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被 友戏称为“娱乐圈纪委”的大V王思聪狠狠地怼过共享充电宝,瞧不上这种模式的他放言说,“共享充电宝要是能成我吃翔,立帖为证”。两年后,共享充电宝的发展,可能已经有点令王思聪担心,会不会去践行这个有点味道的诺言。
被人随时扫码带走的充电宝,按照充电时间计算,至少会和人在一起两个小时,这个老板看上了这个绝佳的广告时间。共享充电宝和线下商家,双方投桃 李,形成排他式的同盟。在共享充电宝品牌层出的这两年,捆绑线下渠道非常重要。除了资源置换,充电宝入驻的商家也需要“舍得”到手的利益。
目前,充电宝企业大部分都给出了收益对半分的条件。这样的高收益,对于很多人来说都还蛮有吸引力。就在上述饮品店附近,另一家饮品店收银台前放置了云充吧、街电、怪兽三种不同品牌的共享充电宝机柜,“我们也没有具体选哪个品牌,正好桌子地方也够用,就放了三台,”这位工作人员说。去年10月份这家饮品店开业,紧接着云充吧、街电、怪兽这三家的工作人员迅速找上门,开出一样的条件。
在两年前,这样一家商家里出现几个充电宝品牌的情况还不多见。现在这样三四家充电宝并非不是冤家不聚头,而是共享充电宝的江湖进入了拔刀相见的时代。“两年前市场上有大量的空白点位,大家直面竞争的机会并不大。但随着在核心城市每一家的设备数量以及铺设密度提升,大家早晚有一天会碰面,现在同一个场景下,共存着两家、三家甚至更多品牌的共享充电宝。”来电CMO任牧说。
任牧说,抢夺包括上述饮品店之类商家们的桌面和收银台,正成为2019年处于“相对稳定又激烈变化”阶段的共享充电宝玩家们,硝烟弥漫的新战场。一些重点点位的商家成了品牌厂商争夺的“香饽饽”,也催生了它们和商家间新的合作模式。实际上,这两年变化的不仅仅是商铺前台桌面和收银台前的这些共享充电宝的数量和品牌。
搭着共享单车热潮的顺风车,于2015年诞生的共享充电宝,在共享单车经历了跌宕命运的局面下,到底会迎来属于自己的怎样的命运?共享经济是否就是一个伪概念?
悄悄地涨价了
任牧称,这背后的原因就在于,一方面是核心城市的核心点位盈利能力很强,每一家都会紧盯着。“漂亮的姑娘,都想迎娶,自然彩礼钱就越来越高了。这种情况下,可能会出现因为渠道成本飙升,企业算不过账来了,被迫涨价的情况。”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涨价还有另一原因,对很多商家而言,商家自己有比较大的定价权限。如品牌厂商和商家合作,跟商家商定协议,除了五五分成以外,商家还会提出两元/时有点便宜,能不能调到四元/时,如果厂商考虑这会影响用户体验而拒绝,商家就会放弃与这个厂商合作,去找其他厂商。
任牧认为,所谓的一些点位的提价,背后因素千差万别,既有共享充电宝的企业主动行为,也有共享充电宝被动的服从,比如出于渠道的竞争,出于营收的考虑,或者这个点位上的成本过高,使得他如果不提价,就会亏损。
活下来了,还挺滋润
任牧是在2017年上半年行业处于最火的时期加入的来电,第一次见到“来电哥”(来电共享充电宝创始人兼CEO袁炳松),任牧自己也有很多疑问,特别是共享充电宝的这笔帐能算的过来吗?在北京南站一家牛肉面店里,袁炳松用半个小时来说服任牧,整个过程都是在计算。从一个充电宝多少钱,一台设备多少钱到一个充电宝一天能够贡献的订单是多少等。
任牧说,2017年的上半年,绝大多数的共享充电宝对外讲的都是特别超现实的故事。
2017年上半年,聚美优品以3亿元收购“街电”的百分之六十的股份,在外界看来,当时的共享充电宝项目存在重资产、模式不清晰等问题。这时王思聪表达了对这种模式的不看好,而随后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俞敏洪也在公开场合直言,“共享充电宝我认为也是做不起来的,尽管那个共享充电宝的老总我认识,但是认识也是做不起来的。”
但共享充电宝出现的时间远早于外界认识它的时候。2013年年底,来电的团队就开始讨论充电宝的租借服务、软件和硬件的交互逻辑了,然后在2014年10月,来电做出了第一台共享充电宝,又经过了半年的时间,来电把第一台共享互联 的设备投放到了市场上。到了2016年,这个行业里其实已经有来电、街电、云充吧三个主要玩家。
“2017年以后行业变得更热闹了。”任牧说。“起初来电出来融资,连资本都不看好,说这不就是充电宝的分时租赁吗,有什么想象空间,但随着共享单车的迅速发展,在共享这个概念之下,就有了可以投一投充电宝的心态。”当时资本在投共享充电宝这个赛道,是追逐市场的行为。“当时在短时间内进入很多资本,可能有一些玩家,连硬件大样都还没有做出来,就已经拿到钱了。”
令人意外地是,外界认为没有什么特殊之处的共享充电宝,现在已经基本上盈利了。任牧透露,来电在2016年的七八月份时,已做到了当月的盈亏平衡。“没有什么特殊之处,就是一元一元的收钱。”
共享经济未死
2019年被业界认为是共享充电宝发展关键的一年。根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共享充电宝用户规模将达到3.05亿人,2020年用户规模将增长至4.08亿。
“大家在说共享充电宝的核心竞争力时,有很多人说,共享充电宝的竞争力是资源的调动,包括融资,也有很多人说决胜的关键是渠道的铺设,是地推、是渠道的运营,是场景的获取。”在任牧看来,这个行业最底层的核心竞争力其实还是创新和软硬件迭代,供应链支撑。“说白了,这个行业是在线下投放硬件的行业,硬件是1,剩下的其他的所有能力都是后边的0。”
但消费体验也在影响这个行业的发展。本来租借的充电宝已经换回机柜中,但是第二天发现产生了继续扣费;充电宝退不回机柜,打客服询问解释是由于数据线损坏的问题导致机柜感应不良……这些并非个例,黑猫投诉平台上,有大量关于共享充电宝的投诉,截止10月11日下午4点,街电的用户投诉量最多达2000个,随后是怪兽、小电、云充吧、来电,投诉量分别为1424个、1228个、541个、493个。大部分的投诉问题也都是多扣费、客服服务不到位等。
在共享充电宝行业发展的初始阶段,最突出的问题有两个:充电宝坏仓问题及短路应对技术。
坏仓主要集中体现在用户归还充电宝时机器不识别,这也是目前行业被投诉的主要问题。而在行业进入到成熟期后,随着设备大范围的铺设,这两类问题也被几何性的放大,成为行业未来一段时间内的重大挑战。
“相对于软件,硬件迭代的速度其实相对缓慢,软件开发一个新版本,然后就可以直接升级。但对于硬件而言,要经历新的技术解决方案、新的功能开发等,后面还会涉及到从功能机出来,到试产、试量产,然后再到大规模量产,再到投放到市场上,它整个的周期和流程其实是相对比较长的。”任牧说。在这种情况之下,硬件确实会有滞后性。
任牧表示,类似于共享单车,随着市场上投放的设备慢慢的老化,后续一定是会出现更多的问题,“需要在客服、在事后弥补或者叫做事后服务上做更严的自我要求,但这些东西都治标不治本,从根上是硬件出的问题,就要从硬件上考虑去解决它。”
尽管从目前来说共享充电已经证明了模式的可行性还早,但几家头部企业先后实现盈利的宣言,似乎证实了这种“共享经济”具备一个可以探索的商业模式。此前从ofo面临困境到摩拜卖身美团,这些打着共享经济的“先驱”似乎已经走到了死胡同了。即便市场上只剩寥寥几家共享单车,但如何盈利依然是个终极难题。但共享充电宝的发展,似乎又在从反面展示了这种商业的可能性。
实际上,在由ofo和摩拜所引起关于共享经济已死的讨论之后,目前美团、腾讯、阿里等依然在持续对共享自行车进行投资,这种截然不同的方向背后,其商业逻辑与充电宝的桌面大战也有着相似的逻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