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的“一周新书风向标”又与读者见面了。在这个栏目中,我们将不单单把好书列出来写一段推荐语,我们还会尽可能地在自己阅读效率允许的范围内,对读者们关注的或刚刚出版的书籍给出自己的看法。如果一本新书的内容非常精彩,我们会不遗余力地给出推荐,如果一本书的内容与其关注度不符,我们也将会在参考意见中毫无保留地说出自己的看法。为了更直观地看到我们对某本书的态度,我们还会增加一个“推荐指数”,类似豆瓣评分。
当然,任何阅读的判断都是个人的,我们的意见未必正确,甚至有可能是偏见,但它们一定是真诚的。我们只是提供一个参考意见,希望为读者提供一份阅读指南(毕竟,这个事情可能还要冒着得罪出版 的风险)。如果你有比较犹豫的、想要知道我们态度的新书,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们也将尽快给出自己的看法。
热门
《N 房追踪记》
译者:叶蕾蕾
版本:博集天卷 | 湖南文艺出版
2022年2月
推荐指数:★★★★★
推荐人:青青子
N 房事件已过去近两年,其间,N 房房主赵主彬也在去年10月正式被法院判处42年有期徒刑,《N 房防止法》将未成年性自主决定权年龄从13周岁提高到16周岁,也加重了对数码性犯罪的量刑。但不可否认的是,数码性犯罪仍然大量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近期就有不少色情聊天室被曝光(例如,“北青深一度”发布的《那些被“上传”到色情聊天室的女孩们 | 深度 道》),尽管文中 道的受害者们主动搜集证据并 警,但结果并不乐观,加害者们因此肆无忌惮。这也提醒着我们,如何根除数码性犯罪已是迫在眉睫的 会问题,不仅需要更为完善的立法保障、相关部门对此类犯罪事件的重视,仍然需要更多人的发声与追问。
新知
《我们为何无聊》
译者:袁铭钰
版本:译林出版
2022年2月
推荐指数:★★★★☆
推荐人:刘亚光
就近些年的新书来看,“无聊”这一主题并不算新奇。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在满足了基本的物质需求之后,更多地转向内心的意义寻求,这也使得无聊这种流行于当代的情绪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我们书评周刊也曾在专题《后现代情绪指南》中讨论过这一问题。不过,目前许多介绍无聊的书籍都更多从文化和哲学的意义入手分析它,例如马克·金维尔的《解剖无聊》。相比之下,由两位心理学教授撰写的这本小书则很好地从自然科学的视角对这一话题的讨论做了补充。
文学
《策兰传》
译者:梁晶晶
版本:雅众文化丨南京大学出版
2021年1月
推荐指数:★★★★★
推荐人:张进
保罗·策兰的诗如此曲折晦涩,以致让缺乏足够耐心的读者望而生畏;即便读完他的某本诗集,留在脑海中的也更多是费解的灰色迷雾而非一种确定的指向。策兰的诗是无法理解的吗?还是说,当父母先后死在米哈洛夫卡集中营后,携带重大个人创伤的策兰写下的只是语言游戏,是某种所谓“纯文字”?
不过,就像埃梅里希强调的另外一点所提示的,策兰是用“资讯码”(比如一个日期,“1月20日”)写诗的人,而非创作一种可以让人凭借习惯性的阅读和思维方式就可进入并理解的诗。重要的是“资讯码”,以及它所蕴涵的丰富意义。这也为埃梅里希为策兰立传提供了合理性。当我们真正了解了策兰的生平(包括他的生命经历、存在方式和思想轨迹),他的诗也逐渐露出可触及的真实面貌。
但策兰的“资讯码”又是极为复杂和凝练的,他在读者面前立下的“语言栅栏”又如此坚实,陌生性永远无法成为熟悉感,更无法成为一种亲密性。这种陌生性恰恰是策兰诗歌的独特性,它暗示着一种根本性的差异,一种特殊的存在,一个无法弥合的深刻伤口,“只有尊重诗作的陌生性,才有权阅读它们”。
文学
《纽约巨像》
译者:应晨
版本:文景 | 上海人民出版
2022年1月
推荐指数:★★★★★
推荐人:宫子
“这座城市比任何人都更了解你,它目睹过你孤独的样子,也看到过你在找工作的路上给自己打气,它陪着你在约会后的深夜里散步回家,见到你在人行道上无缘无故地摔倒。它看到过从十ニ层高楼上的空调外机里落下的一滴冰水,砸在你的脸上后你咧嘴的样子,也看到过你白天偷偷去看电影,从影院出来时迷茫的样子——你没想到看了这么长的电影之后,外面还是明亮的白昼。它看到你拿到钥匙后,在大街上跑着去开门,那是第一所属于你自己的公寓。城市把这些尽收眼底,永远不会遗忘。”
当看到这些句子后,每个在城市里生活打拼的人都会内心一震,在孤独的叙述中找到一两帧自己生活的影子。《纽约巨像》作为一本有着浓郁孤独气息的非虚构书籍,让读者重新感受到了在如今已经并不多见的、纯粹的散文魅力。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