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屋没屋不一样,人多人少不一样。大家集思广益,共同攻关,有利于少走弯路,快出成果,解决难题。”说这话的是大庆油田赫赫有名的刘丽。
刘丽说的“屋”指的是油田以她名字命名成立的劳模创新工作室。
工作室现有成员300多人,取得革新成果932项,获得国家专利38项,累计创效8600多万元,还被中华全国总工会命名为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创新不能靠单打独斗,只有充分整合各种创新资源和要素,采取联合攻关的方式“抱团创新”,才能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出好成果。
大庆油田以劳模创新工作室为中心,形成辐射四周的“明星效应”,极大释放和激发了职工群众的创新创业积极性,打造了企业发展和进步的新引擎。
刘丽工作室的成员集思广益,抱团创新。
刘丽工作室
抽油机夜间运行状态一目了然
夏天雨季,降雨频繁,因电路问题导致的抽油机停机现象频发,采油队夜巡工人少,巡查面积大,无法及时发现停机,处理故障有时要延误几个小时,严重影响了产量。
针对这个问题,刘丽和工作室采油分会的成员们想做一种高亮度指示灯,把指示灯装在抽油机游梁尾部,通过指示灯的闪动,让夜巡工人远远地就能判断出抽油机的运行状态。
创意有了,可在形成方案的时候,电源选择的问题成了大家争论的焦点。按理说,指示灯利用抽油机控制箱内的自身电源是最合适、最直接的办法,但指示灯要装在抽油机游梁尾部,这样就需要从配电箱向游梁尾部扯线,这段电线悬在空中,野外风吹雨打,会出现断线的情况,后期维护与管理难度很大。而且该装置要装在高空,游梁尾部位置又没有太好的固定点,所以还不能使用大型的自身发电装置。
不过这些困难对于刘丽劳模创新工作室来说还真不是难题,因为工作室涵盖了13个主体工种,是一个多工种联合作战的创新联盟,实现了革新资源共用、创新经验共享、专业工种互补、生产难题攻克的创新模式,采油专业的技师们搞不通的难题就交给擅长电专业的电工分会技师们。
请来了电工分会的技师们,大家一起研究,按照采油技师们的要求马上着手进行研究,最终利用太阳能电极板做电源、超低温蓄电池、LED高亮度灯,设计出了节能、抗低温的抽油机运行状态指示灯。在抽油机上安装后,在500米距离内就可判断出抽油机是否在运行。
该成果现场用得好,使大家受到鼓励。采油分会和电力分会的技师们一鼓作气,继续合作,又针对电泵井、螺杆泵井的结构,做出了两种指示灯。
三种指示灯统称为“机采井运行状态指示装置”,已在现场投入使用,能及时发现停机现象,大大缩短了夜巡工人的巡检时间,降低了员工的劳动强度,同时缩短了发现及处理故障的时间,挽回了产量损失。
段福海工作室
盘根盒长出两只大“耳朵”
采油四厂注入强碱区块的采油井,加不住盘根的井跑、冒、滴、漏现象成了常态,让大家苦不堪言,尽管采取了很多攻关措施,效果也不理想。于是,厂里开会把攻关任务交到了段福海劳模创新工作室。
接到任务,段福海劳模创新工作室紧急行动起来,发挥工作室的技术优势,将采油队有加盘根经验的人召集起来,成立专业的攻关小组,大家集思广益征集方案,多次到井上现场调研、分析、动手加盘根,寻找对策。
实验中,段福海、赵福冬提出:盘根更换频繁、利用率低,是整块大盘根压不动造成的,要是把盘根变成小块的不就解决了吗,再混入润滑剂,既耐磨又润滑,挺得时间还长。
提议得到一致认可。实践、摸索到成功需要艰苦的努力,工作室成员分成小组,24小时到井上定时观察录取数据。一次晚间10点多,成员吕庆东开车到实验井录取数据,不小心车掉入沟里,直到凌晨3点多才将车拉出来。就这样,大家用了3个月的时间研制出了新型颗粒密封料。
攻关小组验收时,认为颗粒密封料密封效果非常好,就是使用的盘根盒太小装料少,大一点就好了,要是能像机关枪压上一梭子子弹那该多好啊!一旁的邹洪刚打趣道:“那就让盘根盒上长两只兔子的大耳朵,这可是两梭子子弹啊!”
“就按照这个思路来!”工作室成员一锤定音,设计出了侧填料盘根盒,满足了三元井井口密封的需要。
难题终于得到解决,该成果在现场推广应用320套,员工们亲切地称它为“大耳朵”盘根盒。
李国龙(左三)带领大家一起创新。
李国龙工作室
“哨兵”潜伏在机泵里
采油一厂聚合物配制站母液外输泵不断出现损坏现象,原因是机油箱密封系统磨损,使母液窜入机油箱,机油乳化失去润滑功能,造成齿轮严重磨损导致机泵损坏。一台外输泵价值在100多万元,大修一次需要30万元左右。
一次,李国龙对员工说:“如果能提前发现机油箱里进水就好了。”员工连连摇头说:“除非人眼能穿透金属,或者你把我塞进机油箱里!”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李国龙工作室成员开始了攻关。机油和水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液体,机油电阻值大可看做绝缘体;非纯净水是有电阻的,可看做导体,另外水的比重大于机油,易形成上下两种液体状态。
根据这一已知条件,他们首先完成了概念设计:通过液体的电阻大小来判断机油的状况。通过进一步的现场观察分析,他们又把关键点放在了机油箱底部的换油螺丝上,在螺丝上钻一个小孔,穿入两根导线,相当于在油箱内潜伏了一个哨兵,对内部机油进行实时监察,发现异常立刻 警。
不改变原有的工艺设计,不改变泵自身的结构,只根据液体电阻的变化,利用无线发射和接收装置,实现预先 警功能,避免了机泵在非润滑状态下运行造成的严重生产事故,“机泵润滑油乳化检测及 警装置”完成制作安装,并在采油一厂三元复合驱推广应用,获油田公司重大技术革新成果一等奖。
杨海波工作室
“考试神器”让学习随心所欲
“我背题时按顺序能记住,打乱后就记不住,应该增加随机练习功能”、“最好还能有个错题本,这样能有针对性地练习”……在杨海波工作室,一场激烈的研讨正在进行。
这是杨海波带着大家讨论他们的新成果——“海波题库通”的设计方案,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几十稿了,为了能让这项成果更实用,团队在不断地完善优化。
“海波题库通”是一款针对油田14个技术工种的手机APP自助学习软件,涵盖各个难度级别的学习内容,集输工、采油工、电焊工……只要下载这个软件到手机上,就可以随时随地看题、答题,不用带着厚厚的参考书,拥有一部手机就能做到学习随时随地。最棒的是它还能进行模拟测验和强化练习,考试前测测自己能打多少分,还能反复做错题、难题,相当方便,超级好用!各种记不住的公式这里也做成了大集合,绝对全方位、多角度满足考试需要,从此学习变得简单容易随心所欲!
这么酷的学习秘笈到底是如何诞生的呢?杨海波工作室里有一支强大的智囊团,几大智囊凑在一起什么难题都难不倒他们,他们技术过硬、善于钻研、精于培训,经过一年多的研究开发,“海波题库通”完美诞生。现如今,“海波题库通”已成为员工眼中的考试神器,用过的小伙伴都说“好用、方便,这样的工具让考试不再困难!”
张朋娟(右一)讲解抽油机快速调整滑道的使用方法及原理。
张朋娟工作室
水表数据显示清晰还节能
一天早晨,采油九厂2#-1配水间员工王姐上站时发现配水间大门开着,以为有贼进来,赶紧拿起锹。悄悄走近一看,原来是张朋娟和工作室的成员东升两个人把一口水井的水表大卸八块了。
两人还叨咕着,“这个水表更换电池费事不说,电池处理不好还造成浪费,水表数据显示也不清楚呀!不行,一定要想办法改进……”
看着这两个人,王姐笑着说:“张朋娟、东升,你们可一定要把我们的水表处理好呀,这水表数据显示不清,水量也控制不稳呀!处理好了,我请你们俩吃红烧肉!”张朋娟说:“放心吧,王姐,这红烧肉我俩一定吃,这水表我俩也一定处理好!”
从那以后,总是能看到张朋娟和她的工作室成员在2#-1配水间琢磨着,和水表较起了劲儿。功夫不负有心人,三个月后,她们研制出一套“高压流量控制仪供电电源”,水表用了这套电源,不再数据显示不清楚,而且非常节能。
一边吃着红烧肉,王姐一边问:“与水表较劲儿,这一局朋娟赢了,下次和抽油机较劲儿,还能赢吗?”张朋娟一脸的自信,说道:“和抽油机较劲儿我也不怕,因为我有强大的创新团队,只要是工作不方便,就较劲儿到底,保赢!”
这一装置被油田评定为重大技术革新成果二等奖。
王召军工作室
大口径弯头组对不再愁
安装公司在油田工艺安装油泵房、罐间阀室、水泵房等现场施工中,传统的大口径弯头与管道吊装组对方法是由人配合吊车或倒链来完成的,这可难坏了项目经理和班组人员:采用吊车受现场环境限制,而且“大马拉小车”,导致浪费机械台班,经济效益低,还要由多人、多工种配合,浪费人力。
现场技术人员把这些问题收集整理后,告诉了安装公司的王召军。王召军领着工作室的骨干人员到现场一看,“头都大了”。
班长说:“召军啊,你可算来了。你看,泵房里的管线错综复杂,吊车和倒链根本使不上劲儿,这几天把我急坏了,这个难题就交给你了,说啥也得给我帮这个忙,要不就得耽误工程按期投产。”
“这事你交给我就放心吧,肯定不能耽误工程投产时间。”王召军带着工作室成员查看施工图纸、测量实际标高尺寸,在现场忙了3天一直没合眼,研制出了“大口径弯头组对移动装置”,一完成就运到泵房投入使用。
“召军,这就是给我们施工做的‘组对神器’?”
“是啊,班长,有了这个装置,以后再也不用担心大口径的弯头组对啦!”
确实如此,从那以后真的不用担心大口径弯头组对了。
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油田上演,创新不光靠技术,更需要创新团队的共同努力。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