
航天科技集团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质量与可靠性保障体系,制定了一系列质量管理方法。我们要将其与自己负责的产品、项目结合,落实到产品设计制造和验收过程中,从而保证产品可靠性。质量上的“创新”,无非就是结合自己的工作,参考别人的工作,不断改进提升。
YF-75发动机作为成熟的型 产品,为了持续提升可靠性,研制人员要坚持问题导向,以研制中出现的问题为突破口,不断完善设计,提升过程控制的保证能力。此外,设计师队伍也会有一些具体的思路与方法,可以开展“自己产品自己谈”活动,主管设计师通过自己讲产品,加深对产品认识。每一台产品的过程保证靠的是一项项操作、一个个数据,必须保证准确无误,万无一失。
质量是政治、质量是生命,如果产品质量经常出现问题,就会给企业造成信任危机。因此,必须打牢质量技术基础建设。近日,六院发布了“质量强企”行动计划。这一个长远的计划,需要我们一步步来实现。
今年,YF-75发动机还将参加多次发射任务,研制队伍应在高密度压力下以敬畏之心,务实之态,将工作做扎实,将任务完成好。
监制/许斌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