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的“错与乱”

工信部的一个 盘《通知》说明,为常年波澜不惊的 盘领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保证免费用户上传和下载的最低速率满足基本的下载要求”,这一“准则”直接推翻了目前国内 盘的主流盈利模式。

截止到2021年12月底,是国内 盘企业最后的舒适期。整改期过后,国内 盘企业将何去何从?阿里等新进玩家又再探索什么样的 盘格局?

“卡脖”下载速率,登门坎效应的企业端失调

据艾媒《2020-2021》年中国个人 盘专题调研 告》显示,国内 盘品牌认知度最高的是百度 盘,以81.3%名列第一。从某种意义上,一骑绝尘的百度 盘就可以代表国内 盘行业,微云、115等 盘企业只能沦为others。

通过限制下载速率,迫使用户开通会员获取盈利,这是百度 盘主要的盈利模式。作为一个2012年成立,经历了“百盘大战”存活下来老牌玩家,深耕 盘行业9年,最终只探索出了卡用户脖子的会员制收费模式。在此背景下,透过现象看本质,或许能一探 盘行业的现状。

  • 速率会员制,用户与企业的双向砒霜
  • 云储存的成本主要分为存储空间以及宽带两部分,其中前者用户可以通过实体硬盘替代但不够便利与安全,后者用户难以接触但成本相对较小。

    在成本结构以及用户痛点的综合考量下,企业承担带宽成本,通过适当的加价向用户售卖储存空间是最合理的盈利模式,这也是云储存开创者Dropbox成立之初推出的盈利模式。

    以正常的商业逻辑思维推导未来,速率会员制本应是空间售卖制的补充,即在企业获得一定体量后,向有更高下载需求的用户推出会员制,企业获得更高的溢价盈利空间。而国内之所以“本末倒置”的原因在于国内企业的无序争夺,最终造成了共输的局面。

    2010年至2016年期间国内 盘企业疯狂抢地盘,成立仅一年的百度云于2013年发起了“百盘大战”,率先为免费用户提供1TB免费空间,腾讯、360相继跟进,后者更是祭出了无限空间的大杀器。

    通过免费空间大的特点获得大量市场份额,然后再通过近乎垄断的地位探索其他商业变现方式,这是当时国内 盘企业的核心行动指南。在各大企业的市场教育下,大额免费空间才是 盘的正确打开方式在用户心中扎根,也为此后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百盘大战”后,除百度和腾讯外,其他大厂基本关停了 盘业务,腾讯也调整战略方向,将目标转向切入性 盘服务,即为QQ提供云服务,百度云就此一家独大。

    失去了竞争后的百度云自然开始了多元化的商业变现探索,但最终却发现 盘业务属于用户目的性较强的工具型服务,其附加变现价值极低。

    平台变现价值的高低在于用户注意度的多寡,当平台的功能与其用户的注意力高度重合,则平台就能获得更多的变现空间。比如淘宝,淘宝用户打开APP的目的就是为了购物,阿里就可以根据围绕着用户的购物需求探索商业变现方式。

    而 盘用户打开 盘的目的性在于将“资料”备份,关注点在于空间承载能力,空间免费,只需按下上传或下载就可切换后台,平台功能与用户注意力重合度较低,百度 盘自然很难展开多元化的盈利模式,甚至连广告变现都很难进行。付费内容、免费小说都曾嵌入百度 盘,但都因效果不佳被去除。

    百度 盘为了业务的造血能力,不得不走向了通过限制下载速率重新强行夺回用户注意力,以降低用户口碑的代价换取盈利的模式。更糟的地方在于,违背了 盘成本结构的盈利模式并不能让百度 盘赚取更大的利益。

    除此之外,为了保证自己在 盘行业的领头地位,百度 盘在付出更多运营成本支出的同时,还不得不以“利”相诱安抚用户。

  • 登门坎效应的企业端失调
  • 虽然在 盘界,百度 盘一家独大,但在云储存领域,百度 盘的压力丝毫不减,甚至在长时间都将处于劣势地位。

    随着电脑、手机的更新换代,以及以争夺流量为目的的生态搭建潮流盛行,设备和软件企业拥有了发展云存储的动力以及承载物,通过嵌入型云储存服务争夺第三方 盘的市场。在嵌入型云储存领域,手机云服务是第三方 盘或者说百度 盘最大的竞争对手。

    手机云服务相对于第三方 盘的优势在于能够给予用户极致的便捷,省去迁移、挑选、上传“资料”的时间成本,软硬结合的方式体现了能力上的深度协同。相对于百度 盘降低下载速率的“硬裹挟”,手机云服务的“软捆绑”更能获得用户的青睐。

    除此之外,从手机云服务切入云储存领域,在定价策略上更加灵活,可以撇清第三方云盘培养的免费观念。目前手机厂商的免费额度大都只有5GB,扩增空间的单价远高于第三方 盘。比如苹果i Cloud2TB的扩容为68元/月,百度 盘5TB只需18元/月(包含2TB免费额度)。

    以便捷为主导的体验感,不仅为苹果“圈定”了大量的“果粉”,还为其创造了巨额营收。华为在 盘关闭后,也在个人云消费端展开了布局。腾讯微云转向为QQ提供云服务后,并没有后续,但随着微信成为主流 交软件后,也开启了微信云储存的收费规划。

    手机云服务与第三方 盘服务收费模式的巨大反差,可以归咎于第三方 盘对于登门坎效应的操做失衡。

    登门坎效应又称得寸进尺效应,这种现象形容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该心理学效应后来多用于推销、管理等领域。

    对于大部分面向消费者的单边平台而言,其盈利模式的搭建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跟用户讨价还价的过程。就云储存领域来看,平台通过免费提供带宽或者优质的使用体验,获得了用户的初步认可,之后再通过溢价售卖储存空间就成了顺理成章。

    而直接在速率上向用户提要求,就会导致用户的反感,最终不利于后续的发展。除开手机云服务的市场竞争,其空有垄断地位却无垄断权利和垄断利润,就是百度 盘的真实写照。

    如今,随着整改需求的下达,速率会员制的盈利模式受到重击,跳出当下架构向后进者阿里云盘学习,或许是百度 盘的出路。

    蜜糖还是砒霜,百度并非云盘不可

    综上所述可知,百度 盘在第三方 盘领域一家独大并非拥有核心竞争力,而在于第三方 盘的盈利空间并不足以吸引巨头争夺。一旦后发者找到了个人 盘新的盈利方式或者新的角色定位,波澜不惊的 盘领域自然将展开新一轮争斗,而本次吹响 角的就是阿里云盘。

    阿里云盘自2020年10月内测,2021年3月高调启动公测,“不限速,就是快”的开屏slogan碰瓷百度 盘意图明显。

    阿里进军云盘的目的很明显,如今阿里云已经成为阿里巴巴明面打造的第二增长曲线,其他业务不仅要为阿里云让步(比如钉钉放弃单独上市的机会并入阿里云),还要为阿里云的畅通创办业务,阿里云盘就是被创造的业务之一。

    阿里云的目标是企业用户,而阿里云盘作为辅助自然就是为企业员工这一类群体量身打造,以此来完善阿里云的To B生态。

    盘的用户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将 盘作为文件中转站,另一种则是常规用户将其作为储存。前者对带宽速率要求要高,后者因对 盘使用频率少可以一定程度忍受较低的下载速率。

    不同于百度 盘的广撒 ,阿里云的目标群体以第一种为主,精准用户的特点在于愿意为 盘付费,群体虽小但却能保证支出和收入均衡,甚至还有盈利可能。但无论盈利与否,阿里云盘承载的角色定位足以推动阿里进军云盘。

    因此,百度 盘要想再整改实施之后仍有竞争力,就需要从储存空间和速率两个角度进一步区分高净值用户和普通用户。

    对于储存空间较大和下载速率需求度较高的用户,“加码满足”,甚至可以根据其行业对文件的需求度不同,定制不同的云盘服务,此实现高溢价收费;而对于普通用户,则通过做任务的方式下方储存空间福利和下载速率福利,进一步吸引用户的注意力,保持 盘活跃度,确保自身的超强地位不受到影响。

    盘活跃度并非指用户之间的互动,而是确保用户在资源站的活跃度,这决定了百度 盘生态的稳固性。

    阿里云盘推出后哪怕不限速依然无法吸引大量用户,危及百度 盘的地位:其一在于用户的迁移成本较高,在限速时代迁移就需要先购买百度 盘会员,其二就在于百度 盘生态稳固,资源站默认百度 盘优先,甚至无法支持阿里云盘。

    值得注意的是,据天眼查APP显示,阿里云盘的商标仍处于驳回复审中,这一从侧面体现出阿里云盘的生态尚未完善。

    对于当下节点的百度 盘而言,用户数量不下滑的优先性甚至要高于盈利。如果下载速率“不限速”正式实施,用户的转移成本将大大降低,一旦阿里补齐资源站短板,百度 盘用户流失将成为常态。失易得难,无论百度对百度 盘有什么样的规划,失去了实践土壤都将大打折扣。

    但彼之蜜糖,对于百度而言或许并非那么甜蜜。至于能否在这短暂的整改期限内完成转型,还要看百度对百度 盘这一业务的需求度有多高,如果仍未找到合理的盈利模式,损失百度 盘或许对百度而言也并不可惜。

    值得庆幸的是,当下百度 盘的品牌认知在短时间内很难动摇,百度仍有时间去考虑百度 盘的未来驶向何方。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1年10月10日
    下一篇 2021年10月10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