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是3.15消费者权益日,有博主发起“买过最无语的假货”话题,吸引了大批 友来参与。
友们纷纷“大显身手”。
先来一场“旺仔”与“靓仔”的较量:
不得不说,“靓仔”牛奶糖上面的娃娃也挺眉清目秀的~
“清场”洗发水,“把头皮屑清了也行”。
有“阿尔卑斯”糖的存在,那就有我“珠穆朗玛”糖的诞生~
口纱?情趣口罩?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问
红月亮?自古红蓝出 CP ,莫非是蓝月亮的对象?
这个没有火眼金睛估计很难看出来。
立白表示有被羞辱到~
“绿箭”算啥?我这个是“神剑”!
“红牛”看了这么凶的牛可能也会害怕呢~
“大白兔”?“六白兔”?“六日兔”?本兔不是一般人能轻易看穿的~
这家就很严谨了,还知道“改正”。
不过乐归乐,消费者权益还是应该重视的。
就在大家聊得不亦乐乎时,新华 很严肃地发表了一篇题为“要看少儿视频先看‘少儿不宜’?视频 App 不能如此赚流量!”的文章。
这篇文章批评了一些视频平台只顾经济效益、罔顾 会责任、荼毒祖国花朵的做法。
原来,受疫情影响,各地学校延迟开学,学生们改为在家通过 络等渠道上课学习,这就免不了观看一些教育类视频。
而在很多视频平台中,例如优酷、搜狐、 PP 视频等 APP ,里面的动画片、幼教课、小学 课等在正式放映前都会先播一段十秒到几十秒不等的广告。
平台需要挣钱,播广告可以理解。但是有些投放向孩子的广告却涉及 游、血腥暴力,言语露骨、粗俗下流甚至涉嫌色情的内容,简直不堪入目。
小孩子毕竟心智不成熟,很容易被误导,不健康的广告无疑是不利于孩子成长的。
新浪微博自己也“骚扰”过青少年。
“渣浪新闻”被吐槽过。
而这段时间受疫情影响,人们对于 络的使用更加频繁。
有数据称:这段时间 民每天使用移动互联 的时长跟年初比起来,增加超过了20%。而一些视频类 App 每周人均单日使用时长已经突破 120 分钟。
特别是学生,大部分都是通过 络来学习课程的。
这样一来, 络问题也就暴露得更为严重。
对此,新华 认为:追逐商业利润不能淡化 会责任,特别是针对少年儿童的服务和产品,要做到绿色、健康、有益,不能一边赚着孩子们的流量,一边对孩子们“耍流氓”。
家长有责任为孩子挑选健康的视频节目,但视频 络平台也应该负担起 会责任。
对于这样的观点,相信大家都是赞同的,小孩子确实需要良性引导,需要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
但是有时一涉及具体事例就很容易有争议,例如该文中提到的“拥吻”的电视剧预告:
对于这个例子中家长的“尴尬”,微博上有些 友认为家长没必要这样遮遮掩掩的。
甚至有人觉得这涉及“性教育”问题。
也有人表示:“性教育和这些乱七八糟的镜头能扯上?为什么不直接用黄片呢呵呵呵,这是不正确的导向吧, 络太乱了。”
“这不是性不性教育的问题,而是不应该引导。总是这种画面,总是会让小孩浮想联翩。”
“这种画面也是分级别的东西,和性教育无关,少儿这种就是不可以看。”
但也有人觉得矛盾点在于“开会员”:“优酷视频不是提示了吗,开会员跳过广告,家长们还不懂,掏钱呗。”
对于这个事例的争议,你有什么想法?欢迎下方评论留言。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