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思极恐!美团、饿了么等App在“偷听”你讲话?

你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吗?刚说了想吃什么,手机里就蹦出了它的推荐;刚说了要买什么,就出现了广告。

3月18日有媒体 道,通过模拟使用场景,对安卓手机、iPhone和iPad上的饿了么和美团外卖进行多轮测试后发现,谈话提及某种食物后,出现相关推荐的概率高达60%-70%。此外也有用户反映,在刚谈到想吃什么后,打开外卖App就可见到对相关店铺的推荐,疑似出现App麦克风“偷听”情况。

对此,美团、饿了么方面紧急回应。美团方面回应称这种行为并不存在,饿了么方面表示是一种无端猜测。

然而回应并没有平息风波,反而大家开始讨论起来,被“点名”的App也越来越多。到底我们在用的App有没有在“偷听”?

美团、饿了么回应“偷听门”

据《IT时 》 道,2018年11月中旬,上海的孙女士在和同事闲聊时提到想喝CoCo奶茶,在打开饿了么App时,在推荐商家首位看见了CoCo奶茶。让孙女士疑惑的是,自己之前从未在饿了么买过CoCo奶茶,在她手机后台,同时打开了淘宝、微信、知乎、微博等多个App,“此前也没有使用任何手机App搜索过CoCo奶茶的相关信息。”

无独有偶,北京一位 友燃玉(化名)在2018年11月14日晚上8点左右,跟朋友说想吃鳗鱼饭,1分钟后打开支付宝上的饿了么应用,推荐位顶部恰巧显示着一家鳗鱼饭的外卖店,此时距离他上次下单鳗鱼饭相隔23天。

对此,美团方面回应称,有关“根据麦克风收录的语音关键词为点外卖的用户做推荐”的行为并不存在,美团外卖只会在获得用户语音使用授权,且用户主动发起美团外卖App内的语音输入行为时,才会使用麦克风。此外,美团外卖仅会在用户表达了明确需求信息、进行主动查询后,才会进行相关推荐输出。

饿了么方面表示,所谓“监听用户日常对话并做信息分析”,是一种无端猜测,饿了么既没有做类似的产品设置,也不具备相关技术条件,饿了么严格保护用户隐私,任何必要的信息采集都会在取得用户事先同意的前提下进行,在合法合规的范围内使用。

“我到底有没有被偷听?”

针对饿了么和美团的紧急回应, 友迅分成“三派”……

“没被偷听”派:

“肯定偷听”派:

“想被偷听”派:

偷听?没偷听?这不是个新问题

事实上,关于App偷听问题也不算是一个新话题了。

2018年12月4日,《法治周末》刊文称,不少用户发现,App使用权限不仅涉及用户的姓名、电话、位置等信息,有的还需要读取短信、读取通话记录等权限。甚至为了实现内容的精准推送,用户无意间的谈话也被某些App“偷听”。

“和朋友聊到一个与健康相关的话题,随后手机上的某款资讯类App就推送了相关内容。”张晓光(化名)谈起近期的遭遇很是无奈。

而这种担心也不只出现在我国。

据《深圳商 》去年7月7日刊文称,美国一名“脸书”用户近期做了一次测试,5天时间内,他故意在手机面前谈论“回到学校”和“便宜的衬衫”这样的字眼,随后就在“脸书”上看到了衬衫和大学教育课程相关的广告。

这代表了一种集体担忧——前年8月,有人发现Instagram应用会在后台偷偷记录用户的日常交谈,捕捉语音并分析后进行相关的广告推送。淘宝也受到类似的质疑,有人说会在商品推荐区看到自己曾经谈论过的东西,但自己并没有过搜索行为。

当然不会有公司会承认自己的应用是个监听器。美国西北大学一个计算机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团队决定用相对科学的方法认真研究一番。

但在此前一年的时间里,这个团队使用10部安卓智能手机,测试了1.7万个热门应用。1.7万个应用中有超过9000个需要用户开启麦克风和摄像头权限。但最终结果有点让人出乎意料,他们没有发现任何一个应用会秘密启动麦克风,或者未经允许把音频文件上传,起码1.7万个中没有。当然出于科学的严谨,研究团队没有给出“智能手机并不会偷听”的结论。

而去年1月24日,《科技日 》刊文称,近日,据《纽约时 》 道,Google Play商店的250多款游戏APP存在监听用户的行为。这些游戏通过安装特殊的软件来监听用户家中的电视,以分析其观看电视节目的习惯。该软件由一家名为Alphonso的公司开发,目前Alphonso拒绝提供使用该软件的APP名单。

Alphonso声称,这种收集行为已得到用户允许。在安装带有这个软件的游戏时,部分游戏会提示用户,但大多数游戏只在隐私政策中提示相关条款。尽管Alphonso表示,他们只会监听电视等发出的声音,但这种做法还是令人担忧。此外,据称在关闭这些App后,该软件还能继续收集用户信息。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9年2月16日
下一篇 2019年2月16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