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就开始使用木材建造房屋,也用木材进行雕刻窗户以及床第。我们总是惊叹手工匠人的巧手,却往往忽略那个年代的匠人十几年如一如的坚持和艰辛。郑安全(郑爸爸)是一位传统手工匠人,跟众多木工匠人一样,有着追逐精益求精的匠心,却从未张扬自己,默默无闻,可以为了一个榫卯结构到各地取经,也可以为了一个新雕刻废寝忘食。他住的每一套房子都是自己亲自设计,亲自制作完成的,每一个转角、每一个暗格,都藏着郑爸爸的用心良苦。或许这一切美好还会一直被隐藏,直到女儿若行将爸爸搬上了荧幕……
郑安全,大家亲切的叫他郑爸爸,50年代生人。17岁时下乡学习木工,木工也成为伴随其四十余年的爱好。2015年开始参演女儿导演的纪录片《爸爸的木匠小屋》,因精湛的木工技艺和新奇的发明获得了观众们的喜爱。
郑爸爸的故事
郑爸爸的老家是绍兴的。据他所说,郑爸爸爷爷的爷爷已经开哺坊了,从清朝末年,到郑爸爸这一代是第八代。哺坊主要是孵小鸡,小鸭还有鹅,像绍兴这个地方主要是孵小鸡和小鸭,逢年过节,全镇里的都人会排队买家禽,而且通宵排队。
来到绍兴的老宅子,我们可以看到箩筐上面写着郑爸爸爷爷的名字“钊”字,还有1956年,哺坊里记录的一大本鸡鸭客户总账,据说当年的哺坊有1000多平方米,可想而知,当年的生意是多么的红火。在老宅子里,还有最原始的哺坊用具,有孵化小鸡、小鸭的箩筐,也有盛放鸡蛋的箩筐。郑爸爸说,它们有一个专有名词叫做“缸箩”,这也是郑爸爸曾经用过的。后来哺坊遇上了公私合营,郑爸爸也迎来了“上山下乡”的日子。
1972年,17岁的郑安全与那个年代的同龄人一样下乡成为知青,跟着朋友们做起了木工。常常互相帮忙做新婚家具、盖木房,渐渐地手艺也在磨练和钻研中进阶。因为年轻时的经历,所以在此后四十余年,木工虽然不再是他的主业,但无论搬到哪里,他总是留出一个小空间作为木工房。
榫卯的超级艺术
一个专注于手工的人,会散发出一种独特的吸引力。我们在《爸爸的木匠小屋》视频里再次看到了“郑爸爸”,这是女儿若行为郑爸爸拍摄的纪录片,在缓慢的节奏里,郑爸爸制造出一件件出乎意料的木器。沉默的木头在他的手下宛如会飞的小鸟。童趣的鸟窝、浪漫的“情人结”、神秘莫测的“密码箱”,一切都是那样精巧。
有一件“密码箱”是郑爸爸的心头好。一只简单的木盒子,没有任何金属和电子配件。不知用了什么机关,竟然可以通过按密码的形式打开,而且必须按对顺序,错了会自动上锁。更厉害的是,还可以更改密码,世界上独一无二。郑爸爸最擅长的就是脑洞大开的发明,他习惯于把生活中的问题放在脑中,有意无意地去找灵感。
80年代末的时候,他发明过一款股骨头固定器,将机械原理结合到传统固定夹板中,这项发明后来获得了专利,并投入到了日后的治疗中。在“雾霾”这个词没出现的90年代,他就设计出了车载“空气净化器”。到了90年代,刚有电脑和office程序的时候,他就已经开始尝试用电脑画设计图了,而用的软件竟是电子表格Excel,他曾用电子表格绘制了整套的室内装修设计图。2000年后,郑爸爸又自学了CAD,而且是在没有看攻略和教材的基础上。
“以前木头十分紧缺,做东西都要仔细计算拼板,”郑爸爸说,“不像现在这样浪费。”与木头接触得久了,他对木头也很有感情,每一棵树木长到成材都很不容易,必须认真对待。“木头不是越名贵越好,关键是因材施用。”他说。“我们这代刚好是最后一批学到了传统工艺的木工了,以前做的老式家具,大家都不用了,我就做了一套mini的放起来,这样也可以让大家知道,过去的木工家具是这样的。传统的家居特别漂亮,有一种艺术的美感。做的时候是纯手工的,榫卯结构,是工匠用心去做,用两只眼睛去看的,看到最舒服的时候才停下来,是有艺术感受的。好的工匠就是这样。”郑爸爸补充道。在房间的小展台上,我们看到了这组两个手指就能捏起来的mini家具,这些家具全部按照传统工艺制作,麻雀虽小,但是五脏俱全。
木工让生活更美好
郑爸爸一直是将手艺融入到生活中的,组建家庭后的三十几年里,他的大部分作品都与生活相关,从设计装修房子到妻子的发簪。妻子金元晓说:“很多东西被他修过之后,常常比原先还要好用。”于是家里就有了木头柄的锅铲、木头盖的米缸、刻着“米三两”的乘米勺、树枝晾衣架等等充满生活情趣的物品,木头不求人,而用于制作这些物品的材料,大多是十几年前家中装修的余料。
在《爸爸的木匠小屋》有一集节目中,郑爸爸展示了部分他做给妻子的物品。他们十几岁便相识,妻子年轻时候舞剑,他当时还不知道剑是长什么样的,于是凭想象做了一把送她。妻子退休后打算继续舞剑养生,相隔四十年,他又做了一把符合她身高的小巧玲珑的木剑,用她的属相装饰剑柄,又在剑身上刻上了她的名。
在女儿成长的过程中,他也一直耐心地和她一起做手工。用果奶罐子做灯笼;用纸板做房子;台风天断电的时候用蜡烛做小动物;收集锡制的牙膏和颜料管,融化后浇筑倒模。他总在帮女儿实践各种天马行空的想法:从小时候陪她做玩具,到后来帮她拍片。他的合影大多严肃,只有和女儿在一起的照片,每一张都在笑,我们看到一位木工匠人的热情,也看到了郑爸爸对家庭、对生活的执着和热爱。
郑爸爸教我们做木工
郑爸爸的故事讲完了,下面我们就跟着郑爸爸学一门入门的手艺。首次做木工,郑爸爸推荐我们做小板凳。小板凳,取其形态也叫四脚八叉,正如郑爸爸所说,板凳虽小,却蕴含了木匠里很多很多技巧。
第一步,所有的孔、榫头都是斜的。打眼时凿子应该放斜,根据角度上下对牢。保持在斜的平面上,不要晃,永远保持垂直,只能前后动,不能左右晃。锯榫头的时候是按照统一的标准锯,凳面上四个孔必须宽度、大小一模一样,不然榫头打进凳面后,榫眼必然会碎了。
第二步,用铅笔和角尺在木头上画线定位。画榫头、榫眼只能用到三根线,如果画到四根线, 就会没有基准线。三条线定位了凳脚榫头的位置,而打孔的具体位置由凳脚厚度决定,榫头的宽度由凿子的宽度来决定。
第三步,凳脚倾斜的角度,是由凳子的高度决定的。一般小凳子的定位是一寸放1.5到2点。由10cm和2cm直线构成的直角,所形成的斜边就是一寸放二分的角度,将角尺按照角度定位好,平移到凳面的侧面画线做记 ,这就是榫眼的角度,打眼时凿子就按照这个角度打。
第四步,单肩榫头是关键。板凳是斜面的,凳脚是斜的,一旦凳面受力,凳脚势必向外滑开,这时就靠外面那个肩膀来撑牢它,有了这个单肩的榫头撑牢,凳腿自然向里面挤;如果做成双肩,里面的肩膀顶牢了,凳腿便会往外面来,凳子容易散架。
第五步,凳面和凳脚的材料、硬度要区分开来。凳面需要用硬一点的木头做,凳脚用软一点的木头做;最好是凳脚用杉木做,凳面用比杉木硬的木头做。因为凳子做好了之后,是紧配的,凳面和凳脚用不同的材料做,可以咬合的很紧,不会散架,这样板凳便可以用很久。
第六步,先把三个凳脚锯好,剩余一个脚。为了避免四个凳脚不平的尴尬,在做的过程中,可以先把三个脚锯好,剩余一个脚不要锯,在最后定尺寸的时候,拿一把尺子,按着凳面和横撑的平行位置,在没锯的那只脚上做记 画线,照着这个位置锯第四只脚的长度,准没错。
每一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他背后投射出一位丈夫,一位爸爸的浓浓温情。郑爸爸的手工,让意趣贯穿生命里的每个角落,将平凡的每一天艺术化,时光潺潺,斜阳悠悠,喜欢慢慢生活的木匠人。
设计 | 拉普拉斯妖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