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维度
科技智库期刊主要刊发科技智库成果和支撑战略决策的科学研究,传播中国科技前沿和科学思想。其研究范畴应紧扣国家重大发展形势、支撑国家重大发展战略[5]。本研究将分析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十四五规划与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科技创新政策等与科技智库期刊发文主题的匹配程度。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作为切入视角,分析科技智库期刊对国家战略的支持程度。
1.3 研究方法
经典案例研究:筛选出具备典型智库特征的科技智库期刊,分析期刊的研究内容范畴、专栏或专刊设置、国家项目支撑和国家战略协同程度。
VOSviewer知识图谱软件分析:在中国知 下载近5年的期刊文章,分析科技智库期刊刊发内容的热点分布、知识结构、知识演化、组织规模等。
总结归纳法:针对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分析科技智库期刊研究内容的协同情况,确定其发展定位、时代特点、 会功能和历史使命。
2. 科技智库期刊案例分析
依据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名单、上海 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发布的年度《中国智库 告》、四川省 会科学院与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 中心发布的《中华智库影响力 告》、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研究项目”(TTCSP)发布的《全球智库 告》中的科技智库机构,筛选其主管或主办的符合科技智库研究范畴和功能的期刊。同时基于长期对科技机构研究领域和 会影响力跟踪,筛选并补充其主办的具备科技智库特征的期刊。
基于研究对象和范围的确定,筛选出以上智库 告中明确归类为科技智库,综合智库中科技决策为主的智库,补充长期从事科技战略和科学决策的具备智库功能的其他研究机构。由于这些机构长期从事科技决策研究,其主管或主办的期刊具备明确的研究导向,在支撑智库建设和战略决策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将其确定为典型智库特征的科技智库期刊(表1)。
其中,中国科学院是国家高端智库试点机构之一,其主办的《中国科学院院刊》,是以科技战略与决策研究为主的智库类期刊,定位为“国家思想库核心媒体”。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长期致力于国家科学技术发展战略、政策、体制、管理、预测、评价等研究,其主办的《中国科技论坛》,同样以科技发展战略、政策和管理研究为主要刊发内容,兼顾政策性、综合性和学术性。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文献情 中心和南京大学联合主办《智库理论与实践》,其服务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撑国家科技宏观战略决策,期刊建设以科技智库为特色,探索智库理论、支撑智库建设、指导智库实践、传播智库成果,集学术性、指导性、成果性于一体。因此,本研究以《中国科学院院刊》《中国科技论坛》和《智库理论与实践》3个期刊作为典型案例进行比较分析。
2.1 刊发内容与智库发展
2.1.1 以自然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前沿学科研究为基础,服务国家科技创新战略需求
《中国科学院院刊》定位“国家科学思想库核心媒体”,是中国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重要传播载体和平台。期刊重点刊登两院院士对中国科技发展重大战略的专家观点,以及刊登科学家在前沿科技领域、交叉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通过对《中国科学院院刊》近5年刊登文章的主题进行聚类分析,发现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当下国际形势的科技决策分析,例如世界科技强国、创新驱动发展、可持续发展、一带一路、精准扶贫、绿色发展等战略研究,研究结果对国家科技战略创新发展和实施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同时,中国科学院多年从事的持续性生态保护主题的经典科学研究,为自然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物种资源保护等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和智慧(见图1-a)。从年度热点图可以看出,期刊近期研究热点集中于世界科技强国、科技扶贫、生态系统修复、科技创新等,研究主题紧扣时代信息需求,同时在“十四五”的开局之年,研究成果还包含了大量对“十三五”规划实施和完成情况的验证和评估等文章,对过去科技决策的正确性、精准性、有效性、时效性等评估,对国家下一个五年甚至更长远科技计划的实施起到了重要的科学支撑作用,并为国家高端智库建设储备了庞大的智库资源(见图1-b)。
2.1.2 以科技发展战略、政策和管理的学术研究为主要内容,服务国家科技创新决策需求
《中国科技论坛》自创刊以来,对科技界、经济界、政治界和其他领域产生较大影响。主要从事国家科学技术发展战略、政策、体制、管理、预测、评价以及科技促进经济 会发展等方面的研究,为国家科技、经济、政治界、 会发展的宏观决策提供咨询和建议。通过对《中国科技论坛》近5年刊登文章的主题进行聚类分析,发现研究热点聚焦于科技创新的决策分析,对技术创新、协同创新、创新绩效、高技术产业、科技成果转化、人工智能、创新生态等与科技创新高度相关的主题开展研究,研究结果对国家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重要决策支撑作用(见图2-a)。从年度热点图可以看出,《中国科技论坛》期刊近期研究热点集中于现代化经济体系、经济高质量发展、人工智能、产学研合作等,研究主题紧扣国家科技和 会经济发展需求,为国家科技计划和战略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支撑作用(见图2-b)。
2.1.3 聚焦多维度智库建设,服务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智库理论与实践》定位服务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撑国家科技宏观战略决策,依托中科院丰富的智库资源,联合国内外各类智库的高端资源,以科技智库为特色,探索智库理论、支撑智库建设、指导智库实践、传播智库成果,期刊充分体现学术性、指导性和成果性的发展理念。通过对《智库理论与实践》近5年刊登文章的主题进行聚类分析,发现该期刊研究重点比较集中,聚焦于智库建设相关方面,包括宏观层面的一带一路、国防智库、军民融合、生物安全、科技创新等,也包括微观层面的智库运行机制、智库联盟、领军人才、智库评价等[6](见图3-a)。同时,发现科技智库研究也是该期刊研究的重要分支,包涵新型智库建设、创新发展模式、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从年度热点图可以看出,《智库理论与实践》近期研究开始集中在党校图书馆建设、军事智库、国际话语权、高质量发展等主题(见图3-b)。研究主题紧跟国家发展态势,支撑国家科技宏观战略决策,为推动我国形成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智库理论、智库政策、智库方法、智库机制、智库传播、智库评价、智库人才培养等提供重要平台。
2.2 栏目设置与智库发展
2.2.1 期刊导向性明显,支撑国家科技创新和战略发展
栏目设置是学术期刊总体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期刊的主要特色和风格,期刊栏目可以反映该期刊的传播内容和发展方向。《中国科学院院刊》设置了战略研究、科技管理研究、创新研究、产业研究、企业研究、知识产权研究、人才研究、三农研究、国际研究、研究与探讨等栏目,为智库的发展提供引领前沿技术的基础支撑;《中国科技论坛》期刊主要设置了战略研究、科技管理研究、创新研究、产业研究、企业研究、知识产权研究、人才研究、三农研究、国际研究、研究与探讨等栏目,为智库的发展提供决策科学化支撑;《智库理论与实践》期刊主要设置了特稿/专稿、理论研究、智库建设、专家访谈、案例剖析、智库评价、智库 告、智库扫描等栏目,为智库的发展提供对策和建议。3种典型期刊均依据其期刊的定位和功能要求,从科技智库建设的前、中、后端为国家科技创新发展和重大战略决策提供服务
2.2.2 专题栏目,为国家重大战略和应对突发事件提供科学支撑
专栏和专题设置是未来智库期刊发展的特色,针对国内外高端前沿科学论坛、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项、国际突发应急事件等进行专栏、专刊组稿,致力于支撑科学技术发展方向,提高科技成果的显示度和影响力,加速成果的推广和继承,辅助国家重大战略规划和应急事件科技决策。
2.3 国家级、省级项目支撑智库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刊》自2015年后刊发文章的项目支持率均在50%以上,部分研究成果来自于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国家高端智库重点课题、中国科学院发展规划战略研究与决策支持系统建设专项等(表2)。尤其在科技扶贫和乡村振兴方向,中科院作为“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发起者和倡导者,历经30年的探索和实践,为科技扶贫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开辟了新途径,为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的科技产业支撑。
《中国科技论坛》自2015年后刊发文章项目支持率保持在80%以上。期刊推出了面向2035年的系列研究及建议,涵盖了面向2035年的科技创新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科技创新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强从0到1原始创新措施、科技创新多元化投入机制、全球科技创新范式变革、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经济发展愿景及科技需求等智库研究,相关研究均是由国家 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大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作为支撑的,反映出期刊选题紧跟国家决策需求(表2)。
《智库理论与实践》自2016年创刊以来,虽然项目的支持率在持续上升,但相对前两个期刊支持率偏低(40%左右)。期刊紧扣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的“构建国家科研论文和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台”,组织中国科学院文献情 中心的专家对“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台”建设模式、功能布局、服务模式、运营机制等进行解读,提出发展战略建议。研究成果支持的项目集中于省部级 会科学基金项目和创新战略项目等(表2)。
2.4 期刊研究方向对接国家政策发展
3. 科技智库期刊的发展定位
作为智库的重要传播载体,作为对外宣传的重要媒体智库,科技智库期刊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技战略的重要组成,是我国科技竞争力和软实力的重要体现,结合案例研究总结科技智库期刊应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发展定位:(1)导向明确性;(2)视野新锐性;(3)理论方法科学性;(4)科学传播国际性。
3.1 科技智库期刊发展应导向明确,立足需求
3.2 科技智库期刊应具备新锐视野,为科技发展提供支撑
科技智库期刊应该紧贴 会科技领域的热点、焦点、难点,对国家的重大决策、战略要保持新锐精准的视野。所论之道,为中国人找痛点、找差距、找路径、找归属、找信仰[8],充分体现中国人的科技自信和文化自信,建设真正意义的智慧期刊。《中国科技论坛》,在2020年国家“十四五”规划之际推出了“面向2035”系列专题,旨在总结“十三五”科技发展成绩、规划“十四五”未来发展方向,例如“中小制造企业在解决卡脖子技术中的关键作用”(2020第6期)、“论我国产学研结构性问题的成因、影响及其解决方案”(2020第7期)、“从0到1:中国未来15年科技创新发展的战略转向”(2020第8期)、“用户创新与生产者创新的整合范式:数字化与协同视角”(2020第10期)、“面向2035年的中美科技结构性治理新趋向”(2020第11期)、“面向2035年中国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变迁”(2020第12期)等,针对未来科技发展中的热点、难点和痛点展开研讨,吸引更多国内外专家、学者开展相关研究,促进科研成果的传播。
3.3 科技智库期刊应以理论为基础,结合方法创新支撑科学决策
3.4 科技智库期刊应突显国际传播,强化国际交流
科技智库期刊作为我国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宣传途径,不能仅对国内经济 会产生影响,更应该以积极的姿态投身于国际交往合作中[9]。一方面,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需求;另一方面,增强国际交流是我国外交战略发展的需求,以此促进科学技术与科学思想的交流。科技智库期刊应积极主办或参与国际会议、专家论坛、领域沙龙等,不仅有利于对智库成果的宣传,更是对外影响力建立的重要途径[10]。例如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国家高端智库机构)联合《智库理论与实践》期刊,连续三年举办中国智库国际影响力论坛。邀请国内外智库界及相关领域专家,通过全 直播、视频回看等多种方式以微信、微博、新闻等形式,将其智库观点向全世界传播。
4. 科技智库期刊的历史使命
对于高端智库而言,核心目标是生产思想产品、产生对策建议,最终目的是为了影响决策[11]。智库的研究能力与传播能力是智库建设的一体两翼,智库发展需要“双轮驱动”[12]。科技智库期刊作为智库的重要传播载体,其发展应该紧跟国家战略方向,支撑科技决策[13]。应该有以下几个层面的使命:首先,科技智库期刊应传播科技智库项目的研究成果,国家智库承担大量重大课题,形成了系列高质量研究成果,需要通过科技智库期刊进行传播和应用,以此来扩大智库国内、国际影响力[14]。但是目前国内重大课题成果多发表于国外影响力较大的知名期刊,使得国外数据平台掌握了我国科技成果的一手信息,科技智库期刊如何吸引优秀科技成果成为期刊创新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二,科技智库期刊应兼顾政策性和学术性,传播高质量的智库成果。政策研究不能孤立存在,要与学术理论研究紧密结合,高质量的政策建议背后是高质量的理论研究基础做支撑。但是目前科技智库期刊存在“两头重”的现象,一部分偏向于科技类应用基础研究,对国家科技战略的支撑作用不够紧密,一部分偏向于建议与对策类综述研究,基于实践和经验给出发展建议,缺乏科学理论、方法支撑。第三,科技智库期刊应承担起国家“十四五”规划中建立高端学术交流平台的责任,通过组织会议、沙龙等各种形式,链接智库、政府、高校、企业,汇集国内外专家、学者、政治家、企业家,发挥科学、技术、创新与政府决策之间的桥梁,充分把握经济新常态对科技创新的新需求、科技国际竞争面临的新挑战、重点领域技术创新取得的新突破,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等方面,把握重大需求,凝练关键问题,支撑重大专项,为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发挥重要作用[15]。第四,科技智库期刊应面向世界传播中国智库成果,增强国际影响力。科技智库期刊的研究内容不仅局限于科学决策终端,也应体现在科学研究前、中端,具备引领科技发展、增强国际影响力的作用。尤其是在某些细分领域,中国科技研发已经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亟待提升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通过具有影响力的科技智库或期刊利用媒体矩阵等形式对外传播,可以充分占据科技优先权,对科技战略定位和实施形成主动权。第五,科技智库期刊应该助力智库人才培养。由于科学技术交叉融合式发展,智库的研究领域和创新路径呈现出多元化、交叉式的发展态势,学科交叉已经成为政策研究过程中的新常态,研究方向已经由一个或几个学科转变为综合集成领域[16]。在此背景下,需要智库研究人员涉猎多学科知识,了解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同时精通国家发展战略,提出多角度、全方位的政策建议。这些因素都给智库研究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技智库期刊应该以自身优势,通过构建以纸刊为核心,借助“两微一抖” 络平台,举办培训、学术会议、沙龙、专家访谈等多元化传播体系,为复合型智库人才的培养提供途径。
5. 结语
毋庸置疑,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高端智库,需要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智库期刊作为支撑。目前,科技智库期刊尚未有统一定义,本研究中对科技智库期刊进行了初步界定和分类,有待进一步完善。展望未来,随着国家高端智库的不断发展,我国也将逐渐完善科技智库期刊体系建设,为国家的创新驱动发展和彰显国际地位提供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 马建堂. 开创国家高端智库建设新格局[J]. 新经济导刊,2018(12):10-12.
[2] 王雨.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J]. 图书馆学刊,2020(6):13-18.
[3] 韩瑞珍,杨思洛. 知识生命周期视角下智库产品影响力形成及提升路径[J]. 信息资源管理学 ,2020(3):118-124.
[4] 陈省平,李子和,刘涛. 科技项目管理[M].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 ,2007.
[5] 秦明阳,邓履翔,陈灿华.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背景下中文科技期刊发展定位与使命—基于中文科技期刊与国家重大战略协调发展情况分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1,32(3):281-289.
[6] 卢胜军,杨燕南,赵超阳. 中国特色新型防务智库发展态势与政策建议[J]. 智库理论与实践,2020(3):1-9.
[7] 何满雄. 科研究机构建设新型智库的战略思维[J]. 新经济,2016(28):21-28.
[8] 何放. 一份值得重视的智库期刊——简评《开放导 》[J]. 开放导 ,2016(5):62-62.
[9] 张大卫,徐占忱. 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当代中国智库建设[J]. 全球化,2017(4):18-32.
[10] 缪其浩. 从洞察到谋略国外科技智库研究[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 ,2020.
[11] 杨柳春,刘天星,郭雨齐.中国智库期刊的兴起与未来展望[J].科技与出版,2017(01):24-29.
[12] 吴亮,夏宇,马岩. 媒体融合发展对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路径研究[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8):879-887.
[13] 吕旭宁. 中国特色科技智库成果传播体系建设研究[J]. 齐齐哈尔大学学 (哲学 会科学版),2018(8):67-70.
[14] 饶丽莉,徐军华. 图书馆参与智库建设调查研究[J]. 新世纪图书馆,2019(11):26-31.
[15] 姚娜. 推动辽宁制造业提质升级策略研究[J]. 商场现代化,2018(16):180-181.
[16] 刘丰瑞. 科技智库建设的哲学思考[D]. 北京:中国矿业大学,2017.
1 北京市科学技术情 研究所
2 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
感谢您的支持与关注,欢迎赐稿交流
投稿邮箱:nais-research@cnais.org.cn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