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屑岩组分显微镜下特征之胶结物(二)
碎屑岩中的粘土矿物大部分是以碎屑物的形式随碎屑颗粒一道搬运并沉积的,这部分粘土矿物称为杂基,我们在前面作了专门的介绍。还有一部分是在沉积介质中或者在沉积环境中由胶体溶液的凝聚作用与碎屑物同时沉积下来,或是在成岩过程中由层内的火山物质或铝硅酸盐矿物等在孔隙水的作用下,在原地转变为另一种粘土矿物,或者由孔隙水带到附近孔隙内析出成新的自生粘土矿物,这部分矿物是真正的胶结物。但是,粘土矿物的晶体非常细小,又常以集合体形式出现,在偏光显微镜下要准确区分自生粘土矿物与原生粘土矿物有时是非常困难的,常常需要结合成岩作用方面的知识加以判断。比如,充填于自生矿物生长之后的剩余粒间孔内的粘土矿物,则可能为自生成因的。但有些情况下,仍然很难判断,如凝灰质蚀变之后形成的粘土矿物又该如何处理呢?在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石盒子组砂岩中,凝灰质绿泥石化之后也可以呈颗粒包膜状,凝灰质蚀变后形成的收缩孔隙与自生绿泥石膜胶结之后的剩余粒间孔非常相似。因此,准确识别各种成因的粘土矿物是非常重要的。
高岭石:一般呈假六边形晶片、集合体呈书页状或蠕虫状,以孔隙充填或交代其它矿物或成其它自生矿物的包体产出。
自生伊利石:在薄片中鳞片细而薄,最高干涉色可达一级顶部,因此较高岭石和绿泥石更易发现,呈不规则的小片产出,其集合体通常呈颗粒包膜或孔隙衬里形式出现,有时呈 状分布于孔隙中。
绿泥石:形态很多,有绒球状、板状、蔷薇花状、卷心菜状等,在砂岩中多成颗粒包膜或孔隙衬边形式产出。分布于各种砂岩中,除可从孔隙中直接沉积外,也可以由其它粘土矿物转变而来。
蒙脱石:在一些含火山物质丰富的砂岩中,在其成岩作用的早期,含量较丰富;随着成岩作用的加强,将转变为其它种类的粘土矿物。通常呈极细的鳞片状集合体或呈絮状,显微镜下几乎无法识别;在扫描电镜下呈砂砾表面的皱纹状薄膜或蜂窝状薄膜。
状粘土:在显微镜下虽然很难准确识别混层粘土,但却常见一些与正常典型粘土矿物相比有明显区别,经部分对应分析后,大部分被证实为混层粘土的矿物。它们形态各异,或呈粗晶交织状集合体、或呈丝 状充填孔隙并交代长石,或沿环边状自生绿泥石膜呈卷曲状、搭桥状向孔隙中央延伸,或沿碎屑周缘呈平行颗粒周围定向分布等。有些时候它们和晶粒状高岭石交织生长,经扫描电镜分析,其中的高岭石晶体已经发生形变,似乎像是正在向某种粘土矿物过渡。对于此类粘土,为了将它们与正常的单一粘土矿物相区别,便笼统放入“ 状粘土”栏,以提醒薄片资料使用者,以便他们作更进一步的分析。
平台介绍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