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用几行代码,一个计算机程序,在不借助任何炸药的前提下,制造一起爆炸当量3000吨TNT的非核大爆炸,谁能够作到?
这是天方夜谭吗?不,它是1982年6月,在苏联西伯利亚的旷野,真实发生过的故事。
现在的美国总统拜登,为了破坏俄罗斯和德国之间的“北溪-2 天然气管道工程”,不惜挑拨一场战争,制造几百万难民,才勉强完成的事情,在40年前,时任美国总统的里根,只用一个简单的“将计就计”策略,以及几行代码,一个隐藏起来的计算机程序,就实现了类似的效果。
俄罗斯天然气管道
这次爆炸,堪称是史上最惨烈的“黑客战争”,其造成的影响,直接加速了苏联这个庞然大物的解体,彻底的改变了此后40年的国际政治格局。
那么,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当年的美国政府,又是如何利用一个软件炸弹,毁掉苏联最后的希望的?
一、苏联的救命稻草:泛西伯利亚天然气管线
故事得从上世纪80年代,苏联在经济上的自救行动,“能源换汇”计划说起。
当时,美苏冷战进入后期,苏联在军事上虽然异常强大, 但在经济上,却已经逐渐走入困局。由于长期偏重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的发展,导致民生经济凋敝,整个 会经济死气沉沉,国家财政入不敷出。
这种背景下,苏联中央为了拯救国民经济,也为了弥补财政缺口,提出了一项叫做“能源换汇”计划的自救行动。
这项计划,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向外出口能源,赚取外汇,弥补财政亏空的同时,用这些外汇帮助苏联发展轻工业,缩小与美国之间的经济差距,为苏联“续命”。
但问题是,当时以我国为首的新兴经济体,还没有发展起来,苏联就算想要对外出口能源,我们也用不起,更别提当时中苏关系还不怎么好。
看来看去,全世界唯一需要大量能源,而且还能买得起的经济体,就只剩下欧盟了。
西伯利亚的天然气管道工程
为了能方便快捷地把天然气出口到西欧,苏联计划筹建一条几乎贯穿亚欧大陆,从西伯利亚直通西欧,长度达到4500公里的天然气管道工程,这就是堪称苏联救命稻草的泛西伯利亚天然气管线。
但这项工程想要完成,显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抛开政治上的因素不提,仅从操纵层面来看,苏联就面临着庞大的资金缺口,和运营这么长的一条天然气管道所需要的技术障碍两个难关。
经过一番复杂的政治博弈之后,苏联说动了迫切地需要廉价能源的欧盟大国,帮苏联解决一部分资金问题。
最后只剩下一个麻烦,那就是这么长的一条天然气管道,大部分经过的地带又在西伯利亚无人区,不可能全靠人工来监测。
所以需要有一种先进的电子计算机技术,通过计算机程序,来进行天然气管道使用过程中的数据采集,监控,自动阀门控制等等。然而,苏联没有这项技术。当时全世界范围内,只有美国,有类似的技术。
SCADA系统在油气管线及罐区监控中的应用:当年苏联窃取的,就是这个技术
于是,苏联为了尽快获得技术,启动“能源换汇”的自救计划,派出克格勃情 特工,盗取了美国的技术图纸,成功解决了技术难题,完成了这条超长天然气管道工程的建设。
但谁也没想到的是,克格勃的这项行动,竟然成为毁掉苏联最后希望的丧钟。
那么,美国又是怎么骗过苏联,把一个“软件炸弹”,伪装成正常程序,装进苏联的天然气管道系统中的呢?
二、克格勃历史上最耻辱的一页
冷战时代,苏联情 机构克格勃,与美国中情局,英国军情六处,以色列摩萨德,并称全球四大情 机构。
其中尤其以美国中情局,和苏联克格勃最为享负盛名。历史上,克格勃也的确是战功赫赫,为苏联立下了汗马功劳。如今俄罗斯总统普京,就曾是克格勃特工出身。
但人有失手,马有失蹄。这次窃取美国计算机技术,想要帮苏联尽快完成天然气管道工程建设的行动,就堪称是克格勃历史上最耻辱的一页。
因为从头到尾,他们都被美国人当“猴”耍了。
早在1970年,苏联为了应对欧美的技术封锁,就在克格勃内部,专门成立了一个窃取技术情 的机构,叫“克格勃T局”,又称“科技理事会”。
年轻时担任克格勃特工的普京
这个“科技理事会”,就是专门负责从西方发达国家,为苏联盗取各项先进技术的。
到80年代初,苏联中央提出在天然气管道工程中,需要这么一项计算机技术,让克格勃负责弄来之后,任务很快就交给了克格勃“科技理事会”下属的间谍。
其后,克格勃一名潜伏在加拿大的特工,很快发现,在加拿大一家天然气公司里,有苏联需要的技术,他很快就将这种技术的资料拿到,并且带回了苏联。
苏联专家经过简单的测试,发现这些资料是真的,于是很快就用到了泛西伯利亚天然气管线项目中。到1982年初,这条线路正式通气。
当苏联人以为自己的自救行动,终于成功的时候,几个月之后,在西伯利亚的狂野中,泛西伯利亚天然气管线某段,突然发生了剧烈爆炸。
1982年6月,美国北美防空司令部的一颗卫星,突然监测到,在苏联西伯利亚旷野中,发生了一次大爆炸。通过技术人员初步推断,这次爆炸,大约等于3000吨TNT烈性炸药的当量。
这事很快引起美国军方重视, 要知道当年美国投向日本的原子弹“小男孩”,也不过1.5万吨当量左右。难不成苏联在偷偷进行战术核弹测试?
但很快,情 部门传来的消息,让美国军方将领瞠目结舌。原来这次大爆炸,竟然是美国安排的。而且,引起爆炸的并非是常规意义上的炸弹,而是一枚“软件炸弹”。
北溪-2 天然气管道工程
说得直白一点,就是一个计算机程序。
一个计算机程序,引发相当于战术核弹的大爆炸,这玩意别说是在当年,就是在现在,也足以惊掉人下巴。
那么,美国又是怎样神不知鬼不觉地,把“软件炸弹”,安装在苏联大后方的西伯利亚平原的呢?
其实,早在这次克格勃窃取情 之前,其内部“科技理事会”一名重要成员,就被法国情 机构策反了。他叫弗拉基米尔·维特洛夫,曾经是“克格勃科技理事会”专门负责评估情 价值的工程师。
那些散布在全世界各国的克格勃特工,窃取到技术情 以后,发回苏联,首先就要验证,这种技术是不是真的,有多大的价值。而维特诺夫,就曾经担任过这一重要职位。
所以理论上讲,他知道克格勃“科技理事会”的一切情 任务,以及每一名特工的信息。
1981年,维特诺夫被法国情 机构发现,并且策反以后,克格勃“科技理事会”想要获取有关天然气管道相关计算机技术的任务,美国就一清二楚了。
美国中情局局长,出访俄罗斯
于是,中情局将计就计,做了一份假的“技术情 ”,故意让克格勃特工盗走,并应用于泛西伯利亚天然气管线项目中。
这种改动过的技术,跟真正的技术几乎一样,唯一的区别是,真的技术可以长期运行而不出故障。而这份假的技术,运行较短时间后,就会发生故障,引起爆炸。
这次爆炸,造成的火焰蔓延数百公里,被称为数十年来,最大的“非核爆炸”,基本上毁掉了苏联泛西伯利亚天然气管道项目。
那么,这次“软件炸弹”的袭击,给苏联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呢?
三、苏联在经济上最后一次自救宣告失败
表面上看,这次“软件炸弹”造成的大爆炸,由于发生在了无人烟的西伯利亚,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对苏联财产的损失,也就是一段天然气管道,以及一些泄露的天然气的问题。
而天然气,苏联是不缺的,因此说不上损失惨重。
但实际上,这次爆炸对苏联的影响,是致命的。
这其中需要多少资金,时间,是谁也说不好的。而当时苏联最缺的就是时间和资金,连这条管道建设本身,都是法国和德国的银行贷款支撑的,可见苏联的资金紧张到什么程度。
苏联解体时,叶利钦和戈尔巴乔夫
另一方面,德法等西欧国家对该项目的失望,也深刻地影响着苏联经济。简单来说,当时法国,德国等西欧国家,同意跟苏联进行能源贸易合作,是承担着巨大的政治压力的。
要不是他们国内面临严重的经济问题,高福利的 会支出压榨政府,失业率又压榨人民,急需要俄罗斯的廉价天然气,改善经济困境,是不可能顶着美国压力,与苏联扩大能源贸易的。
这次爆炸一发生,法德寄予厚望的借助苏联廉价天然气,改善国内经济的计划,被无限期地推迟了不说。更关键的是,苏联什么时候能弄好安全可靠的天然气管道,成了未知数。
这种情况下,再顶着美国压力,跟苏联开展能源贸易,对法德来说就不划算了。
这么一来,对于苏联来说,从政治上等于失去了一个跟欧洲利益捆绑,减轻资本主义阵营压力的机会。从经济上看,等于失去了最后一次,自己能够主导的“经济自救”。
此后戈尔巴乔夫推动的新经济改革,本质上是依赖于美西方的贷款和援助,有求于人,自然就要被别人操纵,最后导致苏联解体。
从这个意义上说,说这次“软件炸弹”导致的大爆炸,是压死苏联这头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并不为过。
四、结语
美苏历史上这次特殊的“黑客”战争,给今天的我们留下很多经验教训。其中最主要的,有两条。
第一是经济发展,必须得平衡全面,像苏联那样搞重工业,就算把军事发展得再厉害,民生经济跟不上,最后瘸着腿走路,只会走入歧途。
其次,一个国家想要发展经济,必须依赖于技术的进步。而要实现技术进步,靠各种非常规手段,是不靠谱的。只有一步一个脚印,独立自主的完成关键技术的研发,才能真正的把经济命脉,掌握在自己手里。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