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创新模式体系,校企协同培养人才
校企协同育人,重构课程体系,优化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
——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双主体协同育人平台,引入企业环境和项目,实施单一到综合、虚实结合的项目实践,优化“职业情境、项目主导、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
——重构四层次课程体系。对接职业标准,开发基于工作过程、融入创新创业要素的模块化课程,重构“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顶层贯通”课程体系。
——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制定职业生涯学习地图,实施“1+X”证书制度,推行学分银行,开设辅修专业,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组织学生参加技能大赛,获取高端证书。
2.对接职业标准,共建优质教学资源
对接工业互联 产业职业标准,校企共建共享教学标准与教学资源,完善评价机制,持续更新资源。
——完善规范标准。组建结构化专业群课程资源开发团队,制定专业群教学标准、课程资源建设标准、资源开发与建设管理规范。
——开发优质资源。校企共同开发优质专业群教学资源,建设国家级、省级在线开放课程,更新软件技术教学资源库。
——完善评价机制。制定资源建设评价指标,完善资源评价与使用效果评估机制,实施评估、跟踪与反馈。
3.深化教学改革,实施新型教学模式
实施教师分工协作的模块化教学,校企共编新形态一体化教材,实施智慧教育。
——实施模块化教学。组建模块化教师团队,重组教学内容,搭建模块化教学管理平台,制定相关管理机制和规范,教师分工协作实施模块化教学。
——实施“互联 +”教育。建设新型智慧教室,借助“职教云”等学习平台,全面实施混合式教学;开发虚拟仿真环境,实施实境项目教学,推进智慧教学。
——开发新形态一体化教材。引入工业互联 新技术,校企共编新形态一体化教材,按需开发活页讲义和工作手册,开发国家规划和省级重点教材。
4.优化师资结构,打造一流教师团队
外引内培,合理规划师资构成,打造高水平结构化创新教学团队。
——打造高水平师资团队。引聘行业领军人才,培育专业群和专业带头人,打造技术技能大师和教学名师,培养骨干教师,形成高水平结构化师资团队,完善团队管理机制。
——强化实践能力。教师定期到企业锻炼,参与技术研发,提升科研水平;参加教学能力培训、教学能力比赛,提升教学艺术水平。
——提升国际视野。完善境外学习保障和绩效评价机制,组织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聘请国外专家来校讲学,提升专业群国际影响力。
5.优化资源配置,打造一流实训基地
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合作开发项目案例库,建成国家级实训基地。
——深化实践教学体系。以项目为载体,升级项目案例库,深化“项目载体、能力递进”四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完善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建成国内一流的产教融合项目案例库。
——建设综合实训基地。优化资源配置,构建递进式能力培养体系,建设配套的数据中心和实验实训室,建成国家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完善管理评价机制。建设实践管理系统,完善基于行为大数据的实践教学管理与评价机制。
6.聚焦核心技术,建设创新服务平台
聚焦核心技术,打造大师培育、技术研发与人才培养高地。
——构建技术研发平台。聚焦核心技术,建设工业大数据技术研发平台,制定成果导向评价激励机制。
——打造大师培育基地。组建科技创新团队,承接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开展项目开发和技术服务,培育技术技能大师。
——打造技术研发与人才培养高地。构建工程创新中心,指导学生参与真实项目开发和企业技术服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7.对接产业需求,提升 会服务能力
依托产业学院成立产业研究院、企业工作室,开展技术服务与行业培训,提升 会服务能力。
——输出高素质技术人才。建立企业工作室,实施产教融合项目,落实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措施,为长三角区域工业互联 产业输出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提供高水平技术服务。成立产业研究院,实施创新团队培育计划,加强技术研发和协同创新,促进成果转化,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服务。
——开展多层次 会培训。组建培训学院,开展“双师”、技能等各类培训,拓展 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
8.服务“一带一路”,提升国际影响力
拓展国际视野,培养国际化人才,输出教学标准和资源,服务“一带一路”战略。
——输出教学标准和资源。引进国外优质资源,融入工业互联 产业新技术,升级改造教学标准和资源并向“一带一路”国家输出。
——培养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依托南非“常信—华为学院”等海外人才培养基地,开展海外本土人才教育培训,招收“一带一路”国家留学生。开展境外合作办学、组织学生参加国际技能大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人才。
——强化国际交流。加入国际组织和机构,举办国际学术会议,选派师生境外研修。
9.完善建设机制,保障持续稳定发展
紧跟产业发展,完善专业群建设机制,健全专业群可持续发展保障体系。
——完善与产业发展同步调整机制。成立专业群建设领导小组,动态调整专业群布局,确保专业群与产业发展同步。
——完善专业群建设与运行管理机制。组建各项目建设工作组,强化协同机制、优化管理流程,实施考核评价,落实问题反馈与整改机制,确保专业群建设质量不断提升。
——完善质量诊断与改进机制。完善专业群人才质量评价标准体系,依托诊改平台定期跟踪反馈,保障人才培养质量持续上升。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