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员和数据开发者的35岁:一边焦虑,一边竞争

作为开发者,我们为什么会焦虑?

|0x00 思维定势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定势,自己的行为时时刻刻的受思维定势影响。

很多人并不认为自己有思维定势,尤其是做数据的小伙伴们,我们通常倾向于把自己的思维方式称之为:“数据思维”。

当其他人与自己的思维不同时,往往倾向于认为其他人不懂数据,应该按照自己的思想来做业务,从而导致了各种矛盾的诞生。

这种方式本身无可厚非,但从其他人的视角来看,就会有些奇怪。

例如,当产品同学认为有些事情你应该做了的时候,你往往没有做,因为产品没有提需求;而有些事情你认为应该做的时候,产品往往不认同,因为这些与我们的KPI并不一致

我明明这么忙,为什么没有被认同

认清自己的思维定势非常重要,跳出定势,能够让自己改变对很多事物的认知,而这些认知上的转变,也会带来行动上的变化。

所以说,跳出“一年经验用十年”的怪圈,首要就在突破思维定势。

|0x01 数据人的自我认知

很多数据人将“认认真真写代码”作为自己的主要工作内容,需求什么的让产品分析好了,我只负责去实现,如果需求讲不清楚,那么就是产品的锅,与我无关。

正是基于这种认知,促使我们关心编码规范,努力提升编码技巧,关心自己的研发效率,也热衷于钻研各种新出的基础框架,谈论着各种像云原生一样的高大词汇。

因此,当我们定下的KPI并不是这些技能,而是业务目标时,行动本身的结果,就会与环境对他的要求产生不匹配,这就是思维定势产生的原因。

更进一步的说,技术导向的“因”,决定了思维定势的“果”。而如果持续的“实际行为”与“KPI要求”之间产生不匹配,会带来很多的问题,离职只是小事,甚至可能影响终身的晋升之路。

自我认知上的差异,并不是单纯的“努力”二字所能够解决的。

|0x02 自我认知为什么与环境不匹配

这里要分成两种情况考虑,一种是“初心”不同,另一种是“期望”不同

“初心”是指你所处的环境,从最开始,对你的要求就有一个错误的认知,从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矛盾越来越大,最终变得不可调和。

笔者之前的文章里提到了“结构性矛盾”,这一类的情况就与结构性矛盾比较类似,在重新架构之前,其自身不可解。

|0xFF 如何匹配环境期望

简而言之,我们要有一种意识,即我要学会随时调整自己的角色

业务数据的价值导向是技术能力吗?可以说,肯定有一部分,比如模型设计的好不好、存储空间是否够用、时效性能够得到满足,等等。

但对于更高层次对我们的期望来说,这些只能是我们的基础能力,而不再是增值的部分。因此在技术能力的基础之上,开始思考业务的问题,便是环境对我们未来的期望。

例如,环境对你的期望是:帮助客户实现业务数字化。

从这个角度来看,你的title就不再是技术专家,而是XXX数字化专家。从这一刻开始,我们就需要思考,客户的数字化诉求是什么,是搭建FineReport 表就可以了,还是要打通线上线下数字化,亦或是帮助实现数据的实时化,等等。

完成这种转变,需要的就不仅仅是大数据知识,而是传统软件开发中ERP领域的知识了,这都需要自己不断去学习新的知识。

如果你把自己定位为XXX数字化专家,那么你会意识到,如何分析业务需求,学会对复杂的领域业务进行建模,通过熟练使用各种工具的组合,使我们的成果落地,并且优化整个研发链路,这些事情的重要性并不比写代码低,甚至是更高。

由于业务系统与技术系统相比,复杂性并不会降低,因此学习新的知识,一样会对你造成极大的困难。

很多业务数据,都是在“做业务需求”,而不是“做业务”上,这种期望与能力上的差异,导致我们的职业往往发展的比较坎坷。

尤其是,当加班并不一定是为了写代码,而是为了跟客户聊需求,把客户的故事讲明白,甚至为此要喝酒的时候,一些过去不被重视的能力,价值就逐步体现了出来。

正常情况下业务数据看问题的视角,是以资源的视角来看问题的,只对一件事情做有限的行动,最终只能被其他人当作资源。

而进阶的业务数据,他的职责范围圈会逐步扩大到与之相关联的各方的职责范围圈上,会有一部分的重叠,甚至会产生冲突。

不要惧怕冲突,因为这恰恰说明,你变强了。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0年11月1日
下一篇 2020年11月1日

相关推荐